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

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专题专门就大学生婚恋作一些常识性的指导,将涉及爱情观、择偶观、失恋,以及正确处理婚恋与事业追求的关系。当今大龄群体中知识女性较多的现象与过去年代大学生不能谈恋爱不无关系。女大学生尤其需要在大学阶段物色好恋爱对象。
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_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

大学是青年人学知识长才干的场所,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是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段,恋爱是这个阶段青年人中的普遍现象。过去大学对此问题的“三不”(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政策,早已被打破。人生有两大主题,就是事业与婚姻。而现今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事业打基础,对婚姻不仅缺乏必要引导,甚至讳莫如深。其实,在大学阶段,对正在成熟的男女大学生进行婚恋指导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本专题专门就大学生婚恋作一些常识性的指导,将涉及爱情观、择偶观、失恋,以及正确处理婚恋与事业追求的关系。

(一)爱情观

1.大学阶段是青年男女恋爱的最佳时期

从年龄看,大学是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恋爱的黄金时期。当今大龄群体中知识女性较多的现象与过去年代大学生不能谈恋爱不无关系。女过24岁、男过26岁也许就被认为不再年轻,而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刚走出校门,毕业离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再延误一两年就可能进入等待别人挑选的行列。

从生理、心理看,大学生正趋生理成熟,有与异性接触的要求,而在大学阶段认识异性、了解异性是极好的时机。大学生也处在心理成熟期,价值观、爱情观正在形成与稳定,心理上能承受恋爱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从择偶范围看,大学是一个极好的场所,同年龄、同层次的青年人多。

从择偶过程看,大学同学之间认识、了解四年时间,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也是一个过程,不是短平快

正是基于上述几点,我们认为,大学阶段是“天之骄子”们恋爱的最佳时期。

女大学生尤其需要在大学阶段物色好恋爱对象。按中国传统择偶模式“男大女小”,不少女大学生一毕业过不了几年就进入大龄行列,同时女性比男性心理成熟早一些,往往还看不上小男生,她们需要抓紧物色恋爱对象。不仅如此,女大学生择偶时考虑得比较严谨、周全,大多比较理性,优秀青年人集中在高校,这给女大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选择空间和备选群体。女大学生恋爱重过程、重了解、重建立真感情,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而大学学习阶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理想时段。如果女大学生在校没有物色好对象,等毕业走上社会后再物色,时间就会比较紧迫,在学校时还很年轻,毕业后再挑选几年就可能进入大龄了。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女大学生,如果男大学生还没有发现你的优势,那么请你不要沉默,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也可以主动出击,追求爱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不分性别,“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我们也希望女大学生“出手”时艺术一点、含蓄一点。

2.什么是爱情

第一,爱情是一种情感,是内心的、专一的、最美好的、最高尚的、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爱情是异性之间在渴望爱与被爱的人类本能驱使下产生的一种互相爱慕,愿意结合在一起的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它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动,只为爱。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发自内心的互相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情感。

第二,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人青春焕发,使人抛弃一切烦恼和忧愁,增添信心和勇气。爱情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使人消沉、萎靡……它能使人真正享受人间的幸福与快乐,尝到爱情的甜蜜与愉悦;它也可能使人坠入情网,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失恋、痛苦。爱情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即使是刚萌芽的小草,也能把头上的巨石顶开;爱情的鲜花盛开时,即使再大的风雨也不能使它凋零。我们要将这爱情的力量正确引导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向上的力量。这是大学的责任,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三,爱情是专一的。当你还不能把全部感情倾注于某个人时,就不要轻易说“爱”,当你真诚地爱某个人时,你就应该感情专一,在你心中,只有他(她)才能成为你的终身伴侣。那些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情。

第四,人需要有爱情。爱是一种情调,爱情是人类全部高尚情感的升华,是茫茫荒漠的绿洲,是浩瀚海面上的灯塔。有了它,人类将在宇宙中永生;有了它,生活才有生机和涟漪。

第五,爱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爱是权利,爱是义务,爱是责任,爱更是奉献。权利与义务相比,义务更重,履行义务也是一种权利。

