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指导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的实践教育活动。造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实践环节的缺少,也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密切相关。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的实践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实践出真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构筑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强社会教化,加速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作用。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从大学生的思想特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涉世未深,阅历不广,对国情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社会实践使同学深入到农村、部队、工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广泛接触各级干部群众,了解国情,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经济的发展。面向社会,在实践中读“无字之书”。

(二)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书本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可以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掌握,还要完善其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同人的能力知识一样,都是客观实践的产物,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使之趋于平衡,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获得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学到书本知识以外的知识。

(三)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不同角色的人交往,可以取得社会经验,学会待人接物,学会与人合作,把个体的复杂性化解为团队的统一性。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指导意义。

(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校园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小社会,但大学校园与社会仍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必要的社会化准备作为过渡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使学生能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化社会实践,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中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要求,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实践成才道路。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在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进入社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必要而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能调动同学内在的积极因素,调动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同学反观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性格特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努力方向。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1.深入城乡各地、部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2.科技服务活动

科技服务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城镇社区、县乡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结合所学专业,发挥技术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攻关、工程设计、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使科学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3.文化服务活动

深入城镇社区和贫困乡村,开展文化培训、科普讲座、法律宣传和咨询等活动,服务社区和乡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4.公益劳动和文明共建活动

(1)立足校园,开展公益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学生事务等工作。(2)深入社区开展敬老助残帮困服务、特殊家庭教育服务、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等活动。(3)与企业、部队、科研院所、乡村、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开展其他形式的文明共建活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1)利用假期,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营队和分散集中营队活动。分散是指学生个人(或几个人)自选地点和时间开展的实践活动,集中是由学校或学院组队(团)开展的实践活动。(2)利用平时和假期,学生个体在学校周围或家乡附近分散性进行活动。(3)课余组织开展志愿者社区援助活动。(4)其他集中团队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造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实践环节的缺少,也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密切相关。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是提高实践效果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关键。

首先,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工作设计原则:(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依据适合青年成长规律,遵循上述原则,精心设计好社会实践活动。

再次,要认真准备,做好社会实践前的宣传准备、物质准备,为社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还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

四、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挖掘传统活动形式的潜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送科技下乡、义务支教、党的理论宣传、社会热点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欢迎。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着力挖掘这些活动的潜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新的内容,创新形式,形成新的亮点,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避免那种“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事相似”的情况,使这些活动开展得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贴近群众,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

(二)更加重视与专业的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从目前高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但就目前情况看,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得还很不够,专业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注重“点”与“面”的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就其主要意义而言,在于其参与的普遍性。高校要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将大多数同学组织起来参与其中,使在校大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同学参与的愿望是强烈的,但制约因素也很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很多不易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以后的工作中,学校要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给同学更多的选择余地,做到投其所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积极性。各级团组织要全过程地给予关心,及时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每年要推出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重点活动和传统优势活动。要抓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四)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实践基地。它可以使大学生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接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接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企业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在乡镇企业的支持下,通过座谈、调查、访问、深入和参与生产第一线劳动,可以对该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同时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处理好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在内容、形式、规模上都不尽相同,工作容易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以后,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和高校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应该成为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行为,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类别。要探索一条依法管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子,形成国家重视、社会支持、高校努力、学生积极参加的局面。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题研究,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和组织模式,总结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2.确定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依据是(  )。

A.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

B.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C.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邓小平思想和理论

3.(  )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媒介。

A.德育内容

B.德育手段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影响或手段 

D.教学场地

2.高校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都起着(  )重要作用。

A.高校德育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

B.大学德育能够提高、扩展人的价值

C.加强德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D.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德育能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其他教育

3.德育过程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展开的,是一系列矛盾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矛盾主要包括(  )。

A.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高校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之间的矛盾

C.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

D.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与其道德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问答题

1.简述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2.高校德育要遵循什么规律?

3.高校德育的实施有哪些途径?

4.高校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5.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什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