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新理念

浅谈《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新理念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人认为新教材中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注重”上。从新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两册的编排上看,新教材每一章节都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应该说明的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之中,就在于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浅谈《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新理念

余忠庚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总体上给我的感受是:教材结构安排合理,编写思路明晰;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插图以彩色方式呈现,雅致而不失活泼;问题切入适当,所选用事例和材料紧扣实际;活动和实践安排灵活、有序,便于操作,也便于德育的潜移默化。总之,与旧教材相比,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耳目一新”。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教材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它更多的是体现在教材实质内容上“耳目一新”,而这其中的一“新”则是指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本人认为新教材中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注重”上。

一、注重教材编写的人性化

我们知道,以往的教材编写往往注重题材的严肃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内心体验,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错位。当然,这无形当中就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竖起了一道阻碍相互交流的墙。

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写少了以往的一板一眼的说教,多了入情入理的引导,更具有人情味,更人性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行文风格上,新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合作的氛围,就连每个标题都是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即使是结论性的文字,也不是纯理论性的阐述,而是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情景交融对话。

教材编写人性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生活环境的不一,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对此,我们不是压制和训斥,而应该是多鼓励、多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帮助大多数学生树立自信。例如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即要求学生“把下列句子写完整,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与喜爱”。其中说道:

“我不漂亮,但我很喜欢自己,因为我很聪明,我很勤奋,我很……”

“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我已找到原因,我会奋起直追,我会……”

“老师不喜欢我,是有原因的……”

这些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而省略号就是给学生留下发挥个性的空间。

二、注重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有人说:“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而又以生活为归宿,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应该从内心深处欢迎而不是拒绝一切合理的行为规范。”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新教材的内容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和道德知识的融合。我们知道,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性化,往往是以“观念灌输和道德训练”为主题,而新教材构建的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社会”这么一个逐步扩展的生活主题。而这个生活主题又体现在教材选材上:教材大多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事例,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思考和讨论中有意无意地把相关的思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再让学生明白这些规范是源于生活。

譬如讲自尊时,教材不是偏重于理论上的分析、论证,而是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进行导入。“升入中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当我们果然受到他人的肯定,终于得到集体和社会的赞扬时,就会感到分外高兴,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从这段文字来看,其中所涉及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得到的,所讲的话题也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能感觉到这里说的是他们自己的心里话。

三、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跟一般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并通过实践和体验,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那么,这样的道德律令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试卷上的道德高分可能是行为上的道德矮子。从新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两册的编排上看,新教材每一章节都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

正是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新教材的内容设计一改以往教材的传统做法,没有了长篇大论的叙述性文字和非此即彼的论断,而是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理解空间和感悟空间。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权威和课堂主宰转变为知识向导和课堂组织者。并且,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45分钟的课堂,而是要求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四、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提倡的是知识的创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感兴趣,并能够善于提出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

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力求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即带着问题思考、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以往学生的收获往往强调的是某一个问题的圆满解决。但是,新教材则不仅仅满足于一问一答,而是在于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都是与以往要求把问题彻底消灭在课堂是不同的。

应该说明的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之中,就在于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必然是形形色色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必然会提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对于这种问题,如果一味地消极回避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不符合社会现实。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地解释、说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比较尖锐一些的问题也不例外,毕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正确地加以引导,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讨论、辨别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