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总体情况良好,基本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但也存在人生追求错位、个性特征不匹配、职业素质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现象都属于大学生择业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职业的发展问题。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蔡运花

(绵阳师范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院)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人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并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改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原因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指大学生从择业到就业,以及在岗位上成才、成就事业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螺旋式持续上升发展过程。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大学生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以及职业素质水平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最终导致就业困难、在其职业发展中问题突出。这既浪费了人才资源,又不利于个人成才,还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总体情况良好,基本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但也存在人生追求错位、个性特征不匹配、职业素质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和岗位选择错位,导致职业发展与人生追求错位

“只有工作的需要,没有事业的追求”。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就业,也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多年后,工作对于他来说,仍然是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维持家庭稳定的经济基础。在工作中,无法去体验成就感,无法去感受对事业追求过程中的激情,也无法把工作作为事业来进行追求,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因而对工作也就不可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工作只是一种工具,不是可以作为事业去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追求的错位,既不利于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个人性格因素与职业要求不匹配,导致个性特征不能胜任职业需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然而,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出现了职业需要与个人性格特征不相符合,或者职业与个人兴趣不匹配,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埋下了障碍。个人性格因素与职业要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三类情况:(1)自己的特质与从事的工作性质匹配,但却不喜欢,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2)自己的特质与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匹配,自己却非常喜欢此工作,虽有一定积极性,但个人特长无法发挥,潜力无法得到挖掘。(3)自己的特质与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匹配,也不喜欢,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得到的市场信息,我们发现,当前已就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结果能做到个人性格因素与职业要求匹配的不到一半。而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属于以上这三种情况。这些现象都属于大学生择业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职业的发展问题。

(三)职业素质发展不全面,导致其职业发展受阻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素质总体还是好的,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与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职业素质问题大致有以下方面:

1.思想上价值观偏离

在择业上日趋功利化,淡化奉献社会。大学生择业往往是以经济报酬为首要条件,对工资福利好、工作地域好的职业趋之若鹜,舍弃了国家利益和人生的理想,从而使择业呈现出个人利益至上、日趋实惠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造成“有业不就”与“无岗可就”的矛盾并存,一方面,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丧失了更多获取先进生产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培养人才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成就事业。

就业后敬业精神不足,不利岗位成材。大学生就业后,往往注重一时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并把这些外在价值作为工作好坏的判断标准,忽视当前岗位中成就事业的发展因素。一方面把自己在学校中的优越性不自觉地带到新的岗位上,角色转换过程拉长;另一方面往往又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突飞猛进,缺乏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频频跳槽。这不仅使原有的用人单位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使大学生受信任和重视的可能性降低,失去了不断磨砺的机会,不利于大学生的成熟,进而影响岗位成才。

2.政治上呈现两面性

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他们也十分关心国际重大政治事件,尤其在关系国家荣辱、民族尊严、祖国统一等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两面性。他们一面积极追求入党,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一面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比较重视企业文化中的民主思想,也希望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面却利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延迟性,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以及学校的声誉。一方面渴望企业具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另一方面又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性。面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职业道德上表里不一

一方面,在择业时诚信不够。有的大学生自荐情况不准确,在自荐书上夸大成绩及优点、伪造个人简历。还有的毕业生同时和不同的单位签下就业协议,恶意违约。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拖欠银行助学贷款,也给银行继续发贷带来巨大风险。大学生诚信受到责问,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评价。

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个人外在形象的发展,轻视道德素质和内在文明素养的培养。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应聘面试中,即使平时不修边幅的学生也会着重打扮一番,也会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注意表现自己的风度。然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却不是靠一两次就业指导就能形成良好习惯的。而往往正是这些良好习惯、基础文明素养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铺垫人生,养成在先”。

4.职业意识培养不够

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强调个人能力展示,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人际关系不和谐。一些大学生不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不懂得1+1>2的协作效应,个人主义突出,独断独行,缺乏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只会做事,不懂如何做人,忽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育,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埋下了障碍。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应该说,创新能力是人才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当前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按部就班地适应工作,虽有创新的意识,但创新能力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职业知识和技能不全面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据调查,“‘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一,同时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列第六。”这说明当前大学里的知识教育、专业传授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缓慢,没有多大进步。同时,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中,“‘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项指标中分别列第二,说明当代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主要由于大学生往往在校学习期间,重视现有职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创新。还有的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不全面、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只懂做事务性的工作、不懂思考,有的学生只重视知识运用而忽视终身学习。

6.职业心理素质需要提高

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职业发展中的矛盾,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弱。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绪、积极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不足。有的面对成功沾沾自喜,有的面对挫折一蹶不振,有的面对收入差距无法平衡。这些心理问题都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对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中,“‘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各项指标中列第一。”因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职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也是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产生既与学生个人主观因素直接相关,同时也是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等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大学学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的缺失是产生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一)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对事物发展起根本动力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只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并且外因仍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学生个人主观因素是造成职业发展问题首要的、直接的原因。

1.大学生对职业和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是造成职业问题的基础原因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刻着“认识你自己”“毋过”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意思是告诫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大学生中有36.5%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客观和准确,但这是大学生走向职业生活必须做的工作。同时,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大学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仅有46.7%。”因此,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职业、认识自己。只有了解了职业的需要,了解了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性格与工作和职业的关系,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职业选择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2.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的目标是造成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直接原因

在就业危机面前,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后最关注的是自己是否能顺利就业。至于将要从事什么职业,这个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追求、是否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却思考不多。“在大学毕业生中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的仅占38.9%,清楚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的只有31.7%。”当然对于新生和其他在校大学生这个数字就更低了。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职业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目标,从而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素质缺乏全面了解,必然导致在培养职业素质的过程中顾此失彼,发展不全面。

