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校园也被称作“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最早提出来的。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断丰富。数字化校园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改变了学校的生存方式,也给校园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数字化存在、虚拟校园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节 虚拟生态

2000年,北京大学12个学科的26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出版了一本富有前瞻性的著作——《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所谓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作者们认为,“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地步入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社会,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他们给信息化校园下了一个定义:“信息化校园就是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它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其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其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其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为其主要社会效应。”[20]年轻的学子们敏锐地抓住了现代社会最具挑战性的发展维度,展示了校园生态改造的一个聚焦点。

信息化校园也被称作“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最早提出来的。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断丰富。今天的数字化校园不仅指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而且也包括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GIS技术构建的可视化的虚拟校园,这种基于地球地理坐标系建立的关于校园的空间信息模型,对实体校园和现象进行模拟、仿真,使人们能够如身临其境地在虚拟校园空间中遨游,从而充分地、更好地享用校园的各种资源。

数字化校园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改变了学校的生存方式,也给校园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王学东、贾晋指出:“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对建设好数字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当以福利最大化为原则,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对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标准化的信息活动平台。”[21]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方便。然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也在增加,这会导致信息资源流向的不均衡。在当今大学校园中,“数字鸿沟”也实实在在地在产生着。在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拒绝使用电脑和没有“伊妹儿”信箱的人们,迷恋传统交流手段可能是缘由之一,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常常使人畏惧,大概是更实际的理由。这种由于手段而造成的人为隔阂,导致了部分人群被边缘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和信息资源的贫困在大学校园中同时存在,这是管理者不能不看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新的数字化手段成为沟通的主要工具,使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发生变化,话语的、肢体的信息传导被画面的、字符的乃至多媒体的信息流所取代,面对面的、充满表情的交流被间接的、不带表情的信息传递所取代,人群的接触是更迅捷了,但主体之间的亲密度似乎存在着更加疏离的倾向。弥合“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和谐,需要管理者们开动脑筋。

数字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实体校园更具有开放性,这给校园内外交流创造了极大的方便和几乎是无限交往的可能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安全问题。数字技术是强大的,又是十分脆弱的。黑客的进攻、病毒的传播,造成校园信息系统的损害、设备的瘫痪、信息的丢失,这是较为显性的安全问题。而利用数字校园的开放,传播不良甚至有害信息,则是对数字校园管理更为严峻的现实考验。技术的防范和堵截相对而言是好办的,而人们的普遍安全意识和行为自觉的形成,则是十分困难的。

数字校园造就了校园新的生存方式,尤其是虚拟世界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使人们更加自由地交往,形形色色的虚拟社区和其中富有特色和符合个性的社群,给校园生态带来别样的多样性特征。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数字化存在、虚拟校园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形象化的教学、个性化的学习、媒介化的交流、平等化的沟通等都给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校园里,因沉溺于网络、沉迷于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的学生,已经不是个别的例子。近年的报道显示,在退学的大学生中,八成是因为沉溺于网络[22]。据顾海根的调查,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12%左右[23]。刘华山的调查表明,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诱因[24]。事实告诉我们,有效地防止网瘾是构筑数字校园良好生态不可或缺的工作,从道德教育、心理干预,到技术防范、法制约束,需要系统的综合治理。

数字化生存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在大学校园中尤其明显。因为大学校园是探索知识的世界,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数字化传播天然地会受到青睐。而数字化生存带来的道德规范问题,在大学校园中也就特别突出。贩卖盗版软件和影像资料的不法分子往往喜欢活跃在大学校园周边地区,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最大的顾客群。大学的人们早就发现,剪刀加浆糊来收集资料的时代过去了,便捷的拷贝带来的不只是喜悦,也有烦恼。“高手”能够天衣无缝地把相关的信息拼合成自己的“成果”,让你分不清是否“抄袭”。而制造病毒,以炫耀技术,或者发泄不满,据说在高校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著名的CIH病毒就是台湾一名大学生的“作品”,这种病毒在1999年4月造成全球60多万台电脑失灵,而且每年4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充当黑客,进行非法骚扰、侵犯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如此种种,在大学校园都时有所闻。2005年,一名学者对上海市3所知名大学500位学生进行过一次网络行为调查。“结论显示,4年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些数据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最新数据显示,有46%的大学生曾浏览过色情网站,其中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负面影响的占25%,2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比2001年的调查数据,认为网络对思想道德教育有负面影响的数值增长了9%,浏览色情网站的人数上升了15%,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比例上升了17%。”[25]

纠正、减少行为失常、道德失范,净化数字世界,是形成良好虚拟生态的必要条件。应当充分认识虚拟校园的特性,积极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网络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应当有效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引导、心理调适、道德自律和行为规范,辅之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倡导和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只有这样,虚拟校园生态才会成为良好校园生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字化生存才会成为大学校园的健康生存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