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化校园”新探“三部曲”

“数字化校园”新探“三部曲”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0年“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至今已有十一年。基于学校视角,笔者认为,主要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全面认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及其特征;二是充分考虑师生需求,着眼未来发展,立足学校实际,找到一条打造本校“数字化校园”的有效行动路径。“数字化校园”的外延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环境。

“数字化校园”新探“三部曲”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举措,但也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新鲜事物,大家谈得多,实践得少,进行系统反思的就更少。本文中认识、实践、反思的“三部曲”,实际上是笔者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哲学思考与探索,其目的是让中小学的同仁们看到成绩,发现问题,形成共识,明确方向,找到路径,促进师生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字化校园

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从2000年“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至今已有十一年。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但从学校层面看,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数字化校园”缺乏清晰的认识,赶热闹、跟风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缺乏有效的统筹投入机制,误将阶段性“网络通”物理目标看作终极目标;三是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投入比例严重失衡,“重硬件、轻软件、忘潜件”的现象很普遍;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从物理实现,资源、制度、文化建设,到应用绩效等均缺乏行之有效的区域性、阶段性建设评估标准。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不解决,“数字化校园”的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建‘两型校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那么怎样实施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呢?基于学校视角,笔者认为,主要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全面认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及其特征;二是充分考虑师生需求,着眼未来发展,立足学校实际,找到一条打造本校“数字化校园”的有效行动路径。

一、认识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给予了“数字化校园”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非常权威的定义。百度“百科”中的表述为:以数字化信息、知识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知识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化校园”是泛指没有围墙、网络化的、数字化的、虚拟的校园。狭义的“数字化校园”是指学校凭借现代数字技术搭建学校网络化环境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终端,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学校各类资源和信息数字化,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通讯交流、后勤服务和教研科研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由传统教育向数字技术平台教育的转变。

1. “数字化校园”的构成要素

一是以学校为建设的基本单位。

二是以校长、教师的观念更新为建设前提。它继承传统,延伸传统,但又变革传统,拓展传统,发展创新,如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及休闲娱乐方式同以往相比均有很大差异。

三是以知识、信息数字化为建设内容。学校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知识、资源、信息等都是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如课程内容、备课、课件、学件等。

四是以计算机、网络搭建为建设基础。如办公室、教室、专用功能室的配备,实现“班班通”、“室室通”、“家校通”的网络与系统平台支撑等。

五是以教师培训为建设关键,应用为建设重点。“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将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也必将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矛盾冲突和应用能力上的不适应。只有观念改变了,应用水平与能力提高了,“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才能实现。

六是以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师生发展为建设目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有了网络并利用好网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智慧共享。

2. “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校园”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即技术性、教育性和哲学性。

一是技术性。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储存、传输内容的数字化;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交流方式多媒化;教室、办公室、功能室、休闲区数据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教学、管理等平台功能集成化;资源、信息等数据的导入与导出智能化;网络活动过程虚拟化。把握其技术性特征,就是要在硬、软件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技术的方向性、先进性、完备性和不可代替性,坚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不搞重复建设。

二是教育性。主要体现在学科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名师大家管理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图书馆藏学习资源优质化;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和教师工作、学习方式个性化;不同学区、不同背景条件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均衡化。把握其教育性特征,就是要在建设的需求和归属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了师生、服务师生、造就发展师生,不搞为技术而技术,不搞“面子工程”。

三是哲学性。“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发展范畴概念,有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特征,就是说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校园”所呈现的状态都不一样。把握其哲学性特征,就是认识到建设的长期性与周期性,要坚持科学建设,不断完善,持续发展。

3.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与外延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是实现学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的成长与发展的目的。“数字化校园”的外延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环境。

二、实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因受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其发展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绝不能不问需求,不顾学校经费实际和教师技术水平的实际,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若干年不落后的想法,蛮干快上,而一定要遵循规律,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系统规划,找到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网建设路径。

