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利弊的分析介绍

高校自主招生利弊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经逐渐成为高考之外的又一大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自主招生俨然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风向标。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2011年,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组成的“华约”、北京大学等高校组成的“北约”、北京理工大学等组成的“卓越联盟”,今年分别组织了自主招生联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高校自主招生利弊谈

王 祥 王兴忠

从东汉的察举推优、隋唐的科举选贤,到当前的高考招生,选贤任能的招考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千个春夏秋冬,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其在实现人才选拔、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完善的招生考试制度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期望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招生考试日渐成为牵动千家万户心弦的社会活动,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从2003年开始,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改革人才选拔的制度,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参加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自主招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已经进入了第9个年头。从最初只有22家高校参加,发展到如今80所高校的阵容,甚至形成了“华约”“北约”“理工系”等三大联考阵营。

在传统的高考录取方式不断受人诟病时,自主招生开始了突破应试教育的“破冰之旅”。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经逐渐成为高考之外的又一大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然而,从自主招生出现至今,人们就期待自主招生能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为国选材的角度真正负起责任来,对于自主招生的利弊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议。

一、什么叫自主招生

为了便于讨论,让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主招生俨然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风向标。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学校对先期考核通过并且符合统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分数不等加分的优惠。

二、为什么要实行自主招生

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同的高校各有“个性”,高考分数不可能全面反映它所需要的学生的特点。一些学校希望招到的学生成绩优秀、全面发展,因为学校要培养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将来各个领域的领袖型人才;也有的高校希望培养未来的教育家,或者是未来工程界的大师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需要的学生的特点也不相同,大学希望招到“个性相符”的学生。

1977年以来的高考制度,建立了一种考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机制:考生通过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学校在选报本校的考生中,根据高考分数选择学生。在这项制度开始之后的若干年间,学校和考生都很满意,因为,同“文革”期间的推荐上大学制度比较,高考制度的优越性太明显了,极大地提高了公平和效率。

后来,尽管高考制度本身不断改进,包括考试组织方式和内容结构等等,但是,人们对其不完善性却日益提出质疑。所有质疑的核心,是如何看待高考分数。质疑者认为高考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其特殊才能和综合素质。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改革的呼声,大学里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在国家批准后开始试验。

教育部2003年推行自主招生的有关文件规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部分中再次规定:“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

目前高考的招生办法客观上强化了分数。作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产物,自主招生是高考之外选拔人才的一个有益补充和探索,是一种进步,使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得到了体现。

三、自主招生的简要历程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有着深远的历史,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自主招生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废止科举实施新学制之后,各高校便采取了单独招生方式。

1949年前,高校都是自主招生,偏才怪才大有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等学校仍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各大学自主招生、独立自主命题。

1952年起,国家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用同一考题进行招生考试。半个世纪以来的“高考”变成了“国考”。

2003年起,教育部宣布“全国22所部属高校作为高考自主选拔录取首批试点院校”,这被称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

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增加为53所。

2009年,继续推进自主招生,并试行中学校长推荐制。

2010年,全国有80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不仅数量激增,而且从2009年11月开始,教育部进一步放宽限制,取消自主招生5%的人数上限,这使试点高校拥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2011年,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组成的“华约”、北京大学等高校组成的“北约”、北京理工大学等组成的“卓越联盟”,今年分别组织了自主招生联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四、自主招生的好处

(一)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重负下解放出来

自主招生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困境而生的,这种探索对中国高校招生乃至教育体制改革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高校自主招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可喜变化,这些举措已经开始撼动“岿然不动”的高考。自主招生改革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重负下解放了出来,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能力等方面意义重大。

(二)可以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招生模式

高校自主招生改变了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招生模式,让考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这是很大的进步。推出自主招生这项政策,就是为了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可以作为统一高考的补充,打造适合考查个人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改革高考制度的重要措施。相比一次考试定终身,通过自主考试,部分优秀学生多了一次机会,也方便了大学识别和选拔具备个性才能和发展潜能的学生。

(三)可以更有利于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从1977年至今,高考一直作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常常是“分数说了算,素质靠边站”。不少学有专长的学生,为了全面提升文化成绩,极不情愿地割舍了专业特长,而一些大学往往因招生分数线的限制,不得已将一批真正对大学某学科特别感兴趣且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拒之门外。

