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对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问卷调查,二是学生座谈会,三是教师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为86.7%。经济学院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是经济学院学生的素质,可以说,这在整个复旦大学都是出类拔萃的。

三、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对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问卷调查(见附录3-3),二是学生座谈会(见附录3-4),三是教师访谈。

为了了解经济学院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参与程度、参与意向以及不参与的原因,在2004级、2005级、2006级的五个专业中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为86.7%。其中女生回收81份(62.3%),男生回收48份(36.9%),另有一人漏填;2006级回收23份(17.7%),2005级回收77份(59.2%),2004级回收50份(33.3%)。

(一)经济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根据杨长江老师的说法:经济学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经世致用”的要求。经济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较好的基础,历史上曾经获得过复旦大学优秀组织奖,有多个项目曾经获得过上海市优秀项目、校优秀项目、校最佳项目。经济学院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是经济学院学生的素质,可以说,这在整个复旦大学都是出类拔萃的。

根据多位曾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参加的座谈会对经济学院部分领导、老师的访谈,以下从选题状况、组队状况、前期准备、指导老师、实践过程、专业分析能力、答辩展示、实践收获等方面介绍目前经济学院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情况。

1.选题——最困难的一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座谈会上,大部分同学谈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项目实施可行性的分析(如外地项目是否有当地联系人等等)和当年实践的大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选题。因此,很多同学的项目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可以说,也是发挥了经济学院同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紧贴时事也是很多同学在选题时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也与老师的建议不谋而合。在采访中章元老师说:“所有社会类的学生,包括经济学院的学生,应该关注重大的经济现象。理由很简单:首先,经济现象越是重大,对它的研究就越是有意义;其次,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去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选题时,很容易落入俗套,忽视方法论的要义,正如张晏老师在采访中所说的,对本科生来说,做研究和调查的方法更为重要。章元老师表示,正确的研究、调查的方法应该是“以小见大”,从小处开始着眼于重大问题。很多同学的选题容易过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好到底该怎么做,而这则是由于学生不具备深入了解的能力。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去找一个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的老师,让他给予指点,帮助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去,然后再去了解一个大的问题。

2.组队——志同道合的选择

在考虑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的组成方面,最为普遍的做法是选择自己的同学、好友,其次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选择相关专业的同学。比如,“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项目,对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指导老师的建议,邀请了医学院的同学加入。

而在组员人数方面,根据团委的相关调查,近年来实践项目的组成人数平均为8.45人。参加座谈会的同学认为,具体的人数应该视项目的实际工作量而定。一般地,5—6人的组合比较适合,人数太少容易导致人均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或完成项目非常辛苦;人数太多则容易造成不易管理的局面,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3.前期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资料的查找方面,大部分项目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前期资料的准备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扩充,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翻阅近几个月的相关报刊,有的小组则是每个人基本上把图书馆能借的书都借了。只有事先的准备足够充分,真正开始实践时才不会落入“被访者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的被动局面。

4.指导老师——社会实践项目的关键

在座谈会上,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指导老师对整个社会实践项目的帮助非常大。

在邀请怎样的老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应该找在相关方面比较有研究、有一定实际经验、对学生社会实践有兴趣的老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实际的指导。而老师是否有名、是否有较高的职称,对实践的成功并无实际的帮助。可见经济学院学生思维比较理性。

而在何时开始寻找指导老师的问题上,同学们普遍认同在开始准备选题时就选定并请教老师。老师也更希望学生主动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就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如张晏老师表示:“如果可以在开始自己研究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个指导老师,并且充分地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能在设计调查提纲、注意项目重点等方面进行指导,对整个项目的成功,帮助还是很大的。”指导老师与实践项目的契合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实践项目的成功与否。

5.实践过程——酸甜苦辣的经历

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项目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事先得到的资料与实际调查不一致、调查访谈的要求遭到拒绝等。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小组每天的讨论都是少不了的。在讨论中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出灵活应变的能力。比如一个调查西部贫困地区非义务教育状况的项目在到达云南双柏地区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他们在政府部门得到的资料有很大出入,经过讨论他们决定转向以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专业和能力——发挥专业优势

