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态势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态势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从区域划分,有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等;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下乡”、“四进社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社会宣传、抢险救灾、拥军优属、走访英模、追访校友和“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态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要更加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就必须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态势,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的活动社会化

这里所讲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由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或学校的事,而成为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重视和支持的社会性工作。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实践活动迅速扩展到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等领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青年社会化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社会化,拓展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符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从开始时的领导的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3]

(二)社会实践的内容专业化

社会实践的内容专业化是指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专业和课题任务来开展,使大学生在完成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以专业和课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否以专业和课题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是科技人才汇聚和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个体和实践基地双向受益,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博士团三下乡”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些高学历的人才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为当地解决实际困难,创造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这批高级人才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即使是考察、调查活动也以课题为中心来展开。比如,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制、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大学生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14]

(三)社会实践的制度规范化

所谓社会实践的制度规范化,是指通过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律,结合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出有关的权威性制度并使之不断趋于完善。社会实践制度的规范化要求各级实践组织制定正确的社会实践制度,同时做到各级制定的社会实践制度互相协调、补充,调整好衔接不紧的地方。同级实践组织者特别是高校和对口实践场所及企事业单位之间须加强社会实践制度的交流。社会实践制度规范化的标志是社会实践制度体系的建立,即富有权威、系统全面、切实可行并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社会实践制度体系的确立。首先,学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制定社会实践制度规范和配套文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均作明确的制度规定,并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加以修订,使社会实践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对于社会实践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应从准备、实施直到巩固消化实践成果,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其三,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使社会实践成果与学校学生的课程学分相挂钩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及实践质量。[15]

(四)社会实践的组织科学化

所谓社会实践的组织科学化[16],主要包括实践目标设定和方案优选的科学化,即实践活动设计过程的科学化、实践方案实施的科学化、实践成果总结的科学化,并且依赖于实践活动有机组织系统的确立和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社会实践组织体现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按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组织,主要保证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管理行为规范化,避免随意性;二是按业务工作的规律进行组织,这是由高校工作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教育性所决定的;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按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组织,它表现为在交换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约定,使用与利益挂钩的手段进行组织管理。从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等;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下乡”、“四进社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社会宣传、抢险救灾、拥军优属、走访英模、追访校友和“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二是集中活动。就是组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分赴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7]

参考文献

[1]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陆士桢.共青团十六大报告精神辅导读本.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9]傅忠道.共青团基础知识1000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0]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郑笑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与未来.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9):44-45

[13]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6-417

[14]刘赛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29-32

[15]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1):101-104

[16]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1):101-104)

[17]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