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教育行政部门就业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按照初次就业率、二次就业率、最终就业率等不同统计方法,比例则不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三类就业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和城镇低学历青年。全世界经济大环境、国家政策调整、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因素共同构成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任务二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每年教育行政部门就业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按照初次就业率、二次就业率、最终就业率等不同统计方法,比例则不等。总体来讲,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和行业认可,正在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步提高。但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体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多年来全国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一、全国就业形势简述

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三类就业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和城镇低学历青年。2006年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个高峰期,2009年毕业生约600万人,2011年约660万人,而各类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约1800万人,“十二五”期间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约700万人,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规模已经是本世纪初的6倍,并仍在继续扩大;城镇低学历青年每年约700万人,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涌现,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图1-1)。

img1

图1-1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

知识链接

什么叫新生代农民工?

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当前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群体,目前约有1亿人。他们生长在农村,却不迷恋故土,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他们工作在城市,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却难于扎根城市。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找工作不光看工资待遇,更看重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缺乏技能,同企业岗位的要求对接不上。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特点

根据多年跟踪调研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多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就业市场“求贤若渴”。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学生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学校专业结构配置、人才结构比例、市场人才结构需求、知识结构配比、政府和事业单位改制等,均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不和谐,这一问题始终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又将面临新的矛盾。

(二)用人标准不一

市场一方面对人才十分需求,另一方面又很难在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到实用的人才。部分单位甚至忌讳使用应届毕业生,纷纷打出“要有工作经验多少年”或“具有某资格证”的旗号,给很多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困难;用人单位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考察中,要求全面并且主观意识强,让大学生无所适从。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缺乏合理配置,对社会上所谓流行的热门专业容易盲目上马,学生在报考志愿和选择专业时也容易从大流,导致市场上同类专业过多,学生毕业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无形中提高了就业门槛,增加了就业难度。

(四)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当今市场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里“教授”多,而具有“实战经验”的“教练”少,教育行政部门多年来都在大力加强“工学结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的学生多“眼高手低”,不适应广大就业市场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渴求。

(五)就业市场不够规范

目前就业市场鱼目混杂,职业中介欺骗学生的不在少数;少数单位应用“假招聘”“假试工”,剥削劳动力;部分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挫折经验,怕吃苦,频繁跳槽,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严峻的原因分析

2003—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为79%~88%,这也就意味着12%~21%的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全世界经济大环境、国家政策调整、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因素共同构成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

多年来,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近期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债务信贷危机等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等措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增高,社会吸纳学生就业能力减弱,大学生就业困难。根据人口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仅2010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就达到1500万人,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图1-2)。、

img2

图1-2 某招聘会现场

(二)学校

1.学生基数大

自从2006年我国迎来第一个大学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高峰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2011年的高校招生录取率已经超过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6%,再加上历年来未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更加重了就业压力。

2.结构性差异

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学历,市场竞争上和本科生相比仍处于劣势;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能力、办学模式差异很大,依托行业办学痕迹明显;不同学校在就业地域选择、学生身份户口、档案管理、传统干部编制身份确认、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职学生就业成功的阻碍因素。

3.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三大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规律,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并未能全部根据“职业技能”特点设置专业,部分管理类、大众化类专业甚至在与本科争锋,社会、学生及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够,盲目开办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人为导致了就业紧张。

4.学历层次及职业背景制约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在专科层次,很多企业过于注重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有意或无意地追求本科以上学历。高职学生相对而言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紧缺实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单位用人机制上对学历的“一刀切”政策,两者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5.社会责任感降低

高等教育机构属于公益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人才的社会历史责任,寄托着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但在专业设置、薪酬标准、吸引生源、办学方式、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出现了“高工薪专业”、“紧俏专业”大力兴办的倾向,导致了部分专业就业紧张或部分专业人才紧缺。

(三)就业单位

1.国营单位“门槛”高

报考国家公务员、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成为正式编制用工等,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但是在现实中,能够成功的仅占极少数。

2.民营企业用人标准高

大学生实行聘用制已经十分普遍,但是企业用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希望招人即能用,并为企业尽快带来经济效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很多企业存在过分看重学历和工作经历的现象。

3.歧视现象犹存

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中,就业歧视均有形和无形地存在。据统计,农村地区生源的毕业生就业率比城市地区低10.1%,女生比男生低6.4%,有些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以利于今后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学生

1.就业准备不足

这包括价值定位和心理准备。学生普遍追求到国家政府、事业单位、国企或规模大、待遇好的单位就业,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准确认识,相互之间盲目攀比,例如,在薪酬待遇上,部分学生甚至喊出“月薪低于2000元的单位不去”,而调查发现,多数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是1500~1700元;同时,部分大学生对从学校走向职场很不适应,角色转换不及时,对工作产生恐慌而成为“校园留守族”或“宅”在家中回避社会。

2.综合素质欠缺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不一定强求“十全十美”,但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职业情操、职业态度、职业技术、独立能力、就业能力、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各行各业都很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少数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职业态度和学习能力不够,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3.增加企业人力成本

部分大学生追求“工资高,付出少”的工作,不愿下基层,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这山望着那山高”,于是频繁跳槽,给企业在人才培养、人力储备、企业工作规划等方面造成损失,企业不敢随便招人。

四、指导性对策

扩大就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日益积累的必由之路。我国劳动力人口有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但是社会上建设、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中、高级技师十分短缺。市场不缺乏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者,但是缺乏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十分符合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需要。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年来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扩大高职教育人才就业。

(一)促就业的政策措施

1.拓宽就业渠道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多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执行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政策,实行大学生助学贷款代偿机制,扩大“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下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在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加分,鼓励大学生考任村官,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大学生岗位,放松户籍限制等。

2.推迟结构性失业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比例,国家在就业结构上也作了重大调整和倾斜,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在高校中鼓励征兵入伍、保留学籍,扩大研究生招生和双学位扩招比例,实行见习制,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都建立并健全了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行政工作机制,这包括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活动,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课堂,成立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等。

(三)鼓励自主创业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均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并给予了多种优惠政策包括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涌现了大批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