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与探索——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杨长春周晶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体制迎来全面改革时期。我校经过四年来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已经逐渐拉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序幕。在分轨培养模式下,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分类进行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改革必然存在不稳定的潜在风险,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不例外。

发展与探索——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

杨长春 周晶晶(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体制迎来全面改革时期。我校经过四年来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已经逐渐拉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序幕。笔者在阐述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及我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遵循“分类进行、逐步推进、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统筹培养单位教学、科研等资源,以建立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为核心,改革硕士研究生选拔机制,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现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科研导向 成本分摊 导师权责 国际化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与我校的探索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规模显著增加,结构逐渐优化,培养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传统体制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调控机制逐渐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研究生教育体制面临转折,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全面改革,这既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微观基础,也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发挥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3所高校开展了酝酿已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实行培养机制改革的高等学校增至17所;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2009年,教育部进一步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央部(委)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所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部分高等学校按照改革要求,在统筹教学与科研资源、建立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近几年亦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自2007年开始,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尝试接收校外免推生、实行硕博连读体制、启动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设立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开展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双盲评审、实行研究生两级管理、组织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等,各培养学院也积极开展导师制改革、硕士研究生分轨培养、复合人才创新等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浪潮中,面对资助体系与导师资助制的改革核心重任,我校并未急于求成,而是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走访改革试点高校,吸取改革教训,学习改革经验,确保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谨慎谋划、适时推行、平稳着陆的轨道上一步步前进。

二、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迫在眉睫。随着专业学位点的全面铺开,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坚持“分类进行、逐步推进、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主观动力和客观保障。

(一)分类进行

在分类进行中优先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中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亮眼的成绩,专业学位逐渐兴起并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我校以国际化为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分轨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分轨培养模式下,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分类进行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周期的不同,在分类进行中优先尝试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再以其成功经验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新任务,最终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体制革新。此外,由于科研需求的差异性,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着力点也应有所不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重在科研创新导向,专业学位改革则重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共同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逐步推进

在逐步推进中和谐发展。我校学科门类繁多,各学科发展进程不同,学科基础存在差异,坚持逐步推进原则是保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以我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为基础,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总结优势学科的创新举措,发挥试点学科的示范效应,逐步实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全覆盖,形成我校研究生教育合力。此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明确导向、统合政策、理顺机制的一个过程,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教育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必须有步骤、有秩序、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在充分调研试点高校改革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教育理念、资助体系改革为先导,先调整学费体制,解决公平问题,后推行项目改革制,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完成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管理以及导师建设等方面的彻底革新,全面带动学校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相关的财务、科研、人事制度变革。

(三)稳中求进

在稳中求进中创新发展。改革必然存在不稳定的潜在风险,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不例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我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格局。在改革过程中,新旧思想的对撞、体制变革的冲击、师生关系的磨合、各方利益的权衡都有可能给改革带来不可避免的困难和阻碍,因此,以科研为导向、以成本分摊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平稳着陆,保障改革进程与学生群体的和谐稳定,维护我校全局利益与发展大计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石。此外,创新是教育的生命线,更是高校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在维系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我校必须紧密围绕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综合考虑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优化资源和资金配置,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理念,逐步摸索出一条凸显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不同学科可以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试行不同的改革措施,鼓励培养与教育创新,建立学科特色。通过改革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果,树立我校研究生教育品牌。

三、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培养单位教学、科研等资源,以建立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为核心,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

(一)科学配置资源,改革招生体制

把好招生入门关,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业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研为导向,打破过去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倾向,促进招生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招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说,招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优化招生资源配置、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三方面内容。

1.大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

保持研究生总体规模的稳步增长,在结构上实现研究生社会需求的导向调整。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校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比为4∶5,2011年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预计为5∶5。未来几年,我校将合理调控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稳定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争取在2015年实现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达到6∶4,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建立动态招生名额配置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依据,以科研为导向,建立“统筹兼顾,重点倾斜”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动态配置机制。学校根据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学科建设的综合情况进行硕士研究生名额的专业分配,每年实行招生名额的动态调整。在分配过程中,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出众的学科倾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向社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学科倾斜。学院在具体导师指导人数的名额分配中,要打破平均主义做法,实现硕士研究生指导名额与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的对接,从而保障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

3.大胆创新研究生选拔机制

打破应试教育体制,完善免试推荐制度,促进硕士研究生选拔机制的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继续对“985”、“211”等重点院校的优质生源实行免试推荐政策,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我校;推广夏令营学习交流活动,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选拔计划。严格校内调剂标准,重点倾向“985”与“211”重点高校、专业背景契合度高、学术科研潜质好、外语能力较强的考生,选拔优质生源。探索创新人才考核机制,为具备特殊素质的奇才、偏才、怪才选拔创造有效途径。完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评体系,加强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潜力的综合考察,促进复试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发展,使之与笔试有效结合,淘汰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不过硬的学生。

(二)合理分摊成本,完善奖助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消耗大量的教育成本,以成本分摊制度为基础,推行教育资助体系改革,不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我校硕士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学费收返机制、“三助”岗位设置和培养基金池运作,逐步解决收费不够公平、资助力度不一和经费单一等问题。

