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事实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政策性障碍

为充分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双向自由选择与自主择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强调: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就业难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上,仍存在种种障碍:

一是指标性限制。按国家宏观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自主的双向性选择。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仍然有派遣毕业生到一些地区或跨省的指标限制:一些大、中城市的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也需要进入指标,否则档案和户口就难以落实。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流动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派遣时限性限制。国家政策已作出明确规定:大学生毕业两年可由学校保留档案。但在实际派遣过程中,不少地方规定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完年就不再办理接收。这就导致一些即便是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因超过派遣的时限要求而不能够派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三是制度性限制。当前,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批高校毕业生去充实公务员和教师队伍,但一旦毕业生选择去这些地方工作,其户口、档案必然随本人转到工作地,再要流动户口、档案势必遇到障碍。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其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城市上学还得交数量不菲的借读费,因而望而却步。

(二)机制性障碍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虚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如一些中小学受到上级主管部门政策的限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要不到想要的毕业生,特别是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一方面急需引进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方面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毕业生的派遣、落户、进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据统计,2005年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的约为35%,到国有企业的29%左右、到民营三资企业的略高于26%。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60%,东南沿海地区已高达80%,其他就业的为10.7%。这种实际的走向与需求状况的矛盾表明,用人体制的机制性障碍必然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结构性障碍

当前,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结构性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障碍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这些观念如不转变,势必会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于就业形势现状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由于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所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事实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创新能力的引导。甚至不少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万人高校只有几个人去做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素质也不高,繁杂的日常事务已难以应付,根本没有整块的时间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部分高校还是运用老办法,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而不是主动走出去,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