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聋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议聋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聋生因听力残疾,信息闭塞,认识片面,思想偏激,甚至对正常人产生敌视情绪。因此,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好这几个方面。所以,加强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其认识能力较低,思维也不够敏捷,基本不具备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多注意到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临潼区特殊教育学校 王华莹

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体地说,“知”即道德知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着的。聋生因听力残疾,信息闭塞,认识片面,思想偏激,甚至对正常人产生敌视情绪。所以,要更好地加强残疾孩子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给他们建立相互信任、和谐愉快的学习生活氛围,是我们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因此,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好这几个方面。

一、聋生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是非观念模糊。聋童的听力缺陷使他们失去了一个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学习知识和理解道理,主要借助视觉看别人讲话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空洞、模糊的形象,对事情难免会产生理解的片面性和认识的不完整,因此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道德认识的不足。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

2.意志薄弱,信心不足。有些聋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但往往不能战胜自己,表现出意志薄弱。这些聋生往往缺乏具体的行动目标,在困难面前缺乏坚持性,产生退缩、犹豫、彷徨等心态。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决心。对自己的将来缺乏长远打算,看不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缺乏自主选择的信心和能力,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承担压力和失败的勇气,这些往往会产生信心不足。由于聋哑人自身的生理障碍,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要多于常人,这一次次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打击”也是“考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

3.缺少语言沟通。聋生由于听力缺损,造成了语言上的障碍,对于人际间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俗、方法等也无从感知。这使得他们与健听世界的交际往往不合拍,出现如不懂礼仪,不尊重习俗,说话、做事冒失唐突等交往失败行为。久而久之,他们由交往上的困难变为交往上的退却,渐渐不再与健全人交往,使自己处于孤独之中。

4.家庭教育的失当。相对来说,聋人的父母比正常人的父母为儿女付出得更多,精神负担更重。不少聋人家庭因为处在农村,父母的文化层次低下,随着聋儿的成长,沟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于是产生了弃而不顾的现象。他们在选择放弃语言沟通的同时,还放弃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机会和责任。有的家长认为聋儿是个负担,不去关心,使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心灵上的阴影。有的家长因生下聋儿便产生自卑心理,怨天尤人,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关怀,使得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动作行为散漫等等。

二、知、情、意、行四方面教育密不可分

1.培养聋生道德认识

对于低年级的聋生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不能和周围的人进行语言交往,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他们对道德认识的学习和掌握,一般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具体的事件中。因此,在低年级时,我指导孩子们结合具体的事情来学习有关的道德知识,教他们辨别好与坏、是与非。在这一过程中,我重视了从“效果”到“动机”的培养,也就是要使学生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来进行道德评价。例如,有一次打扫卫生时,一位同学因为争着拖地而把墙壁弄脏了。班会上大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还都说他不好,可是我却把一朵小红花奖励给了他,并告诉大家他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同学们争夺卫生工具的混乱场面和一幅秩序井然地打扫卫生的场面,再让同学们找出做得好的一幅画。当那个弄脏墙壁的学生用粉笔标出秩序井然的那幅画时,我和全班同学都给他鼓起掌来,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哄抢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加强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2.培养聋生道德情感

(1)教师应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缩短与聋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其信任感,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反之,冷酷无情就必然加深心理的排斥力,使德育工作难以进行。

(2)聋生在接受一种思想观点时,可能发生多种情况。如,被动接受,勉强接受,主动接受,愉快接受等,其效果大不一样,这当中的差别,常常在于情的作用。对听力残疾儿童来说,爱的需要更为迫切,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表情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聋生的情感饥渴,投入自己丰富的感情,激发聋生内心潜在的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3)爱是心灵的阳光,让学生处于充满爱的情景中,这是教师以情激情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因为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互不理解造成的。所以教师唯有凡事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才能以情激情,提高德育效果。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心灵的鞭子”,蔑视学生的人格。

3.增强聋生的道德意志

情和理总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通过以上感情交流,情通了,理也就达了、可以说通情是达理的途径,达理是通情的目的。只要我们时时事事注意情理交融,融情于理,以情示理,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深情厚爱之中,就一定能最终以理服人,达到交流思想的最终目的。德育三部曲是逐步递进,又相互交融的,它适合于大多数聋生,特别是脾气暴躁,性格孤僻的学生,只要教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充满真情与期盼,就一定能达到德育目的,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好学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如竞选班干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形成善于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按照一定的原则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4.给聋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其认识能力较低,思维也不够敏捷,基本不具备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多注意到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先做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举措,并且把自己希望的好的行为习惯演示给学生看,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最后,对于学生行为训练的结果,还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对于聋生表现的某些不良行为,不必刻意地多加指责或批评,可以暂时不理会那些不良的行为,而应该强调聋生表现出来的正确行为。这样做,可以让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去注意加强自己的良好行为,逐渐控制、淡化、抑制不良的行为,直至消失。

总之,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聋生在自觉参与的道德实践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引导聋生保持蓬勃朝气、昂扬向上的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此文于2012年10月在临潼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六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