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心理与思想工作管理的分析介绍

群体心理与思想工作管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求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具有高度的政策观念,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坚决杜绝任何政治事故和重大技术差错。群体有大小之分。这些小群体是构成各类新闻机构的基础,是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点。

第四节 群体心理与思想工作管理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新闻工作这个客观存在对新闻工作者这个认识主体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一、新闻工作的特点

1.新闻工作有着极强的政策性。党的新闻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核心,是党的喉舌。新闻工作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败与我们党的事业直接相关。因此,要求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具有高度的政策观念,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坚决杜绝任何政治事故和重大技术差错。

2.直接从事采编、制作、播发节目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体、骨干。他们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其特点是劳动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每一位成熟的记者、编辑大都已形成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方式。但同时又要看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机构是新闻工作者群体团结协作的整体效应的结晶。因此对社会活动性较强的新闻工作者的管理既应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个体的智慧和创造性,更应注重发挥其整体作用,增强集体意识。

3.报刊栏目、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是新闻节目。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和播发时间的准确性。

4.广播、电视、网络是当代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需要高技术、重装备。

新闻工作的这些特点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起着导向、强化或制约的作用。

二、新闻工作者群体的主要心理特点

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群体的主要特点有:

1.对党的宣传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遵守党的宣传纪律的自觉性。

2.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如敏锐的知觉、深刻的思维、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操作现代化传播工具的能力等。

3.作为知识群体,他们有较强的重自尊、重荣誉、重成就的心理要求。

三、对新闻工作者群体的思想管理

群体又叫团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其特点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尤其在心理上相互影响。

群体有大小之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新闻单位,在社会系统中是一些比较大的群体。这些大群体又可称为组织,其中又分若干层次的中小型群体。从“党支部要建立在连队”的思想出发,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个最小的基层单位上,也就是落实到每一个个体实际归属的小的工作群体上。例如:编辑部、记者部、摄制部、播音组、主持人节目以及科室、系所(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车间(媒体所属的工厂企业)等。这些小群体是构成各类新闻机构的基础,是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点。离开了对这些小群体的思想管理,政治思想工作就会与实际脱节,就会架空。这是因为,这些小群体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微观环境。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微观小环境。从根本上讲人的行为要受时代的、阶级的、民族的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但是,大环境须通过小环境对人施以影响。正如B·R·赫根德所言:“人的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行为与大的、但遥远的和不确知的强化相比,更容易受小的但及时的和确知的强化的影响。”因此,重视并优化新闻工作者具体生活的那个群体,即人们在工作中接触最频繁,与人们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最接近,人际关系、心理影响最直接的那个微观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新闻机构中各类中小群体的思想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配备德才兼备的第一把手

小群体的第一把手,如部主任、系主任、车间主任等,他们是小群体成员的顶头上司。他们自身的思想、业务素质会直接影响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士气及群体工作效率。第一把手要重视思想工作,信任、理解、关心每个成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应善于处理群体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抓两头带中间

一抓小群体的骨干:党团员、积极分子。对他们要高标准、严要求,强调党团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小群体里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既不任职也不是党团员,但因某种原因(或能力强、业务精,或人缘好)在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对这种人应予以重视,通过他们往往可以了解到一些比较隐秘、比较深入的思想情况,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有时很见效。

二抓表现较差的一头。有的人思想懒散、工作松散,成天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他们在群众中起到涣散人心的作用。还有极个别的人违背新闻工作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把新闻商品化,以权谋私,以稿(片)谋私,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对以上这些人应根据问题轻重,或批评教育,或绳之以法,绝不能姑息纵容。

(三)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1.什么是凝聚力

凝聚力又叫内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群体成员互相吸引、接纳,同时共同分担群体目标的一种力量,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群体内聚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吸引力,如群体所处的工作环境、工作本身的竞争力、群体成员的收入和生活福利设施等。二是精神吸引力,主要指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群体领导者的行为和作风,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状况等。前者是构成群体凝聚力的物质条件,后者是构成群体的精神吸引力。二者相比,后者是构成群体凝聚力最重要的因素。

2.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1)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

让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明确所在群体的奋斗目标(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使大家感到有奔头,有前途。当群体目标实现(或部分实现)时,领导应及时给予肯定、表彰,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2)配置合理的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观点、信息结构等。合理的群体结构应当是以上结构的有机结合。群体成员搭配得当,有助于成员协调一致,团结紧密,提高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的搭配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种。所谓“同质性心理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能力、性格、气质和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而“异质性心理结构”则指上述几方面差异较大。有研究表明,同质结构的群体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凝聚力强,效率高;而异质结构的群体在完成较复杂的任务时,凝聚力强,效率高。一般来说,严格的群体结构以异质结构为好。因为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相异者的组合,有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类群体对各类任务的适应性、承受力较强,比较容易完成较复杂、艰巨的任务。而同质性心理结构的群体,其成员的同质点较一致,如内向者居多,群体气氛就容易缺乏朝气。即使群体成员心理的同质点比较好,但由于心理特点单一,会造成群体整体的心理素质不平衡,难以胜任多种繁重艰巨的任务。

(3)互通信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融洽的心理氛围,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相比,群体内的社会心理环境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更强。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环境,容易给人以安全感、舒畅感、自尊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多种条件,其中互通信息、沟通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互通信息、沟通思想,主要指群体内成员经常交流工作经验,相互谈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有助于及时消除误会、缩短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

(四)重视对假设群体的思想管理

从群体是不是实体的角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实际群体就是以上提到的诸如科、室、系、车间等实际存在的群体。假设群体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才划分的。从新闻部门看假设群体可以分为老中青、男性女性、早班夜班、坐班不坐班等类。其成员分散于各个实际群体之中。管理者对这类群体的思想管理不能掉以轻心,应当从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管理者参考。

1.对老中青的关注

(1)充分发挥老同志阅历深、经验丰富的优势,发挥他们的余热,对青年人讲传统、传帮带,使其对新闻工作起顾问、参谋作用。

(2)充分发挥中青年的骨干作用。中青年是新闻事业的骨干力量。

对于中年人,因种种原因,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业务上的压力较大,甚至出现职业倦怠[3]。对他们应政治上关心,思想上信任,生活上帮助,避免英年早逝的现象。女同志一般比男同志负有更重的家务和哺育子女的担子,因而对她们应有适当的照顾。

对青年人要敢于压担子,既高标准、严要求,大胆使用,同时还应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恋爱婚姻、职称等方面的问题。

2.对常年上夜班、早班的同志,应在精神上、物质上都给予较多的关怀和帮助

由于新闻工作对时效性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有些同志不得不打乱正常的生物钟,坚持上早班或夜班,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一定损害的。为此,不仅应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还应在奖金、休假等方面给予优待。

3.对不坐班的工作人员的思想管理

以采访为主要工作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教师,因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如采访、备课的时间不能划一,决定了他们工作的时间弹性较大(就是说上下班不受钟点的限制),俗称“不坐班”。虽然这些人均属于某个编辑部或某个教研室,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形式是各自为战(或在某个临时组成的工作班子里)。平时因外出采访或在家备课,同一部门里的人十天半月见不到面是常有的事,彼此思想交流少、信息不通。对这类人的思想管理应采取“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所谓“宏观控制”主要指加强计划性,制定各种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所谓“微观搞活”是指尊重、相信每一位同志,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同时领导干部还应当见缝插针、随机应变,通过谈工作、节假日登门拜访等方式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交朋友。此外,还要紧紧抓住每一周的学习日、集中日、组织生活等聚会时间,促使同志间交流思想、互通情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