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的培养

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的培养吕幼翔[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在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改革的背景下,于1999年7月诞生的。同时,规范、系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是生科院研究生精品教育的保障。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行学生培养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的培养

吕幼翔[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在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改革的背景下,于1999年7月诞生的。她秉承了中国科学院原沪区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的优良传统,其使命是在中国建设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使之成为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研究院现共有博士生导师近200人,在学研究生近1 500人。

就中国科学院而言,“研究生不仅支撑着科学院的今天,而且塑造着科学院的明天”,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是科学院的办院宗旨,这也是生科院组建以来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给研究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是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规范、系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是生科院研究生精品教育的保障。

近年来,生科院研究生在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见表1)。

国内生物学科至今全国共评出53篇,中科院有32篇,上海生命科学院有13篇,占全国生物学科获奖总数的24.5%,占中科院生物学科获奖总数的40.6%。

2004年开始,在中科院设立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上海生科院研究生的论文引起与会评审专家的特别关注,该奖项设立以来,生科院共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22篇,占中科院生物学入选论文总数的56.4%,其中2007年入选有7篇之多,占中科院4年生物学入选论文总数的17.9%。

一、培养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需要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体系入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注定了博士生教育是精英教育层次。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中学生、大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培养,而是逐渐从知识传授的主体向知识创新的主体过渡的过程,是“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科学研究”,是更上层的科研原创性培养。博士生培养对基础要求高,同时在素质准备中还需有原创性的潜力。基于高标准、精培养的理念,生科院从2000年开始,尽管每年吸引很多优秀的年轻导师回国工作,导师代际转移很快,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机构诞生,但生科院每年的招生规模始终保持在230~240人左右,着力推进的是抓各个环节的培养过程,以期不断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表1 上海生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统计表

img95

培养学生原创能力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到了接力的最后一棒,显然要克服的障碍有许多。首先从招生开始,就应注重发现有创新素质的学生。生科院非常注意招生命题工作,专业试卷几年来一直是自命题,虽题型改变不多,但越来越多的是将实验分析和对实验问题的理解思考引入考试,希望录取更多的有思想、会做实验的学生,这样的考试分数往往不高,但传递了一个信号,有没有那种素质、潜力是进入生科院的一个重要门槛。这一点也同样贯穿在入学后的课程教学和考试当中,更多地引入了实验、案例、讨论和质疑、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献,这和大学本科阶段有很大不同。学生通过强化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磨炼和调整,一步步从痛苦的很不适应到逐步适应,进实验室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

培养研究生科研原创能力还需要广泛交流的学术土壤。除了院所很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外,上海生科院从2004年9月起尝试举办《第一作者讲坛——发现的历程》。作为研究院内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学术活动,该讲坛旨在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交流,激发研究生、博士后立足本土钻研学术的热情,增强广大博士生和博士后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讲坛组委会由生科院分管院领导和研究生业务工作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选拔报告人。由各所从本领域顶尖杂志或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有深远科学意义的第一作者(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论文中向组委会推荐。研究生部具体操作执行,每月一次。对报告的要求是深入浅出、尽量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重点介绍研究的思路、克服的困难以及做实验的体会和经验。该讲坛的设立非常郑重,一般有四个步骤:生科院领导主持,赠送报告人纪念品;研究生或博士后做研究论文报告;导师对其研究工作进行分析点评;听众提问互动。至今该讲坛已开办29期,既给低年级同学很好的学术启蒙,也给其他年级同学开拓研究思路、交流互补。

在这次博士质量现状调查中,很多师生把最能体现出博士质量的因素归结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基础、专业知识水平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原创能力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二、培养高水平博士生,导师是关键

1.高起点的师资队伍是育人的重要保证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是很有活力的。其中有两院院士3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02人,引进国内优秀人才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导师从老科学家手里接过了接力棒,走上了博导岗位。这些导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敢于创新和竞争,可以说为研究生教育注入了优良的师资。随着国门的开放,生科院内还出现了若干中外合作开办的研究所,除了所长是外国人,导师队伍中也有相当比例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专家,中外学术交融、严谨严格的风气无疑又给生科院的学生培养带来新的气象。