(四)可以为特殊才能学生提供一条“捷径”

通过自主招生这条“捷径”,许多学生实现了进入名校的梦想。比如:7岁开始写作,已出版9部作品的才女蒋方舟于2008年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走进“象牙塔”。2003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的盛中华因计算机水平超过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被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理论水平接近大学二年级学生水平”的刘雨芙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他们的分数虽不全是一流的,但因为自身的特殊才能,最终被名校录取。

(五)可以让学生的综合发展更具优势

高校自主招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以往凭高考一张卷子阅读、评价和选拔学生的状况,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张扬个性化品质。

自主招生制度实施以来,清华大学通过这一办法录取的考生不断增加,根据学生入学后的跟踪评价,自主选拔的考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发展方面具有优势。

最早“试水”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之一——武汉大学,推出了自主招生学生素质报告,报告显示,通过自主选拔进入高校的学生优点明显。比如:杨啸寒,历史学院大二学生,在“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季军;李金蔓,外语学院大二学生,在首届全国俄语大赛中获得低年级组第三名,其还将获得教育部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公派留学俄罗斯一年;丁怡,国际软件学院大四学生,曾经的“电脑黑客”如今已跟随专家进行高端科研……

“自主型”学生和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有何不同?武汉大学对5年来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追踪。据统计,5年来,共有2.2万人报名参加了该校自主选拔,最终录取进校1 299人。该调查涉及学校28个院系,其中,自主招生的学生分为自然过线和降分录取两个组。调查报告显示,过半院系认为自主招生的学生在社会活动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发展潜质等方面表现明显优秀。

五、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弊端

高考恢复30多年,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但是,高考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一些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以期弥补高考之弊,殊不知,自主招生的弊端并不亚于高考的弊端。

(一)自主招生难保公平并“歧视”农村考生

北京大学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刚推出就备受关注,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那些被现行高考制度埋没了的偏才、怪才有可能借助这一制度脱颖而出。因为如果没有破格录取,就没有钱钟书、华罗庚、季羡林、闻一多、吴晗、曹禺、臧克家等这些大师。这些大师在当时都没有考上大学,都是被慧眼识才破格录取的,而北京大学的试点无疑是开了个口子。因为不是所有的中学校长都有资格实名推荐,这让许多人都有一种丢了公平的感觉。

自主招生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有人说,单纯用分数来定高下虽有不公平的地方,但它毕竟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高校,主观性会非常强,将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甚至带来社会问题

自主招生“歧视”农村考生,成为争议的一个焦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可能因学习条件“限制”了见闻,又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势必给广大农村考生带来不利影响。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除了出行住宿等高成本外,五花八门的考试内容也成了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绊脚石”。

在自主招生中,题型越来越活,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有些考试内容农村娃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比如电脑、网络、旅游等知识,很容易败下阵来。

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劣势的一方。目前自主招生的话语体系都是“城市”的,无论是琴棋书画的特长竞赛还是以演说为主的面试环节,都将农村学生置于弱势地位。有人说,自主招生其实是为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学生多开了一条进大学的路,却间接剥夺了更多只能依赖高考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进入大学的名额。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近几年来,教育城乡差距由隐性逐渐变为显性,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其中,自主招生中的“城市视角”进一步拉大了这一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感叹,“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二)自主招生有提前“掐尖”和给“权利寻租”提供方便之嫌

自主招生本意是给考生拓宽就学门路,增加就学机会。但近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先天不足的自主招生已经或者正在沦为少数名校抢夺、垄断优质生源的工具。

在一线教师眼里,“校长推荐”是自主招生的一次探索和改革,但也是变相提前“掐尖”。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有的高校开出了优厚条件。

高校自主招生降分录取政策各高校标准并不相同,通常是降10~20分,最少的降5分,最多的降60分录取,还有的特殊人才,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省一本录取控制线就录取,清华大学就有这样的政策。甚至还有的降到二本录取控制线高校就录取。

“加分幅度上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大学争抢生源的热情。”今年“北约”“华约”和“卓越”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对峙,生源争夺尤为激烈。北大清华给分“出手大方”大约应有此意。据介绍,南方地区的一些名校在降分幅度上更有魄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就向部分优秀北京考生抛来“够一本线就录取”的超级大礼包。

自主招生在理论上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保证,一定程度上防止偏才、怪才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然而,人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现在高考如此严格,尚且难以完全避免各种人情因素,如果扩大高校自主权,会不会大开腐败之门?

