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主要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主要表现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于目前的人才市场是“买方市场”,许多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研究生抢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岗位的局面。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趋提高的社会要求

世界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中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直面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就业,成为了这场竞争的前线,有时更像是单项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挑选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毕业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要身心健康、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取得一些技能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了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很早进驻学校单独进行招聘,或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总之,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就业市场不再仅仅是招人,而开始转向招“优秀人”。

2.明显改变的就业观念

网络日趋普及,当代的大学生很多时候也不再是那个等待苹果来敲脑袋的孩子,他们开始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改变和调适着自己。而这一系列转变中,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十分明显。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不再等待“分配”,而是提早准备,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且,毕业生选择单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以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性质为择业界限,而是勇于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和单位就业,不再仅注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更侧重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度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人职匹配度的实现。毕业生就业渠道也逐渐多元化,毕业生不仅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而且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交流大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亲朋好友、校友、同学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的毕业生采取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有的则宁愿暂时待业,继续复习,立志考研深造。总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其就业空间扩大了,就业领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多了。

3.走向“买方”的就业市场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渗透于社会生活中,就业市场也不例外。随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极为突出,有些专业“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1∶30,有的专业“供大于求”,甚至无人问津。显然,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上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呈增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培养质量和个人特色方面的竞争将格外激烈。由于目前的人才市场是“买方市场”,许多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研究生抢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岗位的局面。预计随着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这种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4.急剧转变的就业方式

面对我国广大市场的现实需求,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迅速发展起来,它们与大学毕业生存在着强烈的供需关系。为了吸引更多拥有一定知识的大学生,各类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和参加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以及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明显增多,这也说明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了理性的思考。虽然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并且各个层次的毕业生都有,但毕业生和家长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今后几年内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层次将会逐步下降,大学生将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劳动者;二是大学毕业生资源不再短缺,大学生就业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

5.矛盾突出的就业过程

尽管大学生已经开始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变化,但不能回避的一点是就总体而言,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当下所谓的“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的不平衡上,包括专业结构矛盾、地域结构矛盾、学历结构矛盾,等等。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即使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也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就业过程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更加突出。

6.失业率上升的毕业初期

2001年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或未完全落实就业岗位的人数约为30万,2002年约为40万,2003年约为60万,2004年约为70万。根据国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1~5年内失业率较高,但总体上要低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我们也需要理智地看待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以积极乐观、满怀理想、不断进步的心态来应对种种挫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