首页 百科知识 两类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间的不同互动

两类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间的不同互动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两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次行为体媒体和喉舌媒体在影响国际关系的途径、对国际舆论的总体构成以及影响国际关系的动机上存在差异。大部分次行为体媒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国际关系,而喉舌媒体一般只能通过影响他国的政治和对外政策来实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相比之下,喉舌媒体的报道活动仅仅是加强其所在国家行为体的声音,但不增加国际舆论构成中的声音种类。

二、两类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间的不同互动

次行为体媒体和喉舌媒体对国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们通过自身的传播活动可以参与国际话题的议程设置,加快外交活动的节奏和透明度,反过来,国际关系也影响、引导着两类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向[15]。但是,由于次行为体媒体与喉舌媒体在编辑方针自由度上的根本区别,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关系变动对它们的影响都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次行为体媒体和喉舌媒体在影响国际关系的途径、对国际舆论的总体构成以及影响国际关系的动机上存在差异。

1.两类媒体影响国际关系途径的差异

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影响国际关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影响国内舆论,影响本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另一种是通过影响他国舆论,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大部分次行为体媒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国际关系,而喉舌媒体一般只能通过影响他国的政治和对外政策来实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次行为体媒体可以影响本国国内舆论和国内政治,并间接地影响国际关系。赫斯特旗下的《纽约新闻报》通过刊登西班牙在古巴的暴行的报道、照片刺激和引发了美国国内民众对西班牙的不满和抗议。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纽约新闻报》使用了通栏标题:“炸毁缅因号是一个敌人所为”。报道断言就是西班牙人所为。其他报纸纷纷仿效这一做法。在国内舆论的推动下,美国政府终于决定对西班牙开战[16]。《华盛顿邮报》揭露的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事件本身是美国的国内事件,其产生的直接影响也只是美国的国内政治。但是由于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其领导人的更迭,带来的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无疑会对世界产生巨大间接影响,尼克松的下台最直接的结果是中美建交的时间不得不推后了好几年。

次行为体媒体也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对外政策对国际关系构成影响。半岛电视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伊拉克战争的真实面貌,推动了延续至今的全球范围的反战运动,使美国在推行中东政策时有所顾忌。同样,半岛电视台对阿拉伯国家也毫不留情,其报道常常引发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和抗议。2001年4月,“半岛电视台播出一名利比亚反对派人士的访谈后,利比亚当局立刻撤回其驻卡塔尔大使。这一事件过去不久,伊拉克对半岛电视台(同年)4月28日有关萨达姆奢侈的生日庆典的揭露性报道提出正式抗议;5月2日,突尼斯大使指责卡塔尔外交部纵容半岛电视台对突尼斯人权状况的‘诋毁’。”[17]

但是半岛电视台同时也是次行为体媒体中的一个特例。它无法通过影响国内政治的方式影响国际关系:它可以报道阿拉伯世界的一切,但是卡塔尔国内的反对派可能是它报道的死角。

在无法影响国内政治这一点上,喉舌媒体与半岛电视台很相似,它们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和民意,使其他国家的国内政治发生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变化。VOA对前苏联常年累月的广播渗透和和平演变,对于前苏联最后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冷战后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一度面临被撤销合并的危机,但后来仍然保留下来,其新任务是:推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各国的所谓新闻自由,巩固“革命”成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爆发的所谓“颜色革命”都与美国无所不在的国际广播不无关系。

2.两类媒体对国际舆论构成的不同影响

次行为体媒体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声音和视角,推动国际舆论的多元化,而喉舌媒体只能加强其所属行为体的声音。

次行为体媒体能够以准行为体的身份相对独立地影响国际关系,在报道国际事件或者有国际影响的各国国内事件中,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报道立场,可以区别于其他国际行为体,增加了国际舆论中的声音数量。

半岛电视台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家不受政府管制的新闻媒体,它的出现使中东地区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伊拉克战争中,英美媒体的报道基本上都是美英联军“旗开得胜,势如破竹”,而半岛台则提供了精确炸弹炸死的平民、农夫用猎枪打下“阿帕奇”、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号啕大哭、美英士兵横尸街头等等与西方主流媒体截然不同的画面。在西方媒体遮盖的世界舆论大幕中掀开一角,让世人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各种国际事件中,常常以一个区别于各个国家之外的独立力量出现。BBC董事会前主席戴维斯曾表示:“多年来BBC赢得广大民众信赖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BBC断然不代表政府的声音。”二次大战中,BBC不同于德国的慕尼黑电台倾尽全力为自己的一方鼓噪宣传。而是坚持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报道战场的真实情况。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对BBC在战争报道中对死亡人数的精确计算和真实报道耿耿于怀,他曾批评BBC成为战争中的“主要中立者”,是“自己家门口的敌人”[18]。1991年英国跟随美国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BBC的客观报道使它得到了政府送给他的“巴格达广播公司”的称号。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BBC又被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BBC当然不是萨达姆或者米洛舍维奇的喉舌,但这些称号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很多所谓“自由”媒体都开始“喉舌化”地充当政府宣传工具的大背景下,BBC仍然坚持其新闻专业主义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给“众口一辞”的西方世界增添了不同的声音。

