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社区教育活力,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激发社区教育活力,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发社区教育活力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潍坊新村街道成立于1986年7月,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辖区面积3.89平方公里,人口12万,居民3.51万户,27个居委会,是一个集商业、金融机构、教育、酒店业、文化娱乐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街道历届班子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将之作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长期规划,列入议程,持续推进。

激发社区教育活力 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潍坊新村街道成立于1986年7月,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辖区面积3.89平方公里,人口12万,居民3.51万户,27个居委会,是一个集商业、金融机构、教育、酒店业、文化娱乐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近年来,街道在市学习办关心指导和区各有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立足社区,着眼长效,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社区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收到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创建学习型社区,潍坊新村街道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党工委、办事处紧紧抓住创建契机,扎实有效推进创建工作,带动和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工作基础

街道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放的经济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学习型社区创建提供了优越条件。街道历届班子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将之作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长期规划,列入议程,持续推进。街道先后被确定为“浦东新区学习型社区创建试点街道”、“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研究实验基地”、“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

(二)创建历程

街道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主要经过了探索、起步、发展、深化四个阶段。1995—1998年为探索阶段,重点抓好社区学校、科普中心、图书馆建设;1999—2001年为起步阶段,重点推进社区资源整合;2002—2005年为发展阶段,重点推进特色读书活动,并实现辖区中小学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开放。2006年以来,街道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社区新一轮发展的新契机,制定《关于推进和深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型社区创建机制,健全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分阶段、分人群、按需求、按规律、有重点地推进各类教育活动,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走向内涵式发展。

(三)取得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街道已经构建起覆盖全社区的终身教育网络,有效提升了社区市民的终身学习理念,基本形成了具有潍坊“多元一体”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创建格局,有力促进了社区建设与发展,较好发挥了提升市民素质、丰富百姓生活、凝聚党员群众、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作用。街道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安全社区”,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市05版文明社区,荣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市科普示范街道”、“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市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市社区优生优育指导服务示范单位”、“新区东方讲坛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荣誉。街道所承担的《分阶段、分人群、按需求、按规律、有重点推进社区教育》、《关于开展特色科普教育活动的实验》两个实验项目,均通过了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验收,后者还被评为市级优秀实验项目。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街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构建开放、多元的社区终身教育格局,不断提高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的辐射力、服务力、影响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学习型社区创建管理机制

街道落实创建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费保证、机制保证,形成工作有人抓、活动有人办、队伍有人管的良性循环。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党工委着眼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全局,来谋划、思考和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建立了“街道学习型社区创建指导委员会”,由党工委书记牵头总负责,专职副书记分管,党群工作部具体推进,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通过抓规划、抓统筹、抓协调、抓指导、抓监督,增强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2.加大投入,提供保证

以行政拨款为主,以社会捐助、居民自筹为辅,形成学习型社区创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几年,街道在学习型社区创建软硬件建设上每年投入均超过200万元。

3.重抓队伍,建设核心力量

经过多年的培育,社区通过“特约法”、“聘请法”、“特邀法”、“求贤法”、“传承法”等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专兼职管理队伍,一支由副教授、国家级书法师、美术师、工程师等共237人的稳定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师资队伍,一支由社区干部、社区学习积极分子组成的教育骨干队伍,他们在学习型社区创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学习型社区创建多方联动

街道发挥统揽协调作用,探索完善条块结合的资源共享模式,进一步提高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程度,重点加强“五种资源”整合力度:

1.挖掘社会资源

重视开发源深体育中心、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办公楼宇和商贸区、酒店宾馆、消防、部队、律师事务所、社区早教中心等设施的教育功能,推进科普教育、文化熏陶、健身活动,实现社区与教育、企业与教育、社会与教育以及环境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为居民学习提供场所和支持。

2.共享学校资源

街道早在2004年即与辖区14所中小学校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建立社区资源共享协调管理委员会,并每年出资3万元,为学校资源开放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和损失责任进行投保。近年来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3.利用民非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民非教育进社区”工作,先后与辖区内10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达成共识,建立“优惠或免费课程目录”,通过社区网站、《潍坊社区报》、社区学校及居民区市民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到社区每户家庭,以提供“菜单式服务”的方式,使居民学习有更多选择。“潍坊社区讲坛”依托新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资源,开设金融、卫生、法律等多方面的讲座,深受居民欢迎。

4.开发人文资源

通过“社区人文资源”信息调查,形成近500人的社区各类人才数据库,发挥“名人”效应,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街道先后邀请《解放日报》高级记者、“脚踏两极第一记”的李文祺同志在社区开展“科学考察作品展”及专题报告;邀请全国劳模包起帆在社区举办“科技创新报告会”、“创新之路成果展”;邀请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在社区举办《孽债2》签名售书活动,并聘请他们为社区科普、文化顾问,利用“名人效应”,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的榜样,形成学习的氛围。

5.整合阵地资源

加强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科普中心等服务阵地的功能开发,将这些资源纳入社区教育,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月接待各类群众1.1万余人,各功能性教室利用率高,有的班次还开设早场和夜场,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健师资,为社区学校、各市民学校开设免费的卫生保健知识讲座。

(三)完善办学网络,夯实学习型社区创建基层基础

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阵地和载体作用,构筑人性化、便捷化、开放化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环境。

1.将社区学校打造成居民学习的主流平台

街道社区学校经过改扩建,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三维互动影院、手工制作室等多个专业教室,培育了知识类、手工技能类、娱乐休闲类、文化鉴赏类等30余项特色课目,每年吸纳5000余居民学习交流。通过完善班长负责制、听课评课制等,提高了办学和管理水平,被评为“上海市社区学校观摩点”,同时设计开展了“迎奥运”百米书画长卷、挥毫“百和”迎世博等特色活动。