第六,爱不能是占有,而应该是给予。没有尊重的爱是残缺不全的爱。爱人是你生活中的伴侣,不是你的私有物。把爱当成战利品,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恋爱中的占有欲是私有观念的恶性表现。爱一个人不是占有他(她),而是为他(她)付出,为他(她)奉献。如果你已经懂得爱情是一种内心的、专一的、最美好的、最高尚的、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你们的爱情是积极向上的,是专一的;你们懂得渴望真正的爱情;你们能使婚姻的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统一;你们的爱是向对方给予,而不是索取……那么,可以说你们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

3.爱情的特征

爱情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爱情具有平等性:爱情是人格的爱,它不应屈服于外在因素,如感恩、政治需要、经济考虑等。(2)爱情具有欢悦性:爱情是将外在美与心灵美完美结合。(3)爱情具有依存性:相爱的男女双方相互吸引、如胶似漆、水乳交融。(4)爱情具有强烈性:如果不能结合,则以死相争、以身殉情。(5)爱情具有专一性:爱情是排他的,容不下他人。(6)爱情具有自愿性:婚姻关系的建立、维系、发展、解除都只能是自愿的。

(二)择偶观念

1.择偶标准

对大学生择偶标准,我们进行过一些问卷调查。其中一次是对33位学习家庭社会学课程的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问卷列出14条标准,它们是:(1)人品;(2)个性(性格);(3)爱情;(4)能力;(5)经济条件;(6)文化;(7)身高长相;(8)兴趣爱好;(9)内涵;(10)父母地位;(11)尊重我;(12)职业;(13)健康;(14)聪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人品、个性、爱情、能力。

2000年6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1998级本科生(含进修生)33人在全校进行了690份“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念调查”的抽样问卷调查。问卷给出了十项标准,经加权统计,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人品、爱情、能力和个性。从这些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择偶先择人,对人品很看重;他们看轻家庭背景(“父母地位”列末位)和“经济条件”(列第八位),而看重爱情与能力。当代大学生择偶的情感性、独立性、现代性倾向明显。

2.气质相配

科学上讲,注意男女气质相配是应该考虑的事情,因为不同气质的人性格秉性会有差异,难以融洽相处。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活泼热情,但缺少韧性;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富有激情,但易急躁;黏液质的人沉着稳重,但缺乏生气;抑郁质的人较敏感,但多疑。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多种气质混合,以一种气质为主。

就以上述四种气质而言,婚配时应注意:黏液质男配多血质女;黏液质女配胆汁质男;抑郁质男配胆汁质女;抑郁质女配多血质男。

另外,人们在动静特征、爱整洁与否、社交与兴趣、急性与慢性等方面各具特征,也要科学相配。比如,有些人动静相配能互补,但也有好动与好静的人配在一起差异太大而不能相容。因此,选择配偶有理论上的根据,也有实际中的区别,因为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3.条件:物质、情感与性

婚姻是一个由物质、情感、性三条边(因素)构成的三角形,三者缺一不可。婚姻需要物质条件,不能喝西北风;婚姻需要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与性紧紧相连,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情,没有性生活的男女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可能长久。至于物质、情感、性哪一个更重要,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个体客观状况不同、需求不同,感觉也就不同。一个生活在优越条件但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的孩子,会将感情看成是最重要的,而一个生活在父母恩爱但生活拮据的家庭的孩子,会将经济条件看成是最重要的。往往是人们有了什么就会忽视什么,没有什么就会重视什么,即忽视拥有的东西,看重缺少的东西。因此,就一般而言,物质、情感与性对于恋爱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只是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突出其中一项或两项,即不同的人将上述三者摆放的位置会不同。如马克思由于一生穷困潦倒,没能给燕妮好的生活条件,他自责,因此他对女儿的婚姻特别强调经济状况。马克思在给女儿劳拉的男友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最后肯定你同劳拉的关系以前,我必须完全弄清楚你的经济状况”;“既然我力所能及,我就要保护我的女儿不能碰上毁灭她母亲一生的暗礁”。又如鲁迅在《伤逝》中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就是说,饿着肚子的恋爱不会长久。