1. 建数据化校园——“化”数字点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建数据化校园就是将学校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等内容数据化、像素化。从师生的需求而言,建数据化校园就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地将学校有价值的知识、资源、活动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数据化存储,以便传输共享。就学校的工作性质和业务活动而言,数据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科研内容数据化。学校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分学科、分重点地将德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及中文本、图片等内容进行数据化,如图1.21所示。其目的是方便学生的网上阅读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img30

图1.21 语文课程数据化

学校还要鼓励教师以课件、学件和教学拓展资源与相关资源为内容,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资源包,其目的是积累自己的数字化资源,以便再次使用或与其他同学科教师交换、共享。如果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坚持每节课做课件、用课件,六年就可以完成《语文》十二册所有内容制作任务;如果一所学校有两位年级层次为三年之差的语文教师坚持做课件的话,三年就可以完成小学语文所有内容;如果人数更多,完成一个学科课件资源制作的周期会更短,以后就可以不断地修改、丰富与完善。

除了将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资源数据化外,还要将供教师们学习、研究的文本、案例数据化,以便日后共享学习和自主研究之用。

(2) 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数据化。中小学的主要德育行为包括:德育课程活动,如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及中学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我寄雄心与明月,嫦娥飞天今梦圆”、“乘轻轨,游江城,看变化”等都是很有时代性、教育性的教育活动;兴趣特色活动,如机器人、作文、摄影、舞蹈、书法、绘画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的“体验低碳生活,争做文明师生”,春秋游远足和“引水浇园”等活动;文体活动,如秋、冬季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三声满校园”等活动;展示竞赛活动,如“一师一特技,一生一特长”等。

这些活动每学期都必须要进行,我们要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这些常规活动,坚持下去,不仅能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也会形成巨大的校本德育活动资源。

中小学主要的学科教学活动有备课、上课、培优补差、教研等。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备课尽可能电子化,让Word和写字板等成为教师备课、写作最基本的工具。教师上课时,特别是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活动时,可以通过MP3、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以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将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在自己的教学活动文件包中。只要我们每月录制一个代表自身水平的课例,坚持下去就是自己专业研修的宝贵资源。对于培优补差、学科竞赛和教学研究交流活动等,我们也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或以关键词形式,分门别类地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下来。

还有学校的管理活动,像各级各类教育考察来访、外出学习、教育教学研究、绩效考评、对外宣传推广活动等,也需要及时以数据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交流分享。

(3) 知识、成果资源数据化。传统图书是纸质的,对于一所小学而言,要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图书采集、整理、分类存储起来也并非易事。随着专业部门、专业人员的介入,光盘数字图书馆、Web站点数字图书馆层出不穷,而且使用费用并不高,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自己进行采集、整理和分类存储工作。不过对学校非常珍贵、很有价值的馆藏图书、资料文献,如有关学校历史延续的县志、学校名人传记等,也需要数据化,以电子化方式保存下来。

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体育、奥林匹克、电脑制作、机器人大赛、科技发明、创新等各级各类大赛的活动成果,以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团体表彰的荣誉证书等,都是学校很重要的智力财富、精神财富,我们都要以数据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储起来,保管好。

(4) 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化。学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学籍信息,如学生学号、年龄、姓名、性别、特长、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等;教师的人力资源信息,如姓名、性别、学历、职称、现任职务、所任学科、特长、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育人的环境信息,如校舍外观、教室的内外形状、功能教室的设施设备等;学校的财物财务信息,如财产、收入、支出等;还有学生的视力、体质、学习成绩、综合考评,教师的岗位绩效考评信息和有价值的动态信息等。

对于以上数据化的信息,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数据化存储形式,如备课比较适合使用电子文档存储,教学教研案例比较适合使用音、视频存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比较适合使用图片与视频存储,师生基本信息、成绩、考评信息比较适合使用表格、文档存储。存储的格式因需而定,尽可能地标准化、通用化,便于以后的使用和交流。

建数据化校园是打造全新“数字化校园”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由之路。数据化校园的基础设备就是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机和个人计算机。单机的管理与应用相对于网络环境来讲,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低一些,但是单机受益的人数有限,这是不足。不过单机环境也可以通过独立使用、优盘、光盘共享或ADSL宽带QQ方式互联互通,实现有限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以达到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目的。这种数据化校园方式比较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学校。

