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梅先生认为,这种大学生求职未果过程中产生的“怀恨”心理,多数情况下没有具体的实际行为,只是心里不满而已。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一般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正确认识社会

当今时代的特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位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也将面临比以前更多的机会。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毕业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接受选择,展现才华。但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并非易事,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会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社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学生阅历浅,社会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只会用比较简单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毕业生认识社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毕业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特别是就业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从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时。其实,在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社会规范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靠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靠关系谋职的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现象将逐步减少,直至消灭。

据我们所了解,就业、创业的成功者中,虽然社会原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并非是社会原因,而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而就业、创业失败的根本是因自身的素质不足所至。

(二)认识避免情绪化

情绪对认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认识完全被情绪支配,那么,就有可能削弱理智判断力,看不清、看不透社会的本质。其具体表现为:如果遇到事遂人愿,则异常兴奋,眼前一片光明;一旦遇到麻烦,就满腹牢骚,顿觉前程渺茫。同学们应客观、理智地对待社会现象,对待择业、就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要被个人情绪所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方法是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避免消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社会纷繁、就认为一切深不可测,因而就不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把自己和社会截然分开,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应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当今社会是催人奋进的社会,我们应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社会欢迎什么样的人、不欢迎什么样的人有所了解,以便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择业中的关键一环。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主观评价偏高于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主观评价偏低于客观评价,就会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因此,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求职者应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自我剖析

要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自负者要经常作自我批评,通过不懈努力,弥补自身不足;自卑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二)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人们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一是与同学比较来认识自己,不仅比考试分数,更应注重比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扬长避短。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当然,别人的态度不一定能全面评价一个人,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总是能说明某些问题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注意与共同竞争者相比较,就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成功概率。

(三)通过咨询来了解自己

可向就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咨询,也可征求同学、家长和熟悉自己的人的意见。长期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看在眼里,印象很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公正、更客观。

三、做好心理准备

(一)永远充满自信

自信是一个健全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障。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各自的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事业和追求都充满必胜的信心,自信能积极适应环境,以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自信是成功者共同的秘诀。那么,怎么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自信呢?

1.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潜在能力。当一个人面临择业,忧心忡忡、担心失败的时候,多半不是真的不行。自己条件可能并不过硬,但别人也不见得比你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要积蓄自信的资本

自信要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如果具备了真才实学,就自然会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二)提高受挫承受能力

1.视挫折为鞭策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哪一个不是从坎坷与挫折中走过来的?一时受挫并不说明永远失败。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能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面对挫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勇对挫折,冷对挫折,智对挫折,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青年人应树立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机会。

案例:2011年8月,武汉某大学毕业生张某,到一家杂志社求职应聘网络编辑一职,在求职未果后,张某采取了过激行为,将该杂志社网站“黑掉”,致使外界无法访问,杂志社后报警。“专业技术水平可以,但道德素质却没跟上,而且心态也不好,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求职未果,竟然把网站给“黑”了,这让该杂志社的员工们感到很不解。对于张某在求职遭遇挫折后,竟然利用自己的专长“黑”掉求职单位网站,杂志社的梅先生介绍,此前也有一名毕业生想应聘该杂志的网络编辑职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名毕业生没有被聘上,而他不仅在网上对梅先生进行谩骂,还在找到工作后对梅先生进行嘲笑。梅先生认为,这种大学生求职未果过程中产生的“怀恨”心理,多数情况下没有具体的实际行为,只是心里不满而已。他们虽然没有正确地面对这一小挫折,但随着社会的磨炼,心态也就平衡了。

2.调整择业的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分阶段设标法。就是确定一个总的奋斗目标,再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的目标,并逐步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阶段期望过高,就把它移到下一阶段,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

