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占了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因此,我国就业问题在全球极具特殊性。据劳动保障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总数到204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在劳动保障部发布的信息中显示,不同地区的求人倍率东部为0.77,西部为0.70,中部为0.67。三是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占了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因此,我国就业问题在全球极具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面临就业挑战。我国用两个不到10%的资源,既9.6%的自然资源、9.46%的资本资源(包括国内投资、还包括股票市值);用两个不到2%的知识资源,即大约1.85%(包括因特网、R-D、支出、发明专利、科学论文等),1.83%的国家资源来为占世界总量26%的劳动人口创造就业。面对这个基本事实,未来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就业态势将呈现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特点。

第一、从压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一)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共存

1.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需求相对不足,总量矛盾日趋尖锐。未来几年我国劳动力仍然增长过快。首先是新成长劳动力即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据劳动保障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总数到204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而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看,上升速度较快,未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会长期处于70%左右的高水平。我国在未来十年都会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红利”时期。其次是新增加的转移劳动力不断涌现。有关资料表明,入世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农业就业机会将减少上千万;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每年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约为1600万人。

从需求上看,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靠经济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增长下降。但是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开始呈下降趋势,已从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0.1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入世对我国就业带来的影响。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工业部门中,我国的各类商品,除纺织品以及非衣类日用品外,其他主要工业制成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下降。

2.地区、行业、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加快加剧,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在劳动保障部发布的信息中显示,不同地区的求人倍率(即劳动力需求人数/劳动力供给人数)东部为0.77,西部为0.70,中部为0.67。在不同行业之间,金融、保险、电信及高技术行业将会有较快的发展,并会带动就业的增长,纺织、服装、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将会得到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加。但是那些以进口替代为目标发展起来的如冶金、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等等所谓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将受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其原有的国内市场将面临挑战,大量失业将会在这些行业出现。国有企业的富裕人员分流压力很大,结构调整的任务较重。

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随着入世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极不适应,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并存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高级技术工难觅。据统计,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技工比例为35%,高级技工只有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技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我国目前技术工人的构成极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并面临国际劳务冲击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据人事部近日透露,目前我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7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14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3,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占总量的1/3。但专家们分析认为,我国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专业人才将有较大缺口。就外贸人才来说,今后五年至少缺口100万以上。人才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有单位的人才被非公企业、外资企业挖走。非公、外资企业凭借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优厚的待遇以及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从国有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等国有单位中挖掘人才。二是外贸、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人才将成为争夺对象。劳动力的流动将跨越地区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由此带来的人才竞争将更趋激烈,不正当竞争会有所抬头,劳动纠纷将会增加,劳动关系相对稳定性受到挑战。

(二)就业结构大幅调整、劳动力大转移的趋势

1.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入,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先升后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快速上升。

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上看,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存在着较大差别,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明显,发展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3.农业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城乡一体化就业逐步形成。

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还将会加快,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的就业格局逐步确立。

(三)就业态势中其它一些变化趋势

1.市场化就业程度不断提高、就业观念不断更新的趋势。

一是市场主体的发育不断成熟。从用人单位方面看,“用工市场化、失业显现化”已成为必然。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质量和专业,确定现有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后是否续延劳动关系,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得到充分保证。从劳动者方面看,随着劳动合同制的全面推开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者走市场化就业的大门彻底打开,通过市场选择职业,根据自身能力调整相应的职业将成为一种必然,劳动者由单位人的角色实现向社会人转变。

二是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大批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机制已经建立,各市每年根据本地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对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进行调整;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将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三是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竞争择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已经形成。进社区就业、做家政服务业、阶段性就业等为劳动者普遍接受。

四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并发挥作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立促进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双向交流,降低了用人单位寻人和劳动者找岗的搜寻成本,帮助劳动者通过市场竞争择业的能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新闻链接:

调查结果显示: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

由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学联主办,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承办的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近日发布调查结果: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较2009年上升16.7个百分点。

据调查,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的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与20.0%;在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其比例分别占人群总数的11.2%和11.4%。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长远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

