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介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再次,通过工学交替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它有如下三个特点、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学生进校后一、三、六学期在企业实践和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目的的适切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到学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有机结合。

可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及时、有效地运用在企业的工作中,也更能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入理论的思考与探索。如很多积极探讨并实施了“企业冠名培养、校企互为基地”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企业冠名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把学院作为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企业作为学院的“科研、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解决人才就业问题,初步实现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岗位要求”的一体化联接和“招生—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建立了面向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确保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人才模式的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概念实质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方式,工学交替更进一步指明合作的具体形式。在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将“合作教育”定义为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模式,其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关于工学交替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会议中对“工学交替”提出以下特征:

人才目标:培养应用人才是工学交替教学的根本目标。

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应保持较高的水平,服务于人才培养。

教学主体: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管理等。

生产工作:学生从事生产活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备明确的占比,是学生成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起止时间:有明确的教学起止时间,符合学校学期。

和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交替具体以下特点:一是交替是一种合作教育,教育过程是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二是工学交替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先学理论知识后进行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实习交替进行,从而使学用紧密结合。三是在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学校的在校学生也是实习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场所,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资源。工学交替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外已实行多年,我国部分职业院校也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工学交替的探索和实践。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2006年11月16日我国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中,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优先支持在工学交替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教学点”,“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国家教育部在去年启动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评选过程中明确要求申请全国示范性的高职专业应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组织教学,同时要求新申请的国家级高职精品课程也必须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工学交替开始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实行工学交替的必要性

工学交替之所以能被大多数相关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工学交替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工学交替可以促进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的一种教育类型,需要学校、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三方合作才能真正完成,这就需要合作的三方首先要真正地相互了解。而工学交替的实施则为三方的相互了解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学校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首先可以达到相互的了解,包括:双方各自的需求、各自的运行过程、双方能够合作的方式等。在工学交替的实施过程中,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可以逐渐加深,同时也可做到在毕业之前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可以提前发现和储备所需的人才,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工作情况,也有助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其次,通过工学交替可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并减轻学生求学的经济负担。采用工学交替,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对学生进行实境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真正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可通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和熏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等职业素养,这无疑对学生的充分就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工学交替工程中,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会为实习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我国有些地方已经把工学交替作为教育扶贫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再次,通过工学交替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通过和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合作办学,企业可以从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及早地发现人才,及早地储备人才。对于生产任务间歇性较强的企业还可以把学校作为相关岗位人才的蓄水池:当企业生产任务饱满时,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当企业生产任务较少时,则让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最后,通过工学交替可以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通过工学交替,可以是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办学方向;通过工学交替可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通过工学交替可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这些无疑对职业院校的稳步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通过实行工学交替的实施可以做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单位的多方共赢,这也就说明了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慎重选择合作企业

对于工学交替要想起到好的效果,合作企业的选择无疑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合作企业应是合法注册经营的高等规模以上企业,并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所提供的岗位专业对口。合作企业应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愿意为实习学生支付较为合理的报酬,而不能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2.应能提供专业岗位相关的一般设施、专业设备和技能培训人员,以满足学生技能学习的需要。

3.具有较为完善的实习学生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4.具有一定的实习学生生活实施保障和学习娱乐场所,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管理

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将给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比如:由于学生要有近一半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仍采用三年的高职学制,如何保证学生的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从而防止将工学交替办成培训班。如果协议合作企业是生产任务不连续的企业,企业对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将是不确定的和断续的。那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的随时用工需求就是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此,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基本文化课和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可以在保留三年学制的情况下减少学生的寒暑假时间,采用这种方法有以下好处。

1.仍可采用传统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班级,方便,缺点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任务较饱满的企业用工需要,因为生产任务较饱满的企业需要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可能较长,而寒暑假能提供的补偿时间比较有限。同时学生选择性较小,不能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

2.适当延长学制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可根据当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的长短将学制年限延长为四年或五年;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可以为不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实习和学习时间提供一定的灵活性,缺点是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班级组织工作量较大。而为了满足非连续生产企业用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可以采用细化的模块化课程和学分制管理,所谓细化的模块化课程和学分制,是指不仅将应学课程按照技能分成不同的模块并分配相应的学分,而且进一步将每个技能课程模块细分成授课时间较短的课程单元模块并分配相应的学分,课程单元的授课时间可以短到一个月甚至一个周,学生每修完一个单元模块就可拿到相应的学分,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累计修完规定的学分则可以正常毕业。显然采用弹性学制下的细化学分制既可以满足企业单位的用工需求,又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计划管理方法。

(三)制订完备的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及考核制度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学生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期间其身份不仅仅是学校的实习学生,同时是企业的一名员工(因为企业为其支付实习工资),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管理的特殊性,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

学校和企业应成立双方联合的管理机构,以便发现问题时校企双方能及时地沟通并尽快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工学交替的开始阶段,有专门的校企双方协调机构,笔者觉得非常重要。

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包括基本的考勤制度、安全操作制度、实习表现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也可以将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毕业年限挂钩,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供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能遵守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技能。

(四)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

工学交替的实施对学校的授课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所用教材须真正地结合实际岗位,理论教材能够充分满足岗位的技能需要,实训教材能够真实体现实际的操作过程。能够满足细分的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按照模块组织教学。教材内容能够根据实际岗位操作工艺的变化不断变化,显然满足以上要求的教材很难做到全国通用、数年稳定不变的通用教材,而只能是根据各自学校合作企业岗位而变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建设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

(五)制定相关老师的培训及绩效管理机制

工学交替的实施也必将对学校的师资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要求学校专职师必须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步骤,熟悉相关岗位的工艺设备,要求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拿起书本能讲课、挽起袖子能干活”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引进企业操作经验丰富的师傅作为学生的技能操作教师,一方面要送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和进修,去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要求学校必须要制定相关老师去企业培训的纪律要求、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

由于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能够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方共赢,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工学交替也对学校的办学模式、各种管理思想和措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必须对原有的相关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笔者相信,随着广大职业教育老师和相关部门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工学交替模式一定能得到快速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迎来另一个发展的春天。

【注释】

[1]王冠.以就业为导向的“ 三对接 ”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育人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2)∶1-4.

[2]刘晓燕,周伟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60-61.

[3]黎森,王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1)∶12-15.

[4]潘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1)∶45-46.

[5]俞林.高职院校“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07(5):15-17.

[6]许敏.高职“岗位主导、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13.

[7]钱晓箐,马玉娟 .试论项目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9)∶35-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