2.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

导师不仅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具体指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行学生培养导师负责制。

导师负责制包含了两层意思:

(1)导师的权利:有权挑选学生,为学生选课、开题提供建议,能否毕业及论文能否投送发表的把关,组内学术活动的开展等等。就有权挑选学生而言,导师应参加研究所的招生小组工作,为研究所统一把好录取关,但生科院各所导师招生时并不直接确定师生关系。作为生科院独特的课程方式,Rotation(实验室轮转)要求每个新生以一学期两个循环——每三个月到一个新的实验室实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所在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包括导师、学科方向、高年级学生、实验室环境等,并在实习结束后提出实习书面报告。这个课程为新生实地接触不同的导师、考察实验室环境以寻找一个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实验室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使导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导师的双向选择。此举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也为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搭建了一个操作平台。

导师的权利还体现在中期考核和毕业的把关上。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所长多次强调:创一流的环境必须营造一个紧迫与宽松达成平衡的氛围。紧迫就是有竞争淘汰,工作环境是有压力的,困境的突破才孕育创造力;宽松是指思想的自由与制度的优化,以利于发挥人的创造力。对能抓大问题的科研人员要给予时间、经费上的宽松。紧迫第一、唯上。因此在上海生科院,所有师生工作人员都有压力,导师和学生都必须面临竞争,提倡良性公平竞争,将压力变成动力。在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等诸个考核环节中,学生首先要过的就是导师关,对能否提交考核报告、能否转博、能否提交毕业论文等,得不到导师的支持,意味着后面所有程序不能启动。在鼓励创新和争取较大科研成果的原则下,生科院较早实行了弹性学制,下属各所对学生毕业及学位都有非常明确的定性、定量要求,导师也自觉将人才和成果两者的关系协调同步,使两者均获得长足发展。

(2)导师义务:导师责任制的更重要一层含义是导师不能忘记应尽的责任义务,导师是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传道、授业、解惑是导师非常重要的工作。很多导师有每个星期开实验室会议的制度。每星期的实验室会议,导师、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所有的研究生必须到场。学生们每人把一个星期的工作做一次汇报,然后先谈谈下一步准备做什么,导师再指正方向,周围同事、同学也与其做较深的讨论。实验室会议的另一个主题是书报讨论,往往由研究生轮流1~2人主讲,报告近期某些领域的科研进展动态。学生参加这样的会议会有一定的压力,除了工作要有进展,有些组还要求用ppt讲演,甚至尝试用英文讲演。通过实验室会议每个学生的交流汇报,导师给每个学生评议答疑,既保证了一定的紧迫感,营造了实验室的压力氛围,同时也使大家共享了实验室的知识。在实验室里很多工作是交叉的,通过一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所有人的工作。这些研讨会的另一作用是学生通过作报告的整理、准备、表述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学习动力不足,很多独生子女我行我素,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在社会浮夸风气蔓延的背景下,学习压力不能成为投机取巧的借口。如何使学生坚守科研道德、科研学术行为规范是导师必须言传身教的。如何激励好的使其更好,如何带动中下的,将恨铁不成钢的消极想法变成想方设法调动积极性从而把铁炼成钢,也是每个导师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有许多导师充满爱心、信心,且具备很好的耐心,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发现和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本领域前沿热点的兴趣,达到“与三五才俊共同钻研,共享教学相长之乐”的最佳状态。一位导师谈到自己培养博士生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时说到:第一,对学生的培养,需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制定一个远期和近期的规划,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第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博士生在社会上还是被赋予较高期望的,这就需要博士生能充分地体现出其能力,能独立地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现在就应在课题的申请、课题内容的实施以及课题工作对后续研究的影响等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使其得到锻炼。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撰写、表达、与人交往等方面进行培训;第三,保证与学生的交流时间。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找老师交流,这就需要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尽可能地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指导;第四,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研究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谈和提出自己想法的空间,让每位学生能在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发挥。这位导师的想法体现了对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但是客观地说,生科院也有一些导师做得很不够,一方面要为接受太多的订单到处跑,给学生指导不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或责备或放任,这是需要改进的。