3.不良职业价值观是造成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前大学生不良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价值目标指向的偏差。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目的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选择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总是以个人享受为人生追求,过分追求舒服实惠。这些大学生在择业时,“避艰苦、避风险、高收入”是他们最重要的择业目标,他们的职业价值目标指向个人享受和金钱。二是职业价值标准的偏差。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应该是以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判断标准。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以人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三是职业价值期望值的偏差。一些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有一些学生又妄自菲薄,缺少奋斗精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价值期望,得过且过。四是职业价值实现方式的偏差。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团队中创造自己的事业。一方面,团队集体价值的实现是由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体现;另一方面,个体价值的实现又不能脱离集体的共同支持。在当代社会中,个人的职业价值的实现需要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来共同完成。应该将个人的职业价值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而有的大学生,脱离团队,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却被团队抛弃,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感性的接受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最基础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发展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大学生产生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中在进行职业教育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毕业进行专业选择时,明显受到家长趋利心理的限制和影响。其次,家庭教育忽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培养。当前在校大学生及近几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是独生子女占主体的一代,是家中的“皇帝”“公主”“祖宗”。家庭里有父母和祖辈的支撑,即使有一些困难,也不需要他们去承担家庭的责任。没有经历挫折的他们,独自面对工作的不如意、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生活中的重担时,就显得手足无措,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毅力。再次,家庭的纵容导致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培养不足。部分大学生从小享受着家人的宠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足生活,成为家庭的中心,极少去关爱他人。只要学习好,一切不良习惯都能被家长容忍,基础文明素养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三)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落实,社会、学校和家庭培养人才的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家庭付出的教育成本成倍增长,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经济回报有更高期望。这也是影响大学生产生择业偏差的原因。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大学生们,既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又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形成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追求物质享受、追求个人利益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市场经济改变的不仅是部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改变了他们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伴随西方电影大片进来的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也使大学生们个人主义进一步巩固。

国家政策预测的不确定性影响,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需求永远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不合理性又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当某类人才过剩、某类人才不足从宏观上体现出来后,国家管理机构的相关政策出台时,已经产生了“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并存的矛盾。面对市场,大学生们面临严酷的生存竞争,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择业偏差、心理问题。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职业理想和目标的确立起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大学生学校职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是影响到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1.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缺失

高校职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是与学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同步的。而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是指高校职业指导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连续性是指学校职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成才的全部过程。阶段性是指大学生职业指导本身又是分阶段进行的。也就是学校要根据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指导。使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中的阶段划分。造成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的缺失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

首先,各高校对弥补中小学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缺失的任务认识不足。大学生入学前的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的缺失主要体现为职业指导在中小学的缺失。尽管国家对中小学都明文规定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是以升学率为课程设置的坐标,真正实施职业指导的学校却不多。在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的时候,几乎没有向学生介绍各种职业,更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生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的时候,多数以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声誉、当时社会热门的专业,以及是否能顺利升学为标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期望不一致。因此,在大学生入学之后,高校就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弥补中小学职业指导、尤其是高中职业指导的序列化缺失而遗留的问题。

其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就业稳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性作用,导致高校普遍对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课题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严重地影响到职业指导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

再次,各高校对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片面。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形势教育、心理教育和择业教育,大学的职业指导更多的是针对即将就业的毕业生们开设,主要涉及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没有或较少涉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工作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大学生继续发展的持续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阶段、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缺失。

最后,各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载体单一,缺乏吸引力,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下降,甚至在一些学校丧失了阵地。①从形式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集体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和班级活动,都主要为集体教育。虽有一定的个体教育,但远远不能满足个体的具体需要,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具体思想进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而指导性不够。②从方法来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为单向灌输式,较少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没有形成教育双方的思想互动。③从进行教育的主体来看,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是家庭和学校各自为政,没有很好地沟通和协调。④从载体来看,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就业指导课。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不完整性。同时,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充分地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到体现。还有,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作为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课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更迅捷、更新颖、更丰富的网络对学生择业价值观、职业素质的影响非常大。而当前高校校园网这个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脱节,校园就业网站的作用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政策指导、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就业网中几乎被忽视。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高校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待完善

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仅仅依靠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涉及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三大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

从管理体系来看,一方面,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完善。当前的职业指导员队伍主要由政治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构成,大多具有临时客串的性质。职业指导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职业指导人员比例非常小,尤其是西部高校。他们虽然在职业指导中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但由于职业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有限,使职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几乎没有达到在职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制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大多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权限过小,范围仅限于针对学生群体,能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却不能参与其他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使职业指导与其他教学活动脱节。

从教学体系来看,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独立化问题。大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实际上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结合学生最关心的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较少结合学生的需要,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少,很少在职业指导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不全面。而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只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较少挖掘专业课教学中与职业指导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将个人的专业能力与其他素质分裂的状况出现。

从服务体系来看,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服务不到位。从硬件环境来讲,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物质文化的渲染,需要以多种载体作为教育阵地,需要多种物质条件为基础。然而,当前的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没有走出教室,校园中涉及职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设施还不多。从软件服务体系构建上讲,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服务、心理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服务、择业服务、职业发展趋势预测服务、行业预测服务、就业反馈服务、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管理等服务。然而,大多数高校的这些服务不到位。有的是服务体系不完善,有的是服务质量不高,有的服务根本就没有开展,有的服务还无法实现。

因此,把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把职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是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对策,也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5(1).

[2] 陈强. 什么样的毕业生合单位“胃口”[N]. 中国教育报,2005-02-02(8).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在线[EB/OL]http://career.cer.net/article/20050121/3127325.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