(2)自我调整法。就是把自己工作岗位的期望按主次分成不同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的意愿与社会的需要相互协调、吻合为止。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剖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者降低就业起点,只要持之以恒,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案例:2007级人力资源管理班女生周某,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担任班长、分团委副书记等主要学生干部岗位,同时在校也参加过三下乡、创业计划等活动且均获得奖项,是省级优秀毕业生,但是找工作却并没有那么顺利,和很多毕业生一样,也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2010年4月,她在实习单位认真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2010年7月,已经是毕业离校了,这位曾经的优秀毕业生还是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压力、焦虑和心理落差等都一起涌来,此时她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切从零开始。她选择了一家小型的通信类公司做业务代表,从扫街、扫楼开始做起。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工作的同时也留意新的就业信息。2010年8月,广州某电子公司来江西招人,在应聘的200余人中,经过重重的面试考评,由于在校的优异表现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再加上工作后积累的经验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她脱颖而出,成为成功应聘的五个人之一。2011年3月她就去了广州某电子公司担任集团客户代表,半年后便升为主管,现在她已经担任了项目经理。

3.适当进行心理调节

就业遇到挫折后要运用控制、激励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心理调节与控制,尽快摆脱不良情绪,重新树立起信心。不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放松一下自己,向亲人和朋友倾诉苦衷,合理宣泄,听取他们的劝告,这样可以得到较快的恢复。或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自我激励。对于落聘,要有洒脱的精神,用自己的成功的事例来激励自己。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都可以学习和效仿。

大学毕业生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以谦卑的“空杯”心态去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导致的压力。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做到知己知彼。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

课后训练

关键术语

择业心理特征 择业心理障碍 情绪障碍 自我认知障碍 人际心理障碍

知识窗

2010年3月,高校毕业生求职又开始进入高峰期,在沈阳,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场面火爆。然而,今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不小。据省教育部门介绍,今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24.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各界施以援手,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努力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近日对辽宁省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心理倾向,无疑加大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应该说,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战胜自己、树立正确择业观是第一关。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铸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说,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还是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要打开就业空间,大学生如何加快转变择业观念这一点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近日完成了“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实证研究”这一调查研究工作。此项调查涉及应届毕业生282人,待业大学毕业生158人,还走访了5位高校毕业办负责人,4位省、市人才市场负责人和15名毕业生家长。参加调查活动的大学生填写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回答了包括就业意识、就业自我认识、就业动机、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心理准备、就业自信心、就业的社会支持等与就业心理相关的7个方面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就业的社会支持、就业的心理准备等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以致用

一、讨论分析

1.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表现出怎样的心理特征?

2.你对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如何认识?

3.针对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你认为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适?

二、案例分析

2010年3月28日下午3点左右,南京林业大学一名22岁女生黄某在学生公寓楼四区24栋302室洗手间上吊身亡。而导致她轻生的原因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压力让她无法承受。

“她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成绩最好。”一位女生抽泣着说。当天下午,是她第一个发现黄某自杀的,黄某用一条浴巾挂在洗手间的晾衣服架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下午3点40左右,接警赶到现场的民警发现,黄某早已没了生命体征。勘查现场的民警回忆,黄某留下的一张字条上写着:“爸爸妈妈,今后我不能照顾你们了,考研或是就业,压力真的是太大了。”

黄某是南通人,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化工专业大三学生。据同学介绍,黄某所在的302宿舍共有6人,这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在校内是出了名的,其中黄某等4名女生是学校公认的学习狂。

与黄某同班的一名男生说,黄某文静内向,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但近些日子,她一直心情不好,她曾说家人一直想让她毕业后就找工作,而她更倾向于考研。

据南京林业大学一位负责人介绍,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很重视,不但设立了专门课程,而且还有心理辅导室,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压,顺利度过心理阴暗期。这位负责人称,目前,302宿舍已临时封闭,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党员也在对该宿舍其他5名同学进行心理疏导。目前,校方正在研究黄某善后处理事宜。

分析:

1.案例中黄某自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对我们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有什么启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