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介绍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具有发展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多方面的重要规定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特征主要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其存在和发展。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才会逐渐消亡。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统一的。第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次序是统一的。第三,处于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共同的本质。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历史上,除了基本的、典型的社会形态以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社会形态。第二,在社会历史的局部范围内,有些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第三,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又有各自的具体特点。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正确把握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本国国情相结合,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以及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还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和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和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社会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对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旧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与唯心史观相对立的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群众史观。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在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即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思 考 题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的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弄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