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以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目标

(1)以研究型大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宗旨,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以培养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由此全面提升机械类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在国内起到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强化实践环境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构筑宽广的实践训练平台,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走上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的道路。实践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3)建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创新教育环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基于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系教学督导组、学科组、课程小组、授课教师这种自顶向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施——本着“夯实学科基础、强化专业技能、兼顾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追踪技术进步、体现办学特色”的思想,以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三大主线建设为支撑,形成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施——本着“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课程群为背景,构建相应的分层式实验教学平台、课程设计教学平台、综合实践与实习教学平台等,营造出多样化、层次化、多元化、研学型实践教学环境,由此组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外自主研学模块的构建与实施——基于优秀生培养、导师制、规定研学学分等制度,通过学生进入教师研究课题组、承担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参与学科竞赛等形式,构建自主研学与科技创新教学平台、学科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1.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宽口径专业培养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3.以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4.实践环境与装备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中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2.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设计、制造、机电控制”三线论,对夯实专业基础、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

3.营造集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与实习、课外自主研学、学科竞赛等于一体的整体式能力培养环境,促使学生的实践、科技创新活动走上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的道路,由此拓展和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领先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建立基于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系教学督导组、学科组、课程小组、授课教师这种自顶向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质量运行。

四、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1.创建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现代机械工程学科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将围绕“创新产品设计、网络化制造、机电控制”三主线,吸收机械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全面规划建设优秀课程、优秀课程群及其精品教材,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多面向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2.优化实验与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设思路如下。

(1)构建分层式实验、实践教学系统,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机制,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实验教学个性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性环节、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中,改革传统模式,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学做合一。利用全校性“机械设计”、“机器人设计”等学科竞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创造精神,为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新的机制。

3.实施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免试研究生推荐方法,进一步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选拔机制;扩大优秀生培养比例,实行逐年考核、滚动筛选,为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完善“南高班”和“机械动力强化班”建设机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广泛开展课外研学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这些举措的切实实施,使更多的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4.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加大先进、高效、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的网络课程建设,大幅度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目,推进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并利用网络作为增进教与学交流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增强双语教学的力度,通过外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并研究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力争将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所有学科基础课、主干课纳入双语教学的范畴。

5.寻求产学研结合和与社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吸收社会力量,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奖学基金和科研基金,为学生的学习科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聘请本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参与相关教学环节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协调供需关系,及时调整、更新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争取经过2年左右时间,增设8个以上校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

6.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全面开展教学法研究与课程建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许映秋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

img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