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与广播电台间互动浅析

网络与广播电台间互动浅析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与广播电台间互动浅析 ——关于由BBS论坛实现网台互动的几点思考石伟,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工学学士,2003年7月毕业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媒体工作。网络互动促进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两大受众群体的融合,其中网络与广播的互动节目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再次注入生机与活力。

网络与广播电台间互动浅析
——关于由BBS论坛实现网台互动的几点思考

img35

石伟,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工学学士,2003年7月毕业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媒体工作。2007年3月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网络节目组工作,先后从事新闻编辑、社区编辑工作。

摘 要:Web.2.0的出现,促进了网络互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而网台互动形式BBS论坛的功能应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独具魅力的互动话题是网台互动形式的BBS论坛追求的永恒。整合网台互动中的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拉长节目的传播链,使受众不间断的参与节目,使互动节目的不间断传播成为可能。挖掘BBS论坛贴的深度与广度,拓展网台互动节目的制作空间。维护网络虚拟互动中的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网上人际信任,最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共同互动。

关键词:BBS论坛 互动 网台互动

互动是传播最根本和最普遍的形式,传播和互动有如形和影,相伴相随。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自然、科技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互动并未发挥出其如影相随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之网络互动也悄然兴起。网络互动促进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两大受众群体的融合,其中网络与广播的互动节目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再次注入生机与活力。

广播互动传播的初始形式是以信件往来为主的延时性互动传播。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即时性互动传播随之实现,热线电话、互动短信、网络成为三种主要形式。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即时互动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进而也促进了广播与网络间互动的发展。

网络互动是网络主体之间借助互联网所营造的超时空情境而实现的以符号传递为表征、伴有高情感心理预期、具有特定交往框架的社会交往行动。它既是独特的社会场域中的社会行动,同时又必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社会渗透而成为一种日常化的交往活动。根据信息的流动与反馈情况,可以将网络互动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1)异时性网络互动,包括电子邮件、BBS、新闻组等,其特点是互动信息不同步,存在信息交流上的“时滞”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写信。(2)共时性网络互动,包括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其特点是可以进行同步交流,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交谈。(3)单向性网络互动,即网络阅读,它是一种独具网络特色的互动方式。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可译为电子公告牌或电子公告栏,是用计算机及软件建立的一种电子数据库。人们可以在这个公共区域里阅读或提交信息。当网络广播问世之后,以BBS形式开通的网络直播帖也应运而生。所谓直播帖,就是在广播节目开播时,以BBS的形式所开通的供传播者和受众针对节目内容进行即时互动传播的帖子,节目结束时直播帖随之关闭。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论坛/BBS的使用率为31.5%,半年用户增长率为13.1%。面对如此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网民数字,网络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网台互动)间的BBS互动形式直播帖或许应该更加完善与提升自己,才会吸引更多的听众来参与互动,丰富广播节目的内容。

Web.2.0的出现,促进了网络互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而网台互动形式BBS论坛的功能应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是独具魅力的互动话题是网台互动形式的BBS论坛追求的永恒。

如果说广播节目是以声音来吸引受众的第一注意力的话,那么BBS论坛则是以版面风格吸引受众的第一注意力,而二者长期吸引受众的共同点则都是“话题”。网台互动论坛则结合二者的特点,以版面风格为第一吸引力,魅力话题为长期吸引力,把受众吸引在论坛上。

不同的BBS论坛根据自己的定位受众都有自己相应的风格,网台互动形式的BBS论坛的版面设计风格在适应广播目标定位听众的同时,也要照顾到相应网民的需求,即要贴近自己受众的互动意愿。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你好台湾网的BBS论坛为了更贴近台湾受众的阅读习惯改为繁体字论坛,同时为了网聚更多的台湾网友,其BBS论坛首页不仅设有广播节目的互动板块,更有一个单独的板块开辟为24小时可以发贴的社区论坛。为适应许多台湾网友个性张扬的要求,BBS论坛用户头像可以自定义上传的图片等。这一切贴近台湾网友互动习惯的改变带来的是继续留住老网友的同时,增加了许多来此论坛参加互动的新网友。