(三)失恋

1.什么是失恋

失恋状态:相爱的异性朋友,一方突然中断感情,另一方没有思想准备,或即使有准备也难以接受,因此而出现的行为状态。不论什么原因,既然感情没有了,基础不存在了,理智地走开,是现代人的应有风度。

失恋表现:难受,坐立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提不起精神,甚至精神恍惚,目光呆滞,语无伦次;禁闭自己,消沉,甚至破罐子破摔。再严重一点就成了一种病:可怕的精神病,卧床不起,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单相思”则是单方面的情感,没有另一方的共鸣,“暗恋”某位异性,等待机遇。其实,单相思、暗恋也是一种失恋状态。

2.如何正确认识失恋

失恋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理痛苦,它比身体受到的伤害更痛苦,后者有药医,前者无药可救。

失恋是一种经历。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失恋,失恋就会成为人生中的一种经历、一种宝贵财富。如果把失恋当成一颗绿橄榄,那么它虽苦,但回味无穷。失恋虽然痛苦,但若挺过来了就是对痛苦的超越,与不爱你的人分手实际上是一种解脱。由此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会使人转移兴奋点,会喷发一种强大的力量。能超越失恋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是聪明的人。

失恋只是恋爱中的一部分,更何况恋爱的失败并不等于未来婚姻的失败。在人的一生中,有婚姻,更有事业,就是暂时没有了婚姻,还有事业,还有以后婚姻的成功。恋爱失败更不是人生的失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不爱你的人分手也是一种解脱,也许这次的失败会使你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你今后恋爱成功的前车之鉴。人生是一个无边的大舞台,你可以演出包括事业与家庭的整部大戏,怎能因为失恋这点小插曲而改变这部大戏的基调呢?

你拥有知识,拥有他人羡慕的文凭,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你是一棵参天大树,何愁没有鸟来歇?你是出水荷花,一尘不染,何愁没有惜花人?如果你自己糟蹋了自己,那就真是没有人能看得起你了。请想清楚,看明白,失恋了该怎么办?是沉沦,还是奋起?是努力寻求新的适合你的人,还是在昔日恋人的影子里不能自拔?我说,跳过坎,忘记过去,美好的明天在向你招手。当代大学生应该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德。恋人失去了,你还是你,新的恋人任你追求。

也有人失恋了,完全与我们上面讲的背道而驰,有轻生型,自杀;有报复恋人型,包括报复恋人或其家人;有报复社会型,破坏社会稳定和谐。不论哪种类型,仅对个人而言,值得吗?害人者最终害己,不仅毁了自己一生美好前程,还给含辛茹苦的父母带来无尽的悲痛和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给亲人和关心你的朋友心中留下阴影。失去理智的恋爱可以说还没有超出动物水平,失恋的朋友,你愿意将自己降低到动物水平吗?我们要牢牢树立“生命第一,爱情依附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爱情”的观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是说爱情比生命更可贵,没有了生命还有什么爱情可言呢?生命是爱情的基础。

3.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的权利,追求他人的权利,但感情不存在了,或修补感情裂缝的愿望遭他人拒绝后,就应理智地走开。冷静思考,自己失误在什么方面;调整心态,振作起来,以新面貌,等候或用心去发现新目标。再说,恋爱时离开比结婚后离开要好,特别是结婚生了小孩后,难以割舍的东西太多,麻烦太多,离婚成本比恋爱时分手成本大多了。

爱情不能靠乞求,靠他人施舍,两人相配相爱,爱情才会甜蜜。朋友,换一种思维,会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四)婚恋观念

