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博人才机制研究

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博人才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高校传统的学院/系相比,科研机构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和性质,使之更加适合硕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体现在:(一)规模小,机构运转灵活从科研机构的创办主体来看,既有政府部门和高校自身,也有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工业企业机构;从创办类型来看,既有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有针对某一热点问题或单独行业或企业的研究机构;从组织形式来看,既有人事和办公地点都相对完整的独立机构,也有平台式的虚拟机构或临时机构。

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博人才机制研究(1)

屠新泉 孙 娜(2)

摘 要:高校科研机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触的一块高地,具有机构规模小、运转灵活、教学任务轻、科研氛围浓厚、科研项目多等特点,正是培养硕博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一片沃土。高校科研机构不仅可以成为高校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产地和主要标志,如果在机构定位、科研人员“导师能力”建设和相关制度设计上处理得当,发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科研机构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科研机构 研究生培养 机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数字,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超过4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6万人;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38万人,自2000年以来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随着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同时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学制和培养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讨论开始逐日升温。

此类讨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例如,王蔚虹(2008)基于五所研究型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最能影响博士质量,科研条件和学科水平列第二方队,毕业博士生认为研究训练同样重要。又如,蒋婷(2008)对比牛津大学的成功经验,总结反思了我国研究生教学中研讨课的缺陷和隐患,认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创新必须从深层观念开始,从本质借鉴入手,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制度建设上。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例如,张国栋、吴松(2008)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后认为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等贯通式培养模式因学科类别而各具优势,同时在程序设计和机制保障方面也各有要求。又如,陈洪根等(2007)、林涛等(2007)所探讨的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建设机制和实施效果问题,后者以北京大学的学术(科研)团队为例,分析了“导师+学生”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列举了影响创新能力发挥的各种环境因素及行动建议。

所谓研究生,自当是以研究为本,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也应当以研究能力为主。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个共识: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研究生不仅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联系实际和了解前沿问题研究现状;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不仅能够通过良性竞争学习和提升科研能力,更应该有足够的和适当的机会锻炼提升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设置在高校中的各类科研机构正具备这样的特征和性质,可以给研究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平台。

一、高校科研机构的现状与特点

本文的高校科研机构是指高等学校中以科学研究而非教学为主的实体研究机构,此类机构多有独立编制和专职的研究人员。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例,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建设了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均为实体研究机构,以承担国家或社会科研项目为主要工作任务。(3)从200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与实验发展机构有4 502个,科技经费筹集额达到612.7亿元,占全社会同年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筹资总额(1 264.4亿元)的48%,其中超过半数(345.4亿元)来自政府资金,占同年政府投入总资金(1 041.7亿元)的3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科研机构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

与高校传统的学院/系相比,科研机构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和性质,使之更加适合硕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体现在:

(一)规模小,机构运转灵活

从科研机构的创办主体来看,既有政府部门和高校自身,也有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工业企业机构;从创办类型来看,既有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有针对某一热点问题或单独行业或企业的研究机构;从组织形式来看,既有人事和办公地点都相对完整的独立机构,也有平台式的虚拟机构或临时机构。大多数科研机构在人员结构上比较简单,机构行政规模较小,因而更加适应科研任务的组织和协调。

(二)教学任务较轻,科研氛围浓厚

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历来都是高校发展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一方面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高校的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教师或研究人员自身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需要不断调节教学时间和科研时间之间的平衡。而大多数科研机构仅招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中,一般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上,教学任务较少,研究人员多为科研项目负责人,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前沿性、热点性问题和观点,更可以方便利用较小的课堂规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并及时发掘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跟踪研究,同时也因为即便是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也在研究阶段,从而使讨论避免了“单边接受式”的灌输,使科研任务开展的同时达到“以研促教,以研育人”的目的,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谈及学生科研时提出的“重要的是研究成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想让学生参与不同的课程或暑期科研计划。我们希望他们通过正规的课程学习获取研究经验”。(4)

(三)科研项目扶持政策多、来源广

科研机构研究团队人员来源广泛,机构或实验室主任普遍具备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经历丰富的特点,如政府的高级顾问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者和行业企业中的佼佼者等。这样的研究团队更加具有对社会需要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通常能够更有效地申报科研项目、接受科研委托和提供咨询服务。无形之中,科研机构为学生更有效地接触、理解和加入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四)研究人员更加切合“导师”角色

一项调研分析(5)结果表明,无论在读博士生、导师本人、毕业博士还是研究生教育负责人,都把“导师指导”当作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因。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关于研究生导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肩负的重要责任的讨论从未停止,总结看来即是这“传道、授业、解惑”六字箴言。首先,研究生导师要有优秀的学术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不仅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对待学业和研究任务的专业度,更可能对研究生就业及工作态度和待人处事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研究生导师要有洞悉学科前沿和自己的研究优势,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学术“栖身地”和学术“生长点”,如此才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最后,导师还可能充当为研究生解答成长之惑的角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更加适合“导师”角色的需要。

二、对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博人才的建议

伴随“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旋律,高校更是被摆在了培育人才和技术创新的第一线。科研机构虽然并非高校涌现出的新现象,但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竞争中焕发出了新活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以科研机构为平台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愈加强烈,使得前沿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教育和高校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传统的院系体制难以完全超越学科界限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同时专职研究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数量逐渐增多,以科研机构为平台成为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先进国家和一流高校跨学科研究实体的观察(6),可以看出高校中的科研机构更有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使得研究团队的互补性和协作研究效率更高,在时间和精力上更适宜承接大型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机构中的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同时,无疑会健全硕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培养背景,扩大其研究视野和知识储备,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是研究能力培养方面都为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重视科研人员“导师”能力建设

关于讨论导师素质的文献相当丰富,也非常深刻,如罗英姿、李占华(2006),冯仲科(2003),赵馥洁(2008)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以科研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科研机构来说,研究人员自然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课题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然而,作为导师,特别是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自己“传道、受业、解惑”能力的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为人师表,导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敬业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修炼个人素质,不断锻炼专业研究能力,形成学术特色和科研特长;其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和表达沟通能力。

(三)制度保障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课程教学依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科研机构的硕博士研究生来说,由于机构本身特点和科研人员自身特色,可以考虑以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较为灵活的培养计划等制度设计,保障研究生在读期间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产生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社会焦点问题和科研项目选题开设课程,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方法的传授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检验教学成果时,以读书报告、论文形式对学生的文字表达和研究能力给出判断;另外,还可以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替代一定量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关研究生课堂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平衡问题一直都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话题之一,科研机构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条件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科研参与的评价和制度设计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注释】

(1)本文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我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博人才机制研究》资助,项目号为X08044。

(2)屠新泉,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孙娜,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3)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发千门新课程制度创新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10-10(1).

(4)蒋婷.反思研讨课教学法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中的困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

(5)王蔚虹.我国博士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研究——基于五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6)赵炜,殷清清,高博.跨学科研究组织及个人特点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付瑶瑶.从斯坦福大学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