与人交谈要找到合适的话题,广播节目的策划要有吸引受众的互动话题,同样,作为用语言文字文本互动的BBS论坛也要具有独特魅力的话题。伯格和凯勒曼(Berger&Kellermann)、道格拉斯(Douglas)、马丁和鲁宾(Martin&Rubin)、罗曼德、韦邵等研究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网络上,交流者之间需要至少4~6分钟的交往时间来获得“足够”的信息去决定是维持还是放弃这段交往。按照这一说法,4分钟是网络互动中发展有意义的交往关系的一个“关节点”,对交往的良好期待从量度上看必须建立在吸引对参与者“注意”更长于4分钟时间的基础上。

如何在4~6分钟内吸引住受众呢?除了利用BBS论坛的版面风格、功能设置等吸引受众的第一眼球外,还要在“话题”“包装”上下工夫,这里所谓的“包装”不仅指将广播节目制作的广播话题变成网络语言的主题帖,还指要将BBS论坛中的某些主题帖中的复合式互动产生的话题开发成可供网台互动的主题帖(复合式互动产生的话题的可开发性主题帖将在后面讨论)。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网台互动中的“交际形式”就是“互动语言”。由于媒介传播方式不同,在网台互动中广播用语与网络用语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不管广播语言还是网络语言都是为“互动”服务的。

广播语言的句式较规范,语言结构较紧凑,由于广播往往都有事先写就的稿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与书面语言非常接近。虽然近年广播语言力求尽可能通俗化、口语化,但是仍然属于传统语言的范畴。而网络语言则不同,它是一种由网民自行创造、在网上流行的语言。它有五种基本类型:(1)数字类网络语言,例如,143:你是谁、0000001000000:非常孤独等;(2)汉字类网络语言,例如,《大话西游》:“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监考的老师说:我好后悔。如果非要在这份后悔上加上一个期限,我觉得是一万年!”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3)字母类网络语言,例如,MM-妹妹、bio-biology,生物学;(4)符号类网络语言,例如:“:—P”表示顽皮地吐舌头、“@-@”表示戴眼镜的人;(5)其他类网络语言(广义上的某些图片、动画),例如:3Q:Thank you。

第二是整合网台互动中的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拉长节目的传播链,使受众不间断的参与节目,使互动节目的不间断传播成为可能。

网络可以打破时间上的制约和束缚,满足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安排时间、营造环境、推进交往的目的,这是以往的传播媒体不能提供的,因为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网络允许两种互动形式的存在——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

同步互动是指信息的发出和接收双方或多方可以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达成交往。同步互动提供给人们一种别具一格的“直接往来”的社交环境,人们在这种“直接”互动中更少现实的负累和顾虑,却更多了率性的轻松和惬意,但也正因如此,它更容易使参与者遇到意想不到的人物和问题,增加交往的偶然和不确定性。

异步互动是指网络可以通过提供如发送电子邮箱、张贴新闻公告板等服务,使交流双方或多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交往活动的一种交往方式。网络异步互动的存在,是人们按照个体社会需求节奏安排社会交往愿望的一种实现,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方便,也是对照群体思索既有观念,从而加深了解社会的新机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台互动使用的都是直播帖这种与受众同步互动的方式,其要求直播帖在节目结束时随之关闭,在今天看来这种网台互动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为:(1)受众对互动话题的谈论不容易尽兴,有可能降低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2)受众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想法深思熟虑,影响受众间交流质量的提高。(3)直播帖限制了本来可以拓展的互动节目空间(拓展的节目空间将在后面讨论)。

第三是挖掘BBS论坛贴的深度与广度,拓展网台互动节目的制作空间。

在BBS讨论网中,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凝结在帖子与帖子互动中,而帖子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通过讨论话题连接起来的,成员对讨论话题的回复形成了一种互动模式,而每一种互动模式中,可能包括单向的选择关系,也可能既包括单向选择也包括互选关系,甚至包括多次的互选关系。由此BBS讨论网的互动模式就形成了单一式互动模式(图1-1)和复合式互动模式,而复合式互动模式可以进一步分成单网复合式(图1-2))和多网复合式(图1-3)。同时也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主题帖中会出现多个讨论话题的可能性。如何最大化利用BBS论坛话题帖制作网台互动话题呢?(1)网络“根据地”传播策略是广播活动快速启动和营销造势最有效的方式,利用BBS论坛帖,在互联网上提前预告互动话题,给受众以充足的参与互动话题的准备时间。(2)利用BBS论坛征集互动话题,以适应参与互动受众的兴趣,调动受众对互动节目的期望。

img36

单一式(图1-1)

img37

单网复合式(图1-2)

img38

多网复合式(图1-3)