1.同居与结婚

我们认为大学生不应同居,为了你一生的幸福,为了你今天的学业,不能同居。

已经同居的同学怎么办?两个“不勉强”:一不勉强分开;二不勉强在一起。但请注意,千万不能要孩子。一是无法担当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二是影响自己学习,在这点上,女同学千万不能依赖男朋友。夫妻之间生活是共同的,但学习事业是自己的,互相不能代替。

我们认为大学生不需要结婚,没有条件,同时也影响学业。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取代了198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关于大学生婚恋,《规定》中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最显著的是撤销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

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婚姻恋爱的态度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文革”前不允许恋爱;“文革”后“三不”,即不提倡、不反对、不支持;20世纪80年代放任不管,但反对结婚,这就产生了198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

“解禁”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一种人权复归的感觉。而《规定》是我国人权事业的一项进步,“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大于地方和单位的各种“规定”,这体现了法制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解禁”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当初的禁止是太低估了当代大学生,好像不禁止大家都会去结婚。实际上,“解禁”并不会使大学校园的现状有太大改变。

也有不少人反对“解禁”,认为权利和自由不是无止境的,如果我们选择了大学,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对婚姻自由权的适当放弃。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允许一部分人结婚,会影响另一部分人求学,以牺牲大多数人的求知权为代价来保证一小部分人的婚姻自由权,不值得。试想,如果在校大学生结婚,那我们大学四年岂不要在一场接一场的婚礼中度过?结婚的同学会给没结婚的同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刺激?校园还能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吗?

我们建议在校大学生不要结婚,因为在大学阶段结婚会面临经济来源问题、爱情基础是否牢固问题、校园环境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心理准备问题,如对婚姻的认识,婚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肩负责任就是过早地背上了包袱,结婚意味着约束,会影响学业;再者,大学生应该响应国家晚婚晚育号召,大学生需要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为人处事,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而结婚意味着离开集体过小家庭生活,对培养大学生的情商不利。

极个别同学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如年龄较大,特别是女同学,或来自家庭方面的特殊原因,或个体方面的特殊原因等,需要结婚的,可以结婚。

结婚不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应该过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锻炼思想和情操,学会为人处事。智商和情商都得到提高和锻炼,这才是最重要的。

2.婚配素质模式

我们提倡的婚配素质模式是男高女低,男低女高,男女匹配随缘。传统素质模式是单一的,即男高女低即男强女弱。当代大学生要带头树立新模式。传统是一种势力,要改变择偶模式上的传统观念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女大学生尤其要带头。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优秀女大学生往往被爱情遗忘。这是因为目前传统的男高女低模式仍然是主流文化,如果将男女青年分别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那么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丁男和甲女被剩余出来。

在21世纪严重的高出生性别比、婚姻挤压严重情况下,竟有那么多的优秀女性进入大龄未婚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传统观念造成的悲哀,完全可以通过变革观念使这批优秀女性实现婚配。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带头树新观念,建新模式,特别是女大学生,要以恋爱中的主体身份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新模式。

3.婚配年龄模式

我们提倡的婚配年龄模式是男大女小,男小女大,男女同龄随缘。传统年龄模式是男大女小,因为要保证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子必须在年龄上也占压倒优势。异性间的感情与年龄无关,但相差5岁以内可以视为同龄人,无论男大或女大,都是相配的最佳年龄段。在婚恋问题上,如果相差10岁可以视为两代人,婚配是不太恰当的,会有许多生理方面的局限性。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跨代择偶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老夫少妻、老妻少夫呢?我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时代,价值观和择偶观都是多元的,反映在年龄上,可以男大女小,也可以女大男小,但“大”多少,“小”多少,没有规定,婚姻法也不可能作出规定,这就由人们自己决定了,但年轻人没有经验,又不可能得到巨大年龄差异婚姻的直接经验,这就需要听听父母及老年人的意见。