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也源于对社会诚信的集体焦虑。从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名目众多的高考加分,到近来几所大学曝出的校领导贪污大案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开始在市场浪潮中沾染了社会不良之风。事实上,对于自主招生这块自留地,不少学校招生过程并不透明,为学校某些部门权钱交易提供了一种机会。自主招生这一探索之举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仅靠高校自律远远不够,如果缺乏制约和消除危机和阴暗面的先进制度和保障机制,就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权力滥用”等行为。

当下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声从未停止。从“自主招生会不会为‘走后门’‘托关系’‘暗箱操作’打开方便之门”到“自主招生的‘城市视角’会不会挡住农村学子的脚步”。人们有理由期待这种高考改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三)自主招生冲击了中学正常的教育

有高三班主任说,现在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在打听省内外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事宜,在学校,班主任们一接电话,十有八九是家长们咨询自主招生的。一时间,原本紧张有序的备考,无来由地多了几分浮躁。

这几年自主招生还形成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去做难题。可能各种竞赛有所降温,但现在自主招生温度在上升,成了另一种学科竞赛。这样的导向是错的,因为有些能力不是用纸笔考试能够反映出来的,同时,不是所有能做难题的学生就一定具备培养价值,自主招生应该通过更多的形式,把那些纸笔考试招生不容易体现的能力反映出来。

自主招生的考试难度大大超过高考,有的考生参加完这类考试后,觉得自己欠缺太多,陡然慌乱起来,自信心大受打击。每年自主招生结果出来后,没有获取资格的学生,难免会失落、自责;而有的获取资格的学生,自恃自己有几十分的优势,在备考中有所放松。如果这里放松一点,那里放松一点,优势便会荡然无存了,甚至连“老本”都拼光了。

放眼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这让很多需要通过自主招生提前拿到高校通行证的学生压力颇大,一方面,需要应对各高校的单招考试、面试,另一方面,四处赶考也浪费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据统计,能够直接获得高校自主招生的大赛有: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等。所以想要拿到高校自主招生的通行证,在高中期间积极参加这些和自主招生挂钩的大赛相当重要。我们已经看到有些自主招生考试使得学生们正常的学习节奏受到了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把选拔对象仅仅圈定在极少数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的做法,在惠及少数高校和很少一部分考生的同时,对相应的负面效应考虑显然不足。高校如此自主招生岂不是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上重点高校就得上名牌中学,最起码也得是省属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预言,如此自主招生将会使中学择校热进一步升温,而随之产生的腐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现在,自主招生变成了一次小型的高考,让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之前先经受一次折磨,弄得那些要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变成了考试机器,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大学自主招生一般是1月组织笔试,2月或3月面试,这种安排影响到了高中的正常教学安排,不利于高考复习。

自主招生安排的考试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考试后的信息反馈先后不一,这都给中学教育秩序带来了冲击;大学自主招生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中学教学持续遭遇严重干扰。

(四)自主招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自主招生又是笔试、又是面试,偏远地区的考生往返奔波,家长陪考,交通、住宿少则上千元,多则几千元,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已往被自主招生录取的案例来看,他们很多是因为“特殊才能”被录取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和确保录取率,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面试能力训练班、奥数辅导班、琴棋书画特长培训班等。著名培训机构新东方对此也开设了相应的自主招生的辅导班。很多家长为了赢得高校的自主招生,让孩子参加上述各种辅导班,刻意培养其特殊才能,而上这样的辅导班花费不菲,并且新的课业负担又加在了中小学生身上。

一些家长因此叫苦不迭,他们表示,自主招生考试现在似乎已经变味了,俨然变成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

(五)自主招生试题并不比普通高考试题“高明”

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自主招生表面上说是高校自主选拔学生,为高素质人才即通常人们说的“偏才”“怪才”以提供读大学的通道,但实际上,每所自主招生的学校都带有很严重的应试倾向,和传统的高考模式并没有区别开来。

自主招生不能扭曲成为另外一种小高考。如果自主招生只是把以前全国统一考试变成高校自主命题考试,考试的内容也没有太大差别的话,那么,这样的自主招生实际上就会比以前统考统招更遭,这是必须要注意避免的。