1.学费收返机制

废除公、自费生双轨教育制度,建立动态学费收缴及返还机制,既是保障教育收费公平性的有效途径,也是硕士研究生改革的内在内容。具体来说,学费收返机制包括学费收缴和返还两个过程。首先,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收费相关规定,结合各学科培养资源占用量和教育成本消耗度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收缴标准,所有硕士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录取后,都必须缴纳全部学费。其次,根据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学校以奖助金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向硕士研究生发放全额或部分学费金额的奖学金、助学金及生活补助,奖助金每年评定一次,授奖对象实行动态调整。学费收返机制的规范建立与动态调整,是打破教育收费“一考定终生”传统模式的创新举措,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研究生科研动力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三助”岗位设置

研究生“三助”是指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参加教学助理、研究助理、管理助理岗位获得助学金的一种资助方式,即助教、助研、助管,三者统称为“三助”。目前,我校研究生资助仍然实行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我校必须建立起完备的硕士研究生资助机制:第一,分类设置“三助”岗位,助教、助研岗位的招募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倾斜,助管岗位的分配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倾斜;第二,完善“三助”管理机制,学校、学院、导师三者在硕士研究生“三助”工作中要共同承担资助成本,同时赋予相应的“三助”研究生招募权和管理权;第三,助研岗的设置要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紧密挂钩,形成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资助制,助教、助管岗位的设置要与我校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教学创新等工作重心相结合,使硕士研究生能够通过助理岗位的锻炼而在能力上真正受益。

3.培养基金池运作

通过改革奖助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将过去以国家为主承担教育成本的单一形式,转变为由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研究生等收益主体合理分摊教育成本的多元方式,既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是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必然选择。我校必须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基金池,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缴纳、校友捐赠、企业赞助、导师出资等多元方式向培养基金池注入资金源,在遵循公开、透明原则的基础上,基金池的基金专款专用,主要以奖助的形式全部返还给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通过培养基金池的建设与运作,逐渐形成“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摊格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导师、研究生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平衡导师权责,规范师资建设

1.导师的权责

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学业指导老师,也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科研为导向,理顺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权责对等关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导师的责任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第一,完善和提高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按照国际惯例,导师科研经费配套投入的额度与招生指标挂钩;第二,赋予导师对研究生奖助金评定的推荐权和参与权,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资助制;第三,给予导师“因材施教”的权力,导师要承担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责任,并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科学道德等方面肩负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

2.导师的管理

在研究生机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通过遴选、培训、考核等管理方式的创新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机制,按学科所需设置导师岗位,充分发挥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的作用,用“不定资格制”、“自动升录制”逐渐取代过去的固定资格制度,使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化。其次,要建立新任导师培训长效机制,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承传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教育育人水平。最后,要改革导师考评体制,建立学术研究、指导情况、资助力度、学生科研、学生就业、培养质量、学生满意度等多元指标体系,通过动态考核和年报制度,将导师与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师生荣辱与共的相互制约,促进二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3.导师制的创新

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制度,随着培养机制改革的逐步实施,不断探索、创新导师制度,是促进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硕士研究生分类、分轨培养的背景下,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推行导师组制,建立复合导师制,发挥导师团队的学术合力和集团智慧,使研究生能够从不同的导师那里获得全面的学术指导和人生教益,这也是解决单一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不对等的有效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应该尝试双导师制,除了从现有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出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之外,还要将那些既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业内人士吸收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队伍之中,聘请相关领域的高层领导和成功社会人士,特别是有热情、负责任的校友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导师制”。

(四)勇于尝试创新,凸显培养特色

1.创新研究生培养过程

培养机制改革涉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制定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培养类型和目标定位,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的分类建设,已经成为我校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当务之急,也是展现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我校应该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加快硕士研究生分轨培养的步伐,积极推进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硕博连读等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实现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分轨,为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端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把关,改革毕业生综合考试内容,严格综合考试制度,加大论文双盲评审的力度和广度,全面推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保障学生培养的优质产出。

2.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我校研究生教育最终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建立“产、学、研”基地,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既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开拓校外培养渠道,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基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双赢互助为目标,让研究生接下课题进基地,带着成果出基地,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与企业见习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长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区域互助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合力,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壮大。

3.推进国际化培养进程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校的办学宗旨,也是我校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改出特色,就必须走国际化教育之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如互聘教师,形成广大师生参与和组织国际研讨会及学术会议的长效保障机制,不定期进行国际调研与走访,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其次,逐渐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国际接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学习国际先进技能,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全过程国际化;再次,加大国际培养合作,继续推动国内外联合培养和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的实施,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办学,开展“X+X”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优质项目,与国际名牌大学建立师生交换长期合作机制和学分认证体系,促进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尝试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评估,以学科为单位,先以重点学科为试点,再向涉及研究生培养的所有学科推广,用国际准则来检验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以国际标准来督促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改革道路漫长而曲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大业之中。面对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我校全体师生必须上下一心,坚持“分类进行、逐步推进、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根据我校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过渡学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资助和激励长效体系,严格监控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从而逐步形成教育成本分摊的公平化格局,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1)杨长春,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周晶晶,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讲师。

(2)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453/200810/4050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