新疆一学者提出婚恋年龄应匹配平等。分为三类:同龄婚恋:男大女不超过5岁;同步婚恋:女大男不超过5岁,同步走完人生历程;阿哥阿妹(阿姐阿弟)式婚恋,取年龄相差15岁为限值,因为国际上以15岁作为具有生育能力的起点,以此作为婚龄差的限值。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我们还提醒女大学生要牢记:爱情不能赠送。爱情应是纯洁、神圣、美好的,是人生的无价宝,是金钱买不到的,不能赠送,不能交换,不能一时冲动作出牺牲。献身科学不必牺牲爱情。年轻女性跟老科学家结婚,说是献身科学,其实没有必要。“献身科学”背后真正目的是爱情与物质和精神的资源交换。这样的献身同时会丧失事业追求。事业与婚姻是人生两大主题,你用青春换取物质功利,不仅牺牲了爱情,同时也牺牲了事业追求,因为你已经躺在现有家庭主妇位置,事业上也只能是他人的助手。虽然你有了名誉地位,但你缺少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事业成功与婚姻幸福,痛苦将伴随你一辈子。

(五)婚恋与事(学)业追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恋爱的黄金时期,又是为了未来事业打基础的阶段,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婚姻与事业是人生两大主题,缺一不可

婚姻与事业是人生的两大主题,完整的人生两者都不可少。没有事业,美满的婚姻可能靠不住;没有婚姻,追求事业缺乏动力,没有婚姻生活的事业会显得单调无趣,会失去人生大半的幸福与快乐。其实,一个美好的家庭就是一个小小的欢乐园,敬老爱幼、夫妻相爱、手足相扶、其乐融融;生活中的悲与欢、喜与乐、苦与仇,人生的各种滋味都让你尝遍;而没有事业的生活则会显得空虚无聊,既便有生活,也是一种靠人施舍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必然包括事业与婚姻,追求事业成功与婚姻幸福是理想人生的两大要件。因此,我们的人生要扮演好两种角色: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我们要具备三种情感:事业情感、夫妻情感、父母与儿女情感。这就是美好人生的两大追求、两重角色、三种情感。大学生们理应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美好”上。

2.女大学生们尤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女大学生们尤其要注意:首先,女大学生择偶要把是否支持你的事业放在首位,看其有无大男子主义思想。这是鉴于“男主外、女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毕竟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去当贤妻良母。其次,女大学生结婚成家后要与丈夫在家庭和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不能牺牲自己事业去“妻保夫”,不能牺牲自我。传统文化宣传的“夫妻一体化”,就是把女性化到男性主体中去。“夫妻一体化”文化要求女性把能量投向家庭,男性从家庭中获得能量,然后把能量投向社会,获得社会价值,所以男人创造了世界。这样的婚姻关系会极不稳定,当女性由于把精力投向家庭而业务平平,自己又慢慢衰老,而男性事业有成,虽然年纪一把但还是给人风度翩翩、神采奕奕的感觉。此时的婚姻相当脆弱,它的维系全靠男性的道德和良心,而道德与良心可能随条件而变化,往往靠不住。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社会将埋没一半人的才能。因此,女大学生切莫受“夫妻一体化”文化的影响。感情这个东西,说实在也实在,说不实在也不实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是实体,具有游移性,就如有人说的“今日夫妻如胶似漆,明天各奔东西”。人会触景生情,说明感情会无中生有;人会移情别恋,说明感情会由有变无。所以感情有时靠不住,依靠不得。有时感情是缺乏理智的,是不讲道理的,更不会因为你曾经有恩于他,爱情是最纯洁的感情,不可能掺杂感恩成分。

婚姻需要感情维持,但是需要两个独立主体用各自的魅力去维持。把维系婚姻感情拴在夫妻中一人身上,特别是拴在一人的道德与良心上,这样的婚姻是危险的,是另一人拱手让出婚姻主体地位。