在生科院实行的是全成本核算制,导师除了科研项目支出外,要承担院所统一规定标准的学生培养费用。这从成本角度让导师自觉控制规模,把对学生数量的追求转移到下工夫提高质量上。

3.其他制度对导师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

(1)论文指导小组:学生进入博士阶段后有一个论文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由3~5名导师组成,每年定期开会负责学生的论文指导。开题或年度工作汇报的时候不能是一个导师说了算,每个过程必须接受导师小组和研究所考核委员会的审评。这样一来,不光是学生来接受论证,而且导师也必须面临导师小组的论证,这对导师的指导质量又是一个促进和监督。各个导师都有义务参与指导其他研究组的学生,优势互补,这样无形中就互相了解和帮助了其他研究组的研究工作。而学生通过论文指导小组的严格检查和指导,找出创新课题所面临的知识不足处,在该创新课题所需的交叉学科结合点积极作为。在导师小组的共同扶持下,不断前行深入,由此做出很好的工作。生科院神经所导师小组的工作做得最认真,成效也最大。

(2)导师招生人数的限制:明确规定每个导师学生规模数有所控制(现逐步过渡至10人以下),当年招生人数在1~2人(刚组建研究组的导师当年招生数不超过3人)。避免将学生作为科研劳力的问题出现。这和问卷调查中认为招生人数过多导致实际指导的质量下降、应控制导师招生人数的观点相一致。

(3)学生申诉机制和允许转导师:导师在科研中起绝对主导作用,权威过度时会产生师生摩擦,导师小组机制中的多导师沟通就可以化解师生部分矛盾,同时给学生申诉的权力,出现实在难以调解的问题,有允许更换导师的机制。

(4)研究生开题及中期考核报告检查等制度支持了高水平论文工作,也成为学生分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神经所和生化细胞所已有很好的措施和行动。毕业答辩前的论文预审制度,也保证了论文的质量。过程严格了,结果自然就好,坚持过程的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淡化以发表论文影响因子为毕业条件,将会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4.对导师的培养和再提高

生科院的导师首先是科学研究人员,大多从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很多年轻导师自身尚处于学术积累的阶段,他们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且自身培养提高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缺少育人实际经验未经培训就匆匆上岗,对学生培养是很不利的。对他们来说,尤其需要补上国情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有必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自己的真情关爱研究生,交流通畅,管理严格,以人为本,导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反之,就会有形无形地阻碍研究组的发展,这方面正反案例有许多,尤其是有些导师处理不好学生的阶段性学业和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依靠中科院和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每年安排各所新上岗导师参加院“百人计划”国情学习班、博导研讨班,通过专家讲授相关国情、院情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相关案例、现今学生特点分析、心理学问题和优秀导师的亲身体会等,使年轻导师真正认识自己肩负的育人重任,并自觉提高有关本领。生化细胞所另外还专门组织近两年回国的年轻导师开展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5.为导师排忧解难

在上海生科院,党政工作始终坚持把有利于科研、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有利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方针的判据。因此研究组导师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我们所有的管理工作围绕科研和人才进行服务。依靠专家办院办所,精简管理层次,组织科研团队。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导师在用人和用钱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力。管理的责任就是如何改革束缚科研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

三、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培养与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协同促进

人才兴,则国家兴,研究所兴。结合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发挥生科院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宗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院所各阶段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经过几代科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上海生科院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在知识创新的今天也更凸显其亮丽的风采。

研究生教育推动了科学研究,生科院近年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2007年1月至10月已有62l篇论文发表并被SCI收录,其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27篇(见表2)。

各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开展国际评估,得到国际同行的积极肯定。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下属各研究所不断凝炼学术目标,争取为药物和人口健康继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表2 近年来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情况(2001.1—2007.10)

img96

上海生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已经有了一个积极良好的基础,科研与人才双双发展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但各所的发展尚不平衡,很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各级需要努力的也是认真这二字。

(刊于2007年第4期)

【注释】

[1]吕幼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