一些自主招生考试命题,受到了大量的质疑。自主招生的核心环节是两个: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就笔试而言,最关键的是无法说清楚一个道理:凭什么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题比高考题更科学、更可靠、更能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试题变成高考题?或者,如果认定自主招生的出题者更高明,那为何不请他们进行高考命题?自主招生笔试,除多了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之外,与高考真的不同吗?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和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了。就面试而言,多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理论上当然是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但是,在操作层面,问题很多。面试题目,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委的主观判断。对那么多学生进行面试,肯定需要很多个面试小组,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小组的评价标准都大体一致?综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对于中学生的几十分钟的面试,是否真就能看得很清楚?面试结果会形成几十分的差别,是否真就反映了学生素质的差别?脱离难题、偏题本身,各校对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科范围也不相同。如在“北约”联考当中,不同学校要求测试的学科也不同,不少学校忽视语文学科考察也一度引发了不小争议。和高考、中考有“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不同,绝大多数高校除了一句笼统含糊的“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综合素质”之外,并不会公布考试标准,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甚至不公布样题。在面试当中,不少学校的面试官在面试之前没有系统地、统一地培训,面试现场甚至和考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用来考察学生的急智,但学生一方面性格有差异,另一方面成长环境也有限制,很多具有潜力的考生未必符合考官的“优秀”标准。

六、自主招生完善改革之建议

高考招生制度极为重要,也非常复杂。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

自主招生能否推动高考制度改革,成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摆脱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自主招生也是改变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格局的有益尝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走样,不能演变成另外一场“高考”。人们在争议中期待它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希望。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统一高考制度的补充,实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自主招生考试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对我国的自主招生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思考和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招考分离,多元录取

30年改革实践证明,由国家大包大揽的大学垄断式招生制度既不能见成效,又不能促发展,更不能彰显公平正义。必须将高校招生推向市场,实行招考分离,让考生选择高校,这样才能激发高校活力,促进高校良性健康发展。

自主招生本身就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我们要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改革原则,加快招生多元化步伐。

高考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建立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能力测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专业机构命题和组织考试,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高校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中国教育改革和高校发展过程中制度缺失的结果。因为现在的情况在不断变化,制度的完善还没有跟上,而且把它从纸面、文件的东西变成现实,这里面还有一个程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程序、细化程序。

(二)应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和献身精神

大学自主招生到底是“按图索骥”,还是“撒网捞鱼”?针对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自主招生,有人表示,自主招生考试有演变成学科竞赛的可能。因此建议,自主招生应改变现有的纸笔测试方式,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和献身精神,适当兼顾相关的学科基础。

对此我们建议,自主招生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对所招收学生的特质条件提出明确而清晰的要求,使申请人据此作出选择,减少盲目性,不符合特点的学生一般不予考虑。甄选过程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品质特征、兴趣志向、培养潜质、专业态度以及献身精神等,这些可以根据申请者以往的、较长时间的学习经历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专家推荐或谈话来甄别。如果真能发现合适的苗子,不论考分多少,果断录取,就像当年录取钱钟书、吴晗等那样。

(三)用“多把尺子”衡量考生素质

学校自主招生有文化考试科目,体育、艺术特长生还要进行专业加试。学校根据自己需要人才的特点,通过自主招生环节,把想招的人招进来。文化课考试应在高考中进行,而不应在自主招生中进行。透过北大、清华的改革试点,我们能够认识其自主招生的特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激发思考,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自主招生的确要高度重视公平问题,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破除一些固有的思维误区,应该从全面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重新思考招生公平的问题,真正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方面的公平权利。用“多把尺子”衡量考生素质,无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程序上来看,都比用“一把尺子”来得公平。

(四)自主招生要从学校数量和规模上进一步开放

现在的自主招生还只是名牌高校和名牌中学少数优秀学生的独舞,一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或贫困的学生,很容易被拦在自主招生的大门之外。要避免自主招生成自主招生秀,就要从学校数量和规模上进一步开放。