相比之下,喉舌媒体的报道活动仅仅是加强其所在国家行为体的声音,但不增加国际舆论构成中的声音种类。无论是当年的莫斯科电台、今天的俄罗斯之声,还有美国之音、德国之声,它们的这一共同特点已经在它们的名称中表露无遗。它们的任务以及它们本身活动的结果主要是增强其所属行为体的声音尤其是其政府在国际上的声音。它们的报道和传递的信息在主旨上仅仅是其国家外交政策大方针用新闻传播方式的再阐述。前苏联的党报党台系统,以及美国数量众多的对外广播电台都是为了配合各自国家的外交政策,无论开设的媒体数量多少,也都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本国的声音和意志。一个行为体喉舌再多,也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加强了这个行为体的声音,而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音种类并没有增加。

3.两类媒体影响国际关系动机的差异性

次行为体媒体影响国际关系的动机比较复杂,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目的掺杂在一起,但总体上政治目的性有限。喉舌媒体影响国际关系的报道活动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指向性。阐述本国的政策,影响别国和国际社会舆论是它的本职任务,所有新闻报道活动的终极目的都是为政治服务。

(1)次行为体媒体影响国际关系的报道活动目的复杂,政治色彩相对较淡

次行为体媒体进行影响国际关系的报道活动的动机相当复杂,可以分三方面谈。

首先,私营的次行为体媒体主要追求经济效益。“所有私营媒体都追求利润。不赢利就不必办媒体,也无法办下去。”[19]赢利是所有私营媒体的终极目标,但具体手段上可以有所不同,有一部分私营媒体坚持客观中立,不一味地迎合广告商或者某一部分读者,既追求利润又追求社会影响,把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作为最大的卖点。努力在直接利润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利润整体长远的最大化。这一点在西方许多大报体现得比较充分。另一些媒体剑走偏锋,专门迎合一部分受众的口味,在报道中刻意保持政治倾向,这样的媒体也同样不少。

其次,公营的次行为体媒体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公营媒体在理论上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而是属于全体公民。它报道国际问题,影响国际关系,主要目的是满足本国公民对事实真相的知情权,维护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最后,半岛电视台之类的所有制属性较为模糊的次行为体媒体,其动机更为复杂。但总体而言,它的报道活动显然不是冲着要改变或维持某种国际政治现状去的。

实际情况比上述分类更复杂,私营媒体也有社会效益的追求,公营媒体也有经济效益的考虑,还有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等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次行为体媒体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动机上有非政治性的超然的一面。从次行为体媒体的产生源头看,它不像喉舌媒体那样是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开办的。它更多基于对新闻本身的追求,主要出于非政治目的(如经济、社会目的)从事报道活动。次行为体媒体在进行各种国际问题的报道时,一般都不会谋求通过自己的报道活动来维持或改变某种国际关系现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动与它们的直接利益无关,比如伊拉克战争美国是胜还是败与CNN或者《纽约时报》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联系。

(2)喉舌媒体影响国际关系的报道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指向性

影响国际关系是喉舌媒体的本职任务,维持或改变某种国际关系,使之有利于所属行为体的利益是其主要目标。喉舌媒体的新闻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指向性。国际关系如何变动,朝那个方向发展是检验喉舌媒体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数量最多、分工细致的对外广播电台、电视台,每个台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详见表2)

总体上,美国的对外广播可分为“美国的声音”与“替代广播”两种模式。所谓“美国的声音”就是指全面宣传美国,向世界介绍美国国内的新闻,介绍美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这项任务由美国之音(VOA)电台负责;另一部分“替代广播”是专门报道对象国家新闻机构不报道的有关信息,以此为电台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替代”对象国家新闻媒体的目的。这项任务有自由欧洲、自由亚洲等分布全球的多个电台共同负责。所有这些对外广播机构都由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BBG)负责监管。它原为美国新闻署的一个下属机构,1999年国务院增加了公共外交的职能后,美国新闻署随之取消,广播管理委员会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美国政府从来不隐晦其对外广播电台的强烈的政治指向性。美国之音就公开标榜其代表政府的声音。针对中东地区的电视台“自由一台”(Al-Hurrah)2004年2月14日开播时,美国总统布什就直言不讳地声称,开办这一电视台就是为了反击某些阿拉伯国家电视频道的反美宣传[20]。美国中东电视广播公司前身萨瓦电台就是为了对抗新崛起的半岛电视台而在2003年3月专门设置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道格拉斯·杰伊·费思表示,萨瓦电台(Radio Sawa)的目标就是向伊拉克人民鼓动“自由与解放”的意识[21]