2.将市民分校打造成“近在咫尺”的学习场所

注重贴近群众办学,加强27所居民区市民学校“两室两点”(即活动室、图书室、教学点、健身点)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年均开设150余个特色班级。同时,市民学校因人、因地、因时而宜,形成了课堂面授、示范实践、轮流教学、小组学习等多种授课方式,深受居民欢迎。

3.将“特色延伸班”打造成“一居一品”特色营地

2006年起,街道开展了社区学校“特色延伸班”评选活动,既表彰鼓励市民学校特色办学,同时也延伸社区教育手臂。截至目前,共评出“特色延伸班”20余个,以经费扶持的方式给予一定支持,进一步激发了特色办学积极性,在社区形成了“办学创特色”的良好态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三年来社区居民学习热情日趋高涨,参与率越来越高,每年参加各类非学历的教育培训的居民达10万人次以上。

(四)重视特色培育,丰富学习型社区创建品质内涵

围绕扩大群众参与,街道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载体,培育起一批体现潍坊社区特色的教育工作品牌。

1.“四大节”显活力

坚持“每个季度一个主题”,开展社区节庆活动,即体育健身节、科学普及节、文化艺术节、教育读书节。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发展200余支活跃的文体团队,并形成了排舞和风筝这两大特色,多次承办长三角及上海市的专项比赛,屡次获奖,曾荣获第四届世界风筝锦标赛运动风筝第二名、2008年全国风筝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二名。每年第四季度的“教育读书节”,做到一届一个主题,通过社区书展、图书漂流、动静态学习成果展示、比赛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不同层次居民参与,营造了社区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2.科普教育成特色

做到三个加强:加强阵地建设,投入250万元对社区科普中心进行改造装修和完善,开辟了四个社区生活科普展厅,建立了三维互动影院、百米科普长廊,共建了浦东气象馆等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加强载体建设,针对不同对象,通过开展展览、讲座、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及参与体验类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动,开发《医学常识和营养保健》、《心理保健》、《老年卫生保健》等科普课程,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上网”等,增强社区居民科普意识;加强机制创新,以举办社区科普节、科技周为契机,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促进了科普理念的提升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街道连续7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街道”。

(五)推进分类创建,构造学习型社区创建立体格局

街道坚持舆论导向为先,长效机制为重,学以致用为本,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1.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街道领导带头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素质和行政效率”的理念,营造“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结合干部队伍实际,构建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常规培训在内的“三大体系”,推进中心组学习、机关成员学习、中青年干部学习“三大工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学习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四大机制”,调动了干部学习积极性。

2.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

坚持“以家庭和睦促楼组和睦、小区和睦,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氛围”的目标,在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中引入绿化、卫生、娱乐、安全、健康、读书、互助、和谐、科普、法宣等丰富的内容,鼓励家庭自创,分类分批推进。目前,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总数已达6940户,占家庭总数的21.4%。

3.不断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

街道结合“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开展“八进楼宇”活动,包括继续教育进楼宇、文化体育进楼宇、健康服务进楼宇等。街道又以“文明单位俱乐部”为平台,在社区文明单位中开展“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等教育培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将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楼宇、企业,扩大了覆盖面。

4.努力培育群众性学习型组织

通过典型示范的引导,社区中涌现了一大批学习型组织,如具有特色的社区统战人士“新世纪”读书会、知识女性读书沙龙、社区老干部读书会、社区劳模读书会、社区残疾人不倒翁读书组”、企业老总读书会、东方青年社等,目前,社区中学习型的沙龙、读书会、文体团队等组织共有300余个。

(六)扩大群众参与,提升学习型社区创建实际成效。

开展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社区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途径。街道强化“质量”观念,分人群、有重点、按需求开展教育培训,让居民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1.分人群开展针对性培训

如对社区下待岗人员展开技能培训,对育龄妇女开展婚育知识培训,对外来人员等开展法律法规培训等。还针对社区白领青年举办“英语沙龙”、“青春学堂”,开展“文化情景体验+讲座+讨论”模式的青年读书节,深受白领青年欢迎。

2.有重点推进“世博、礼仪知识”培训

近几年,围绕“奥运、世博”主题,结合上级要求,社区重点推进了“百万家庭学礼仪”及“世博知识”培训活动,06—07年有14115人通过礼仪培训,08—09年有27197人通过“世博礼仪知识”培训,并通过“百店万名员工”培训项目,将世博知识培训覆盖辖区大厦、宾馆、饭店、银行、医院、百货店、建筑工地、私营企业等,截至目前,共有100余家单位参与。两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在社区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的机制,形成了全社区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机制。

3.引导居民开展网络自主学习

在硬件上,社区建立了“潍坊社区网站”,社区学校建立了“天网、地网、人网”的教育资源网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东方信息苑”;在软件上,社区开展“网络视频课程”试点工作,引导居民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丰富学习途径。

总之,街道学习型社区建设经过十余年探索和发展,已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初步构建了覆盖面广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能提供全天候、多样化的教育学习服务;二是发挥了民生功能,增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三是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型社区创建,营造了社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宝贵的动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展望未来,街道还要在巩固成效的基础上强化创新,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和需求动向,实现内涵发展,重点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1.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共享。要体现开放性、社会化的特点,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整合社区方方面面的资源,构建区域性的大教育、大学习格局,提高区域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水平。

2.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深化社区与区域各单位的合作关系,把社区单位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情况,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明单位评选结合起来,体现政策的导向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鼓励参与、表彰先进的方式,激励各单位的参与积极性。

3.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参与率。更好地发挥两级办学网络的优势,加强课程开发,延伸服务手臂,加强网络课程开发,打造数字化社区。同时,设计更多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载体,吸引更多的群众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区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