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一、什么是新闻写作心理新闻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用信息加工理论观点看,是新闻记者头脑中对新闻事实这个刺激物接收、编码(思维)、存储(记忆)、提取和操作并输出的过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

一、什么是新闻写作心理

新闻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用反映论的观点看,新闻写作心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记者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及把映象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

用信息加工理论观点看,是新闻记者头脑中对新闻事实这个刺激物接收(采访过程)、编码(思维)、存储(记忆)、提取和操作(写成文字或者制作成影像)并输出(完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用乔姆斯基(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的“语言转换学说”来看,是新闻记者把表层语言(采访对象的叙述、议论和在采访中搜集到的各种文字、实物资料等)转化为深层语言(记者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理解、认识)再转化为表层语言(为受众接收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二、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第一,新闻写作心理强调的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出现的心理活动。

第二,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把采访获得的材料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再外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

所谓内化是指将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外化则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

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将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过程等)向智慧、意识方面(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的动力是记者写作的动机,是社会的需要、受众的期望。转化的方式主要靠思维活动,记者思维活动的最终结果只有外化(即物化为语言或声音或画面)成为新闻作品才能进入社会,才能为受众感知、接受,也才有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以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就这二者信息的量和质的方面看,并不是经常的、完全对等的。一般来说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内向外的转化是一个对新闻素材的取舍、选择和提炼、升华的过程。所以新闻作品较之记者所内化的原始新闻素材,虽然在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在质量上可能提高了。当然,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记者经常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例如,由于某种压力,记者不得不抑制或掩饰自己起初的观点;因某种需要或策略,暂时不能揭露信息的全部内容;因记者能力的局限,像书面表达困难、制作经验不足等都可能造成深层语言向表层语言(包括声音、图像)转化的滞涩。有人说:“想得出就写得出”,有时是这样,但有时也未必,因为这里还有个转化的技能技巧的问题。

第四,记者在写作中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是新闻写作心理的核心。新闻写作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智力活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记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有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

第五,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的“本质力量的书”。记者选择什么信息?内化的情况如何?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水平把所选择、内化的新闻信息报道出去,这些都要受到记者的知识经验、新闻敏感程度、思维水平、情绪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即受记者的人格力量的制约。记者的个性特点和本质力量会随同记者的劳动一起转移到新闻作品中去(或隐藏在其中)。正是因为新闻作品记录了记者自身的东西,所以我们借用马克思的话,把新闻作品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其心理依据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