表2:美国对外广播电台一览表

img23

参考温飚:《美国国际广播战略策略再次大调整》,《世界广播电视参考》2004年第11期,第22页。

(二)国际关系对两类媒体的不同影响

次行为体媒体和喉舌媒体都处于国家行为体的范畴之内,其报道活动本质上无法独立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外。国际关系的变动对这两类媒体的活动的影响都会造成影响,但其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

1.国际关系对次行为体媒体的影响

尽管不少次行为体媒体在国际冲突中能够保持超然中立的态度,如BBC等,但是大部分媒体仍然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来自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观念下的自愿调整,也有可能来自于国家战争时期的特殊管制的强迫下的被动调整。

第一,国家利益可能导致次行为体媒体的自觉调整。

次行为体媒体可以独立于政府,但不可能独立于国家。次行为体媒体可以不同意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的报道上,也必须在新闻传统和国家利益之间做出取舍。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U2高空侦察机进入前苏联上空进行侦察活动。这一行动早被《纽约时报》著名记者雷斯顿(James Reston)获悉,但为了国家利益,他并未在报上做报道。1960年,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飞行员被俘,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否认这一事件,《纽约时报》也只是做简单报道,未加评论。后来,艾森豪威尔承认了全部事实,该报才把整个经过报道出来[22]

第二,战争等危机情况下的限制措施导致次行为体媒体的被动调整。

本国与他国出现诸如战争等危机情况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就会依照其国内法律启动战时新闻管制,对本国包括次行为体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约束。

美国和西方国家新闻媒体的自由是在“社会常态下拥有的相对自由,一旦出现危及国家与社会的重大危机,新闻自由要服从保障国家安全和战争胜利的第一需要。……西方国家政府须履行法定程序,依法转入战时状态,战争一结束,依法结束官方对新闻传播的硬性控制,常态新闻自由立即恢复。”[23]

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伊拉克战争中,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全面报道”的权力,由“世界媒体”逐渐退化为基于民族主义立场的“美国媒体”。但是当布什宣布战争结束之后,CNN等立刻重新活跃起来,开始捅出一些诸如美军枪杀平民、虐待囚犯之类的负面报道。可见国际关系的变动对次行为体媒体报道活动的深刻影响。当然也有部分西方媒体如BBC等一直坚持自己的报道理念,在局部战争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按照学者们的说法,这是“新闻自由的悠久传统和战争双方实力的不对称所致。”[24]

2.国际关系对喉舌媒体的影响。

喉舌媒体作为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其执行机构的喉舌,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对其报道方针乃至机构设置都会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

第一,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其报道方针的变化。

喉舌媒体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国际关系的变化引发的本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必然被迅速地反映到本国的喉舌媒体上(主要是国际广播电台)。“如果公众外交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国际广播在落实这一变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的地位。”[25]美国之音在二战中把前苏联描述成可信赖的朋友,而当美国在1950年下决心执行冷战政策之后,苏联“迅速”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独裁”国家。美国的喉舌媒体对于伊朗的报道,在1978年革命前后的反差也很大。

第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可导致喉舌媒体机构本身的调整。

喉舌媒体本身就是为了国际政治斗争而设立的。国际关系的变化、斗争对象的转变,必然要求喉舌媒体机构和节目设置也要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美国对外广播机构的自身的变迁调整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发展里程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国际舆论斗争的需要,美国政府于1942年2月开设了美国之音广播电台。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开始考虑撤销美国之音。1946年到1947年,它的存续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1948年通过的《史密斯·曼德特法案》(Smith-Mundt Act)终于承认美国之音是美国国务院的一部分,给予财政预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之音重获生机,经费增加了三倍[26]。前苏联解体后,冷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美国对外广播机构再次面临存废危机。很多人认为美国之音等都是冷战的遗产,耗费国家钱财,执行过时的任务。克林顿上台后,就命令合并所有的美国国际广播电台,削减预算。不过在1994年,根据对国际形势的新的判断,克林顿又宣布,必须重新部署从德国慕尼黑到捷克布拉格的自由欧洲/自由电台的运营,并赋予了它们新的使命:推动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新闻自由”,巩固“革命”成果。“9·11”后,美国指责阿富汗“塔利班”当局包庇恐怖分子,双方关系日益紧张。2002年1月,美国恢复了1993年停播的自由阿富汗广播电台[27],加强对阿富汗的舆论攻势,为后续的军事打击铺路。为了配合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美国近年来还在中东设立了多个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强对该地区的舆论宣传。

在某些时候,喉舌媒体机构的存废都可以成为政府应付国际形势变化的一种外交手段。1997年10月30日,美国资助的一个新电台向伊朗广播,电台最初被命名为“自由伊朗电台”。1997年5月,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美国国务院曾试图推迟或取消对伊朗的广播,将其作为美国对伊朗友好姿态的一部分。后来迫于国会的压力,美国国务院只好妥协,但还是修改了该电台广播服务的方针[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