3.追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会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有助于工作任务完成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婚姻纠葛、家庭破碎必然影响心情,影响工作能力发挥。因此,我们不要把恋爱、结婚当儿戏,务必要慎重、再慎重。

有的人因为婚姻恋爱没有处理好不仅终生不幸福,而且也毁了自己一生,毁了自己的事业。婚姻恋爱不要逢场作戏,害人最终会害己。那些喜新厌旧的人,年轻时风流,人老了,感情多次付出,最后也得不到真感情。人生在世难觅一知己,如果连自己心爱的人都不是真爱,他的心只能是感情的荒漠。

我们要像向往有成就的事业一样向往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将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为此,我们在恋爱时就要想到我与他(她)能不能建立美满婚姻幸福家庭?两人在一起是否适合?能不能今生今世相爱始终?如果不能,就再寻觅,直到满意为止。不要抱着试一试的心理。

曾有某名人说,结婚前睁大你的双眼,结婚后睁一只闭一只。现在是大学生们睁大眼睛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志同道合、忠心支持你事业的人,要力争成为比翼双飞的终生伴侣。不论女性还是男性,都要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这是你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也是你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基础。作为女大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置于为他人追求事业当帮手、操持家务的位置。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你们有能力创造美好的明天,未来属于你们!真诚地希望你们珍惜大学阶段的好时光,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寻觅到一位志同道合、称心如意、比翼双飞的伴侣!

【注释】

[1]冷晓怡:《大龄未婚女性被称“剩女”不妥》,《中国妇女报》2009年4月25日。

[2]王玮琳:《请不要叫我们“剩女”——一位“80后”女大学生的呼声》,《中国妇女报》2009年7月28日。

[3]梅凌:《“二手女”婚恋喜忧录》,《武汉晚报》2009年8月18日。

[4]李芳、李红鹰、林慧婕:《“三不”女人离你有多远?》,《武汉晚报》2009年6月16日。

[5]《爱人的辜负让我从此玩世不恭》,《武汉晚报》,2009年8月15日。

[6]金一虹:《我们能否告别“剩女”时代》,《中国妇女报》2009年12月8日。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0页。

[8]《建构女性与女性建构——建构主义视阈中“剩女”危机引发的社会学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

[9]赵剑波:《挽不回出轨丈夫的心?女副市长深夜坠楼真相》,《武汉晚报》2009年6月4日。

[10]姜宁、牛来军:《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

[11]王恩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文化观》,《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6期。

[12]朱慧松:《如何关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中国妇女报》2004年11月18日。

[13]荒林:《从霍金妻子流泪想到的》,《中国妇女报》2003年11月3日。

[14][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15][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是19世纪杰出的经济学家,同时,还是公认的哲学家、政治学家。他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系统教育,著作颇丰。关于女权就有三部著作:《承认妇女的选举权》、《妇女的屈从地位》、《妇女的参政权》。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参政促进会”的创办人之一。1869年出版《论妇女的屈从地位》主要为妇女要求政治上的平等,要求选举权和参政权,他反映了妇女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在该书中,他对女权问题的深切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站得高、看得远,某些见解至今仍能启发我们去更为理性地思考女权问题。他要求给予妇女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和选举权,并且从社会进步的需要出发,提出解决女权问题。1866年他收到2104名妇女签署的请愿书并递交国会。这是英国历史上妇女向议会提请参政的第一次实际行动,1867年遭否决,1868年大选中穆勒落选。

[16][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22页。

[17]小辉:《秘密嫁给农民大叔,幼稚的“婚姻自主”无归路》,《知音》2009年第27期;新文:《考研情侣“阴盛阳衰”,疯狂男儿亵渎与毁灭》,《知音》2009年第15期(5月月末版);李小娟:《做过婚托女,我的爱情找不到出路》,《武汉晚报》2009年8月30日。

[18]《从“大龄剩女”到“超级偶像”》,《武汉晚报》2009年6月24日。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1]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22][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