摘自:中国青年报

2.强资本、弱劳工,就业困难群体扩大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两个巨大规模的社会转变。这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大量旧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的消亡。与此同时,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开始出现。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显示,我国GDP对就业的弹性呈下降趋势,资本深化引起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扩大生产的途径选择不再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而是扩大对企业技术设备改造和产品技术升级的投资,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二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失衡等原因,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一方,在与用人单位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只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不改变,劳动力处于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资源占有、信息获取等方面仍处于绝对的控制权,劳动者无论在劳动合同签订或劳动合同履行期内都将处于被动。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事业改革中,用人单位的富裕人员被剥离,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受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影响及受年龄大、就业期望值高等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再就业难度加大,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3.总人口就业率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就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劳动力市场上,我国将呈现总人口就业率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态势。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杨宜勇的预测,按照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总人口将保持先升后降的态势,于2040年总人口达到顶峰;劳动年龄人口也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预计在2025年达到顶峰。这些数据的变化,引起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总人口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三个指标的变化。我国总人口就业率先升后降,2003年总人口就业率为57.96%,到2007年达到最高值,为58.15%,从2007年开始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50年为45.40%;而劳动力参与率从2003年开始就会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也将不断提高。我国政府通过普及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我国城镇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达到高中以上或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全国近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未来十年中,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战略任务,努力开发第一资源、履行第一要务,适应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加快推进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步伐,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劳动力结构将得到根本改善,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也将大大提高。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现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时有波动。

(2)学历之间: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

(3)地区之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会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

(4)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

(5)用人单位之间: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例如国务院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1996年为34.4%,1998年为29.3%,2000年为26.5%,2001年为22.0%。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对那些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家门到校门,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学生外语六级以上。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著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的条件不错,但若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收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第二、从机遇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一)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

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2003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中国经济的最高增速。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

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560万个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三)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方面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继出台具体措施。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商务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公安部出台了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户口迁转比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等优惠政策;总参谋部启动毕业生预征制度,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团中央扩大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全总、妇联、残联等出政策、出资金、出项目,加强对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女大学生以及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相关链接:

大学生来徐州创业最高可获无偿资助20万元

为了吸引全国更多的学子来徐州创业,徐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出台《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将根据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择优选择资助对象,其中对特别优秀的项目最高给予无偿资助20万元。

记者近日获悉,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的资助对象为在徐州市区创办企业的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及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申请创业资金须符合当地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方向、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有效吸纳就业等条件。具体包括:企业项目无偿资助、商业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创业前实训经济补贴、奖励等。

在企业项目无偿资助方面,将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择优选择资助对象,确定资助等级与金额。企业项目无偿资助标准为2万元、5万元、8万元、10万元,特别优秀的项目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可以提高到20万元。

商业贷款贴息方面,对于已获得市区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贷款合同到期,已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企业,根据贷款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等因素,给予实际支付贷款利息50%的贴息资助。特别优秀的项目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可全额贴息。

此外,对参与创业前实训的大学生,在实际培训时间内,还可以享受每人每月400元的经济补贴,补贴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摘自:中国新闻网 朱志庚 董敏

(四)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做出的决定,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2003年的招募指标为5000-6000名志愿者。全国共选拔600名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这两项工作计划都是开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力度将会加大。

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10000名。截至2008年,共派遣44000多名志愿者在中西部26个省、500多个县从事志愿服务。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达到15万人。

二、“就业难”与“招聘难”现象

(一)就业难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国还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人保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值得提醒的是,目前不少地方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已经启动,毕业生要随时了解相关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2009年第三季度起各地的就业市场有所回暖,社会上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舆论很多。人保部门特别提醒毕业生不可盲目乐观,要对经济和就业回暖有个清醒的认识。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难预测。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都有较大冲击。综合以上因素,人保部门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今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预计今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2009年已超出人社部的预期,2009年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率为87%。

附:2001-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img1

(二)招聘难

2009年3月份,8万人次进入江西省人才市场求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为1.68万个,几乎5个人抢一个岗位;8月份,进入省人才市场的求职者不到4万人次,企业提供岗位数超过2.2万个,平均不到2人求一个岗位。随着我省经济逐步回暖,大量企业订单猛增,人才市场上重现招聘难现象。

其中民营企业招聘难现象更为突出,这与目前社会整体就业趋势相关联的,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导致人才供需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定位不清晰,对于起薪的不满意,以及企业对工作经验及专业技术的过度看中,导致了人才招聘与择业之间的诸多矛盾,在民营企业中,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

从企业角度而言,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尚未成熟,另有不少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薪资待遇偏低,故对求职者吸引力较弱,而这类企业为了达到压缩人工成本的目的,在招聘中往往抱着追求完美的态度,既想找到现成的人才,也希望员工一专多能,一个顶几个用,这就势必在无形中增加了招聘的难度。从求职者的角度而言,大学生们对民营企业抱有一定的顾虑,总觉得这类企业管理不规范,发展机会少,成长空间小,工作稳定性差,待遇不高等等,这种心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迈向民营企业的脚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