网络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要求它必是具有活力的、有适应性的、能够顺应变动不定的互动状态才能维持持久的吸引力,而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很快过时,被网络所吞噬,或受到遗忘和冷落,因此,网络竞争被人们喻为“争夺注意力”的竞争,也就是在网络互动中能够表现出强烈创新色彩的话题,才能够抢先“黏”住受众的目光。同样,广播要想有新的作为,就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寻求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创新成为广播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

无论是对网络还是广播,人们在接受心理上存在着追求刺激的新异性、生动性的特点,生动具有新鲜的信息更能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更能激发注意的产生,并使注意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在网台互动传播中,适应受众需求,关注创新,争取以新颖、独特的互动话题来提高自身价值,增强传播竞争力,对于网台互动传播者来说尤其重要。

(3)在保证BBS论坛上网台互动帖质量的前提下,精选可以开发成适合广播节目制作的话题贴再次开发成网台互动帖,配合广播将其制作成网台互动节目。

(4)开发复合互动模式下的BBS论坛帖,将其有价值的话题开发成主题帖。

第四是维护网络虚拟互动中的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网上人际信任,最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共同互动。

(1)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精品互动栏目。

1995年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设置了RealAudioSystem的软件以提供“音频点播”服务,标志着网络广播的问世,应网络广播而生的网络直播帖顺势而为成为网台互动的主要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台互动的BBS论坛贴有了长足发展,要想在众多网台互动节目中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媒体品牌力的作用不可轻视。媒体品牌力具备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涵盖传播力、公信力、吸引力,它可以先声夺人,容易取得受众的信任。

品牌打造可以分为内部打造与外部打造两个层次,前者是指网站运转的质的因素,如技术容量、快捷、安全、内容的及时更新、功能的正常高效使用、服务的高品质回报等,它们是品牌塑造的根本保证。后者即运用广告、社会活动等公关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是提升品牌名气的促进因素。在众多的品牌塑造内容中,我们从内部打造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创建品牌网台互动栏目。①域名的选择和网台互动BBS论坛的定位。做什么样的论坛,取什么样的域名,如果能从域名就看出论坛是做什么的,那是最好不过了,同样,网台互动BBS论坛的域名要简单易记,因为简单便容易输入,也容易记得。例如:http://bbs.hellotw.com,你好台湾网。简单易记,一目了然,和台湾有关,论坛也定位了。②网台互动栏目要有独树一帜的特色。网台互动栏目一定要具备自己的特色,特色本身就是对品牌形象的塑造。③网台互动栏目要有生命周期的积累。做一个网台互动栏目,就选择有生命活力的互动方式。广播节目要经过受众的接纳,同样,与之互动的BBS论坛也是有年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BBS论坛也将会被更多的人认同,无论是同行,用户还是搜索引擎,他们都会认同你的论坛。所以品牌网台互动栏目需要年龄的积累。④借助各种方式推广自己的互动栏目。

(2)培养、重视网络意见领袖,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广播受众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以前的无法互动,发展到今天的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互动。网台互动中网络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常处于人际传播的氛围中,人际传播往往成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同时,信息传播也为促进人际交往提供了新鲜的内容和可参照的依据。对于这种综合的传播方式,“意见领袖”对网络上信息价值的估定、观念意见的趋向、行为表现的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意见领袖”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的人,他的存在左右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态度和决策。在网络群体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具有独特影响的“意见领袖”的存在,他们的态度同样会影响或制约网络交往群体的行为,并对维系网络群体的交往秩序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邀请“意见领袖”参与网台互动节目,往往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由于网络的交往隐匿性强,直接形成意见领袖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过程,因此借助于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声誉、权威、影响,将其反映并延伸至网上,是许多BBS论坛惯用的方法。例如:新浪网经常组织“过客”与名人对话。

(3)将虚拟互动请进现实,定期组织供网友听众参加的活动,培养媒体与受众的感情,为网台互动栏目添加更多的人气。

参考文献

[1]参见姜岩.第四媒体冲击波.http://www.huaxia.org.cn2000/12

[2]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

[3]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4]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

[5]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90

[6]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4

[7]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98

[8]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3

[9]参见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译本,2000:230-2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