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表现

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表现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未来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对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上述矛盾,应当予以正确的认识,绝不可笼统地将其一概视为消极心态。

(一)矛盾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高职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现实条件。如许多高职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和经理,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虑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的矛盾。

2.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高职大学生表示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深人基层。这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将作为一个人才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提升期望值,没有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态,择业时容易降低期望值,没有做好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学生于犹疑不定中匆忙就业,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没有做好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发展不足,导致高职大学生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高职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唯唯诺诺,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而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学生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呢?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

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的境地。

2.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未来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

(2)开放与闭锁的矛盾。一方面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容社会于我心,置自我于社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闭锁性,保守自己的秘密,自我思索,以自我为中心,以需求为半径画地为牢,安居于心灵的孤岛。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人;另一方面,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稚气未脱,涉世未深,在许多方面仍需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由于身心发育并未完全成熟,思想尚不够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迸发较为强烈,易与理智发生冲突。青年情绪的两极性、易感性、易变性决定了大学生情感与理智之间矛盾的必然性。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择业时期的大学生,一部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是同步发展的,即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断乳期”也将要结束,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具体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较大差异,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了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矛盾性。

4.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高职大学生就业时,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对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上述矛盾,应当予以正确的认识,绝不可笼统地将其一概视为消极心态。其中,积极因素无疑是主导的、本质的方面。学生择业时的心理矛盾是发展中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处在心理矛盾中时,他们才会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寻找心理出路,这就为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合理择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心理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