(五)自主招生要为中小学生减负

自主招生能否真正减负,这涉及教育改革要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必须强调素质,但中小学教育还只能造就和发现人才的潜质,如果自主招生过于看重部分中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学识的深度与广度,也容易导致中小学教育走向强化训练,同样会增加学生负担,造成人才观的扭曲。另外,目前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笔试+面试”的模式,也大大加重了考生的学业负担。难怪考生及家长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不改变现有的高考招生模式,不改变各个高校甚至是高中学校“录取唯分数论”的这种思维定式,自主招生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越来越变味,最后的结果是,高校每年都变着法地搞招生形式的创新,但每年都不可能出现实质性的内容,各高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分学生的恶性竞争上,而会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六)一次高考多元录取

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环节。对于高中以前的教育,高考是一个指挥棒,起着重大导向作用;对于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基础起点,起着重大制约作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完全必要的。真正的自主招生,实质应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确认学校。如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当年(1931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他同时考中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后来,他在四叔钱穆的指导下,选择了清华大学。只有这样,大学的垄断地位才能被打破,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建立,那些不重视教育质量的学校,很可能就在竞争中被淘汰。

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学生的精力、体力、财力提前进入角逐。如果高校相信高中学校提供的数据,完全可以只进行一次考试。

许多人都赞成高校自主招生,但是不主张自主招生再进行文化课考试,认为其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经济负担、身心负担。文化课考试通过高考就可以检验和测试出来,实在是没有必要再进行文化考试。

看到学生们在“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奔波,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分成各个系统的自主招生我们不大赞成,觉得可以尝试取消自主招生,将高考分成两批录取,如让教育部直属高校优先录取,再由地方院校录取等。

(七)应考虑给农村考生一定的倾斜

培根曾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我们希冀决策者能关注到那些家境贫寒却禀赋优秀的农村孩子,有意识地提高农村学生名牌大学的录取比例,缩小城乡差距。

要体现教育公平就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根本上说,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尽量使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向城镇集中。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师资结构。从高考政策、自主招生政策上说,应考虑给农村考生一定的倾斜,尤其是要向贫困考生、少数民族考生倾斜。这不是不公平,而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公平,因为考同样的分数,农村孩子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到自主招生的学校参加考试的情况,可以考虑规定学校对参加面试的贫困考生提供路费等资助。

(八)自主招生制度应充分地置于阳光之下

在没有更好的选才机制前,自主招生可以进行下去,但要进行改革完善。为此,高校自主招生要“透明”,要施行以下措施:第一,加快建设诚信制度,建立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第二,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第三,建立高校自主招生违规违纪防范机制、举报制度、查处制度,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自主招生舞弊行为。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在提高了学校自主权力的同时,也需加强对学校招生权力的监督,将各项招生制度最充分地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避免权力寻租玷污高考制度改革。

自主招生改革,说到底是政府、考试机构、学校、学生权责的全新界定,就是要把考试组织权、评价权、招生权、选择权各归其位,才更容易保障公平。

(九)规范学校面试

可举行“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学业能力水平测试主要是基于学生分析的能力、推理的能力、逻辑能力的考试。

要规范学校面试。面试可能产生的问题,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如果没有面试,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也就几乎完全无从体现了。那么,应该通过规范面试过程,尽可能地保证公平公正性:一是面试的资格条件要客观,应以国家统考成绩为基础,划定面试分数线,保证进入面试过程的公平性;二是面试的组成人员,要精心挑选,预先进行培训,尽可能保证面试结果的公平公正。面试的思路,应该是“优中选优”,而不是“良中拔优”。也就是说,只有高考成绩较高的学生,才能进入面试;并且高考成绩相同的学生都有相同的面试资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既公平合理,又能够操作。

(十)增加统考次数

从1 000多万考生的利益出发,也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应当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完善现有的国家统一入学考试上。首先,当然是需要不断完善考试的内容,使得高考命题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不仅提高选才的准确性,也对中学及以前的教育提供引导。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使命,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可能有必要增加统考次数。人们对高考最为诟病的是一考定终身。对一些考生来说,的确有发挥失常的问题。一些考生选择复读,第二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是这个道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方面的因素,可以增加一次考试。比方说,分别在4月初和6月初举行两次考试。把两次考试成绩之和或者平均值,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增加的一次考试,比自主招生联盟的小高考更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

总之,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利弊权衡,应该是利大于弊。高校自主招生是发展和壮大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至于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完全是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备的产物,绝不是自主招生本身“惹的祸”,更何况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招生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