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信仰及其影响的分析介绍

人生信仰及其影响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人生信仰及其影响一、人生信仰的涵义及特征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学说、主义、乃至宗教教条的信服或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和行动的指南。人类的信仰虽然是五花八门的,但其实际上只有两类。有的人信仰唯心主义,有的人信仰唯物主义;有的人坚信科学,有的人却相信神学;即使是宗教信仰,也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之分。

第一节 人生信仰及其影响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及特征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学说、主义、乃至宗教教条的信服或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和行动的指南。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对社会认识实践的逐步加深和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说、主义、思想,因此人类的信仰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人类的信仰虽然是五花八门的,但其实际上只有两类。一类是科学的信仰;一类是非科学的信仰。

信仰,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

信仰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信仰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与政治哲学、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例如中国原始信仰中的从自然信仰到图腾信仰再到祖先信仰的历史发展。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信仰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他们的信仰也会不同。有的人信仰唯心主义,有的人信仰唯物主义;有的人坚信科学,有的人却相信神学;即使是宗教信仰,也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之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现了信仰的多样性。人的信仰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密切相联系,随着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信仰也发生着变化。因此,信仰具有可变性。

信仰还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信仰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是人们对某种思想、主义、学说和理论的尊崇,是主观性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主观的东西,必然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即思想要见之于行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如我们熟知的夏明翰、刘胡兰、江姐、雷锋、朱伯儒、张海迪等等,他们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对信仰的追求,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

二、人生信仰的形成

关于信仰的形成,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作过论述。唯心主义者认为,信仰是人的一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因而是不容选择的。德国主观唯心论者费希特就认为,信仰是人的一种“官能”,是“对自然而然地呈现给我们的观点的一种志愿信赖”。他断定:“信仰决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决断”。美国的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在谈到“什么是信仰”时指出,信仰“具有三重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所觉察的某种东西;第二,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躁;第三,它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习惯”。唯心论者否认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或人类而存在,用“我们的经验”来代替“个人的经验”,并把它看作是外间世界的永久性,因而他们的关于什么是信仰和信仰形成的观点,归根到底是不科学的。一些早期的唯物主义者也曾对信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论述。例如,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信仰“是人心底一种坚定的同意”,他指出,信仰和理性不是互相反对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信仰需要依照理性的指导来确立。在洛克看来,信仰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的信仰是可以选择的,“因此人心的习惯各有不同,有人容易信仰这个,有人容易信仰那个。同一事物,可以感人使他祈祷,换另外一个人,就可以使他嘲笑”,因此,“每人应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的根据”。当然,这些早期的唯物主义由于其认识的局限和不彻底性,他们关于信仰的论述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提示出信仰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信仰是具有思维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志品质,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具有阶段性,是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它起初是对某种事物、现象或者思想、主义的一般认识,然后再进一步深刻掌握它们,得出对被掌握的东西的主观的、肯定的态度,并坚信它的正确性,进而形成坚强的意志。最后,经过认识、情绪、意志等过程的深刻融合就形成了坚硬的“合金”——信仰。由此可见,人的信仰决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人通过自身的需要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

三、信仰对大学生人生的重要影响

信仰影响着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观念和看法,从某种角度讲,信仰是一种态度。但与一般的态度相比,信仰是很难改变的,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人们对某些问题的信仰一旦建立起来,就不论对错,很难再发生改变。从影响面上讲,信仰往往在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上对人们产生影响,并且主要以无意识的情感支持为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到信仰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

首先,信仰是人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它能够引导人确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着理想的大厦永远不会倒塌。信仰是力量的源泉、前进的动力,它给人以信心、勇气和毅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他就会感到生活充实,精神有所寄托,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信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成为推动他去从事活动的行为动机,激励着他把自己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自身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具体目标。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他就会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生活也就会显得黯淡无光,甚至会失去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成为消极颓废、浑浑噩噩的人。正确的信仰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走正人生之路,带来美好的人生;不正确的信仰则会使人误入歧途,毁掉人的一生。因此,大学生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想为人类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就一定要选择符合科学的远大目标,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坚定信仰。

其次,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属于人的精神生活范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支柱。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在于人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需求。信仰是人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所以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空无感、疏离感和价值无根感。而具有“价值无根感”的人精神上就会无所寄托,只能去寻求纯粹的物欲满足,因而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理性的人。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信仰,才有了人生的航标和方向,从而能够不断地引领着自己一步步驶向人生的真谛。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个人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最后,信仰不仅对个人追求理想、从事事业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而且对组织坚强的集体,完成集体的事业也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共同的目标会产生认同感受。这种认同感就是真正维系整个集体的纽带,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坚强的集体。那么,用什么力量才能使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呢?那就是信仰。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有了共同的信仰,就能够确立起共同的奋斗目标,就能够焕发出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和生命力的组织,事实上,无论是任何宗教组织还是各种政党、集团,都是通过建立起共同的信仰和目标来维系的。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产生共同的心理状态,也就不能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就会瓦解,集体就会涣散,战斗力和生命力就会丧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