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摈弃就业指导工作临时性、季节性、阶段性这一传统的就业指导观,以就业指导作为切入点抓住毕业生最关心、最感困惑的热点问题,“寓思想教育于就业指导之中”。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

罗美华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每年将近有四五百万名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高校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呈现出多形式、多元化的局面,但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关注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带有“时代特点”和长期性的社会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方向性”和“教育性”。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在此转折之际,尽早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的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地设计,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使高校可以了解和掌握社会上需要什么层次和专业的人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从而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自80年代中期恢复职业指导工作以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蓬勃发展,就业指导从无到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们今天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咨询和培训,为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刚刚摆脱了计划时代的学生处的职能,所以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四个性”: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因而有人戏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季节性快餐”。其实,在大力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下,就业指导完全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它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从而完善自我,顺利地向职业人的方向前进。

(二)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很多学校并未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的情况相比,就业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就业指导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则无人了解了。这就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毕业生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做好,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容易造成人才使用中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忽略毕业生个人志向的现象。

(三)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其指导(服务)作用尚不十分突出。上海东华大学在一项大型调研“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事情”是:信息缺乏,占28.6%;就业政策,占22.3%;社会关系不足,占15.6%;自身不具有竞争力,占11.0%;不公平竞争,占13.6%;其他,占8.8%。这项名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的调研活动,通过书面问卷及访谈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高校的近千名学生,以及江浙沪地区的百余家企事业单位。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不平衡状态。有 68%的被访者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被访学生反映,希望就业成才指导能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和服务。

(四)就业指导队伍的非专业性

我国的就业指导相对于西方来说起步较晚。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虚有其表,没有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在学生处加挂了块牌子,每年在三方协议上盖盖章、统计一下毕业生的去向以及派发户口和档案,谈不上任何形式的指导。而另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因为就业指导人员多半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来指导怎么“找到”工作,实际上只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起到了一种教育、管理和中介的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上,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因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投入不足,工作人员少,软硬件建设不完善,很难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这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势必会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只有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成因,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就业指导观念创新化

要迅速弥补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不足,需要重新思考就业指导的定位。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摈弃就业指导工作临时性、季节性、阶段性这一传统的就业指导观,以就业指导作为切入点抓住毕业生最关心、最感困惑的热点问题,“寓思想教育于就业指导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教育,包括:加强就业形式与政策教育;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对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教育。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它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又可以在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的同时大大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就业指导服务“个性化”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毕业生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来衡量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做好,因为每个毕业生的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不同,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加上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就是同一专业校际之间在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细致入微,体现人本关怀,实施“个性化指导”,而不能千人一面,空洞说教。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尝试,学校于2001年启动个性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出了“明日之星计划”就业指导活动,此项指导活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过程的就业辅导,帮助全体学生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理想的就业选择。实践证明具有“个性化”指导的“明日之星”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三)就业渠道多样化

在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求职信息不畅、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选择训练是毕业生在择业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因此,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高等学校对其重要教育产品输出——毕业生择业,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认清形势,调整自身的位置和工作思路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就业指导的新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指导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香港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又各具有特色的形式。各大学一般设有学生就业辅导委员会,下设学生辅导处,并设有辅导组、信息部、资料室和视听电脑室等,专门为毕业生提供职业选择及有关就业过程中的一般事务等方面的服务,学生刚入学,学校便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个人生活安排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提供顾问服务。学校利用信息网与社会广泛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大量需求信息等。香港的十所高校联合成立了“联校就业资料库”,为学生提供统一的就业资料。各高校毕业生通过学校的终端可以直接查询有关就业信息。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使各院校的就业辅导资源更有效地运用。我认为当前就业指导重点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二是开设就业指导课,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三是加强择业技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学校还组织内容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各国就业指导的经验告诉我们,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影响到就业指导的开展,也影响到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奉献精神的就业指导队伍,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各高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服务。首先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求各高校根据毕业生的人数按比例不低于1∶500来配备就业指导人员,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次是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并对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加大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四是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只有这样,就业指导工作才能避免临时性、阶段性、突击性管理转而实现常年性、持续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切实帮助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大学生的人生教育。

(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受到了社会普遍的肯定。应该说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尽管现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意义重大。因为自主创业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和勇气,不怕困难、能坦然面对逆境的良好素质,这一切都对我们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强研究和引导:如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研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研究;自主创业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预研等。通过建立促进大学生创业制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

参 考 文 献

[1] 李家华,吴庆. 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