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对初中教师思想品德新课程适应性的影响

教材对初中教师思想品德新课程适应性的影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学生水平不一致,学生分化比较明显,因而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甚至失去了兴趣,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形象”中“面对新期待”这一问题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对于教学条件差的地区的学生未进行实际研究。

一、新教材的总体难度较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教材的总体难度较高是影响教师适应性的因素之一。据统计,55.1%的教师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时感到有些困难,12.4%、1.8%的教师感到比较困难或很困难。可以看出,新教材总体难度和进度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在领悟教科书中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时,有51.7%的教师觉得有些困难或比较困难,只有48.3%的教师认为没有困难。这种结果和我们的预想结果大相径庭,使用新教材以后,不可否认,新教材具有明显的优点,但难度也不小,教师有时也感觉非常吃力。而且学生水平不一致,学生分化比较明显,因而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甚至失去了兴趣,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二、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与学生实际有一些差距

一些教学内容不适应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会出现对学生来说太幼稚或是太难理解的情况。此外,有些问题的设置没有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初中学生身心发育已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可书上的部分内容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新教材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但未能全面地考虑教学地区的差异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偏重于城市的事例多,偏重于农村的材料少。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形象”中“面对新期待”这一问题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对于教学条件差的地区的学生未进行实际研究。在学习“中学生活新变化”时,乡镇中学的学生都羡慕教材中现代化的微机室和先进的塑胶跑道,因为他们的校园硬件设施甚至还不如一些城市小学。

一些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所学内容衔接不密切。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一课中关于情趣及其作用这个事例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三、新教材中有些内容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

教材中应该体现的知识点没有明确到位的讲解,过于笼统,无法体会学习的目标和目的,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问题中,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另一方面应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并由此引发保护环境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考;又如第四课“感悟青春”中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普遍现象没有明确指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提到的“多重代际差异”没有任何提示和讲解,致使学生无法理解。

四、新教材的内容在年级的衔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与八年级教材在有些内容方面没有衔接整合好,重复出现。七年级第四课“青春误读”问题中涉及男女生如何恰当交往,但没有详细地介绍,而本问题是本课比较重要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重点讲解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地整合,并作为重点来探究。

当笔者问到一些老师:“您对新教材内容是否满意?您使用新教材时遇到哪些困难?”被访老师回答:

“对我们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新课程内容量大、难度大。”

“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内容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教学中联系实际很不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