如上所述,经济学院学生在确定社会实践项目的方向时都会考虑与专业相关的选题,但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大部分都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同学,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可能还不够充分。因此在实践前期准备过程中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并加以活学活用,或请教指导老师给予专业知识上的引导和推荐相关文献等。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

同学们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实践的结果怎样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从中学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能力获得提高。2004级经济学专业的鲁康寅同学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进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2005级经济学专业的邱念玮同学也表示:“可能最重要的也不是一定要评上奖。经历过了,收获一定是挺多的。”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归纳、解释与预测。因此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应该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如果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那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会远大于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的知识,效果也会比课堂上好很多。

(二)经济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够广

在对问卷第8题“您曾经有考虑过参加实践活动吗?”和第9题“您曾经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吗?”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受访的117位同学都曾经考虑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90%),但是真正参与到其中去的同学并没有那么多。有一半的同学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50.8%)。其中,男生的参与率略高一些,达到54.2%,女生的参与率为49.4%。

在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中,不参加的理由按出现比率排列如下: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29.7%);不知道如何申请参与实践活动(28.1%);时间太少分配不过来(23.4%);实践活动太麻烦不愿意花费精力(12.5%);对实践活动没有兴趣(3.1%);没通知到,实践失败(1.6%)。据此,组队与如何申请参与实践的信息不畅通、时间安排是阻碍经济学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

只有把社会实践搞成有广泛参与基础的活动,实践让大家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才能够真正达到。因此,如何动员起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同学,是目前推广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2.少部分项目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

章元老师在采访中表示:“有少数学生会搞些形式,就是为了做实践而实践……如果只是为了做这个事情而去做这个事情,你的收获就是:终于完成了一个项目,终于可以去上报,终于可以拿到一笔钱,终于可以做一个报告册了。但是对于你自己的知识、你的经历却是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杨长江老师也表示目前有些项目存在随大流、追赶一些当前热点,作出一些很漂亮的东西,而不是独立思考,真正有勇气去找到一些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到社会的中下层去进行一些实践、调研,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现实。另外在调查问卷中的确有部分同学表示,社会实践的最大益处是“以此作为大学的社会实践经历,可以写上简历”(10.8%)。

可以说,目前的确存在少部分同学对社会实践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于是在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时也是以是否能够评优为导向,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宣传不够,学生不了解如何申报社会实践项目

在上面的数据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同学因为不知道如何申请参与实践活动而未参加社会实践。在我们对此问题的调查中,只有49人(37.7%)知道该如何申报实践活动,另外的81人(62.3%)不清楚该如何操作(见表3-19)。

表3-19 您知道如何申报实践项目吗

在将是否知道如何申报与年级联系起来后,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同学们对社会实践的申报流程的了解呈递增态势。

(三)一些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座谈会、对老师的采访和其他搜集的资料,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到信息渠道畅通

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有62.3%的同学不清楚如何申报社会实践,而在那些对实践有意向却没有参加的同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清楚申报流程而放弃的。因此,加大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及时对实践活动开展、组织情况进行传达,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如何申请、向谁申请、何时申请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宣传的渠道方面,可以采用宣讲会、讲座、传单、班会传达、BBS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同学走近实践,从而走进实践。并且要注意时间上的提前量,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关注社会热点

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关注社会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这一点,在从近年来团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中也有较多的体现。因此,应该把眼光放大、放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地“赶热点”,而应该要真正地走入社会各个阶层,了解真正的社会民生,这样才能做到拓宽视野。

3.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多资源

(1)学院的整体支持。

经济学院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如划拨专门的社会实践经费,指派专人负责指导学生。从我们所采访的几位老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师都愿意为同学的社会实践项目提供指导。然而由于很多老师肩负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没有很多空闲时间和精力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导,或者虽然答应成为指导老师却不能提供更多指导的情况,而对于那些对于学生实践热情比较高的老师,手头项目的过于集中也导致了精力的分散。

针对学生对请哪些指导老师的信息不够了解的情况,可以考虑列出经济学院对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热情的老师名单及大致研究方向,这样方便同学们可以迅速、有效地找到合适的老师并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帮助。

(2)设立奖励机制。

学生方面,可以对参加实践并有优秀成果的同学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以此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老师方面,可以对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给予实质性帮助的老师有一定的鼓励政策,如比如说老师指导了一个团队,可以计入学校的公共工作量。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和学院方面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