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工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地方工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众所周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具有北京工业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现在北京工业大学已成为北京市地方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地方工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罗琳,李娟,刘赵淼,乔俊飞

[摘要]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北京工业大学经过十多年探索和实践,在科学定位思路的指导下,从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构建全面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机制、鼓励创新,积极搭建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出发,为导师和研究生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科研的环境,走出一条具有工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之路。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众所周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跻身于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开始,近十多年,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规模从5 800余人发展到12 000余人,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从570余人发展到8 000余人,博士点从4个增加到18个一级学科授权,硕士点从23个增加到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在为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学校实力大增。之所以能够把一些普通生源的学生培养成拔尖创新的优秀人才,作为地方高校,认清学校形势、找准目标、科学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入手,注重建立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较早引入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导师负责制,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积极的发展环境。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具有北京工业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

一、找准位置、树立目标、科学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各类不同层次的学校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培养着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层次的学校培养模式不能千篇一律,那么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必然也应不同,关键是要体现出各高校办学的特色,这就必然与学校的定位相关。“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1]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其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因此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学生的就业去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尽管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全国性重点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在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上却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北京工业大学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办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尽管目前我们与国内知名大学师资队伍、生源条件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是首都的地方大学,而且定位在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1]因此我校在北京的作用并不是哪所名牌大学所能替代的,这就是我校的特色。

首先在区域定位上,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北京市属大学。如果不能高质量的为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我们就会失去地方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也会失去一大批北京市优秀的学生生源。在学科定位方面。学科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的规划布局和发展体现了高校整体的发展。学校依据地区经济建设确定的发展需要,积极调整我校的学科布局。经过学科结构调整,目前我校的学科设置几乎涵盖了首都所有的支柱产业。本着以地区经济服务为出发点,我校各学科从培养目标到招生、培养、就业的各方面都突出了首都的地方特色。学科的门类也逐步转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的学科结构。今后学校将根据调整后的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找准方向、努力把握学科前沿、积极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地方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层次定位上,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做好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化。

正是在这种定位思路的指导下,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博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硕士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培养质量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科研项目获奖的层次不断提高,也带动了其他学科发展。现在北京工业大学已成为北京市地方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

二、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

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模式,这给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从2000年开始,我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转变学校管理部门的自身职能,加强为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从学校层面,在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学科布局方面做好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招收优秀生源、完善一系列与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关的制度、文件等,把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大部分管理功能转变为学院、学科、导师和研究生服务的功能,同时搭建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校、院二级管理提供保障。其次,通过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生中期检查、预答辩制度、研究生质量督导、论文抽检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与完善,为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以及导师和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与意见反馈,增强学院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通过10多年的校、院二级管理机制的实施,这种管理模式已日臻成熟。学校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除做好宏观调控、加大对各院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外,还不断对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工作培训、检查、指导、交流与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抓好典型,积极推广。各学院的研究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三、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研究生教育工作涉及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有正确的办学定位思想、优质的办学条件、适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管理环境外,还须有科学、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及有关法规、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形成的一个法规性的文件。”完善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校一直秉承“转变观念、统筹资源、激发创新、提高质量”的质量意识,本着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和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方针,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针对研究生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我校研究生生源的工程技术基础不够扎实的现实,学校及时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出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一方面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研究生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手段。

近几年,北京工业大学在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坚持“稳定学制、精简学时、扩大选修、加强实践”的原则,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设置、注重学科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性、衔接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实践精神,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增加研究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营造培养创新思维的平台。

此外,学校还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的支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促进教师积极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课程,也帮助研究生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研究生课程内涵的提高。从2004年起,我校每年都有近百门的研究生学位课和选修课被纳入学校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工作中,激发了教师多关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促进学科课程的良好发展。

四、构建全面的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内部研究生质量保障活动,它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我校从导师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监督和学位质量评估等几部分入手,构建全面的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1.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拔尖人才、学科骨干,极大地带动了学校整体学科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从2003年以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博士生导师学术交流、新导师培训工作,以系列讲座、优秀博士生导师指导经验交流、推广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导师这一岗位进行精心设计、解读。帮助新导师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政策、规章制度,了解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之路等。通过连续、规范的培训工作,使研究生导师在责任、素质和指导经验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也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从2000年开始通过设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负责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监督的内容包括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教学、开题报告、学术报告以及论文质量及答辩等环节,并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相关政策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咨询、建议。通过每学期的教学质量监督总结,及时发现、梳理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各学院和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以利于提高全校研究生教育质量。

3.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是一个高校研究生教育学位质量的标志之一,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各院、各学科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水平、同时客观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的地位,我校从2003年开始每年对当年获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工作。抽查的比例:硕士学位论文约为15%,博士为100%。通过论文抽检结果对比发现,我校博士学位论文从2005年起已连续6年平均分在85分以上,硕士学位论文近5年的平均分也由80.47分提高至83.31分,每年的平均分都在稳步增长。通过这一措施,更进一步地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所有研究生导师的质量观念,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通过该项工作,也促进了各院(所)积极建设有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鼓励创新、搭建学术发展平台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大的创新平台来支撑。通过开展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励、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的搭建、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系列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学术发展的平台。

1.奖励助学机制

研究生奖助体系体现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水平。良好的奖励资助体系,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同时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研究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

为鼓励学校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培养质量,学校从2003年起,设立一系列奖励助学条例。《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研究生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奖励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通过激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获奖研究生的表彰和奖励,为广大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基础。自设立这些措施以来,在保障较高的奖励额度前提下,成果数量逐年增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奖励资金投入额度稳步增长,这些已经成为研究生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激励机制。特别为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位论文授予质量,从2007年起实施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在当年获得资助的其中3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这些都充分说明多元化的奖助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作用。

2.搭建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

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大的创新平台。通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建成了十几个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此外,从2005年开始,作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学校建立起2 000多平方米的“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该平台以“自主、交叉、创新”为理念,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创新思维、放飞梦想”为建设宗旨,通过项目开发、学术交流、工程训练、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功能的运用,开展一系列研究生创新活动,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除在学校内部积极建设研究生的实践平台外,学校还通过与北京市一批大型企业合作、建立起几十个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为研究生了解企业、社会搭建了实践桥梁。

3.加强学术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交流已作为获取新知识、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也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学术交流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学术互通的平台。近年来,从学校层面出发,为鼓励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培养、积极搭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多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作为指导教师们,也已充分认识到国内、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对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也积极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创造更多条件,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国门,从而了解、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激发研究生自由探索的灵感,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六、结束语

通过近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已深入人心。崇尚创新、鼓励卓越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学校通过一些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区经济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为提升研究生生源结构水平、创造提高导师和研究生良好生活和科研条件的大环境,努力使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经济建设输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浩泉.地方工科院校如何争创“一流”——北工大校长左铁镛谈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国高等教育,2001(13-14):38

[2]刘兆磊.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37

[3]王恒亮.宋华明.研究生教育院校二级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3):73

[4]吴薇,卢传坚,等.关于高等学校校、院二级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43

[5]蒋毅坚,李娟.地方工科高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45

[6]刘海波,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生教育,2008(10):151

[作者简介]

罗琳,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硕士,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24

李娟,北京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北京:100124

刘赵淼,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124

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