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会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功利心理、从众心理等就是主要的心理表现,现分述如下。腾讯教育在2015年4月开展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二)从众心理所谓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周边群体的暗示,对自己工作的定位不清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的心理现象。(七)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会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功利心理、从众心理等就是主要的心理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功利心理

所谓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角度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腾讯教育在2015年4月开展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调查显示,2015年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增幅接近2000元(1830元),接近2011年的最高水平(5537元)。2009—2015年,毕业生每年的平均期望月薪分别是2657元、3057元、5537元、4592元、3683元、3680元、5510元;2014年的期望月薪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5年的期望月薪又有了明显的增长,这种过大的增幅实际上揭示的可能就是求职者过高的期望。在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时,大学生求职者一般会选择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其比例每年都在50%上下。

(二)从众心理

所谓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周边群体的暗示,对自己工作的定位不清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的心理现象。形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择业主动性,不敢果断地做出自己对职业规划的选择和决定,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三)求“稳”心理

所谓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所要选择职业的稳定性来考虑这项工作,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福利待遇好、悠闲有时间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热度始终不减,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品牌口碑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一点儿也不在意自身特长优势与职位是否匹配。求“稳”心理主要是由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当父母是公务员、教师这一类稳定群体时,求“稳”心理尤甚。

(四)依赖心理

所谓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择业依赖心理主要是因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造成的。其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公司主动找上门、靠家里或者朋友给介绍工作的依赖思想,总想着天上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左思右想,不敢自己下决定来选择适合和喜欢的工作。

(五)自傲心理

部分毕业生凭借自己的学校、专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件等“品牌”,在求职过程中或求职之前,抱着极强的优越感,追求优越体面的工作,好高骛远,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这是自傲心理。这种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了真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当遭到用人单位的淘汰时,容易出现低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六)自卑心理

刚好与自傲心理相反,自卑心理指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和动力,觉得自己能力低下,什么都不如其他同学的心理。在求职中,如果不敢自我展示,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创新,不去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就无法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过度自卑还容易引发精神衰弱、孤僻、沮丧、心理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

(七)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种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打算从底层做起,却担心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渴望在激烈的职场中竞争,却鼓不起接受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却不愿正视自己的缺点。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充满矛盾心理的大学生。他们家庭出身贫寒,从小就担负着全家的希望,他们的目标往往定得很高,热切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可以让家人扬眉吐气。然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时,他们也想好好地从底层做起,慢慢地积聚知识和力量。然而,出于家庭的考虑,他们担心一般的工作会让家里人没面子。因此,常常会处于矛盾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