2. 建网络化校园——“接”网络链

建网络化校园就是要在数据化校园的基础上,让有价值的单机版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智慧以及师生家长的真挚情感、健康思想等通过网络顺畅、快捷地流动起来,实现“1+1>2”的整体功效,让共享者受益。为此,我们所建的网络化校园要从学生、教师、家长的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具体讲,就是要建成由一个基础网络、两个平台、三个应用系统、四个基础数据库组成的网络环境。

(1) 一个基础网络。即学校局域网。它是由光纤猫、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管理控制器、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终端等用光纤或五绞线,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一定拓扑结构所连接而成的一个物理通讯网,如图1.22所示。

图1.22 校园局域网

有了这个网络,我们就可以让信息和资源流动起来,在网络中的教师和同学就可以进行网上学习,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2) 两个平台。即一个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主要指学校的流媒体服务平台、FTP文件服务平台、Web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平台、E-mail邮件服务平台、电子图书阅览平台、“一卡通”认证服务平台等,其中最基本的是流媒体服务平台、FTP文件服务平台和Web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指学校教学资源、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务管理、总务管理、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等数据共享平台,其中最基本的共享数据平台是教学资源、学生管理和教职工管理数据共享平台。

(3) 三个应用系统。即学校高效管理系统、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和学生素质成长档案系统。学校高效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学课件、学件、相关链接(主题网站、教研论坛等)、教学设计(或案例)、课堂检测、益智游戏等要素构成。教师专业知识系统,主要由“我的学习”、“我的实践”、“我的反思”、“我的成果”等要素构成。学生素质成长档案系统,主要由“自我画像”、“兴趣与习惯”、“学业与负担”、“视力与体质”、“作业与作品”、“成果与荣誉”、“网上娱乐”、“网上交流”、“大家眼中的我”等要素构成。

(4) 四个基础数据库。即学生管理信息库、人力资源信息库、教学资源库和教育专项资料库。这里的数据库不仅是数据化的资料库,而且是结构化、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数据库。

因此,网络化校园应该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的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中心与用户物理连通、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达标为基础,以教育教学知识、资源、信息的结构化、模块化、功能化为前提,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以改变学习、教学、研究、管理方式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技术环境。

建设一个数据化的硬件网络并不难,难的是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问题和发展性问题。网络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在于效益。为此,我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重点子课题“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变革,构建了有着校本特点的网络应用新模式,即“四域十六模”。 一是在德育领域构建以下四种模式:主题队会模式、电影课模式、心理辅导模式、网令营模式。二是在教学领域构建以下四种模式:课程模式、媒体模式、工具模式、生态模式。三是在管理领域构建以下三种模式:“一卡通”模式,音、视频会议模式,“三务”智能管理模式。四是在科研领域构建以下四种模式:流媒体点播模式、教学视频案例模式、网络日志模式、教师电子资源包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Word已成为教师有效的备课工具和学生的写作工具,PowerPoint已成为师生有效的表达工具,IE、Blog、Wiki等已成为师生有效的学习、研究、交流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播客、QQ空间等已成为师生有效的成果展示工具。

通过应用,网络的实用性、技术性、绩效性和优质化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建虚拟化校园——“造”社区场

虚拟化校园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用户在其中生活、学习、交流、娱乐的网络校园。虚拟化校园的用户常被称为“居民”。“居民”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这个校园是虚拟的,因为它来源于计算机的创造和想象;但这个世界又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居民”离开后依然存在。真实的人类虚幻地存在,时间与空间真实地交融。虚拟校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设计理念的人性化。虚拟校园网络的设计始终基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实现一定功能、完成一定绩效目标任务的同时,将过程、形式、场景、角色等趣味化、游戏化,让参与者在玩中学,玩中教,玩中研,玩中体验活动的愉悦。虚拟校园实例见图1.23。

img32

图1.23 虚拟校园实例

(2) 参与活动的社区化。从实现的功能来看,虚拟校园的主要有学习、教学、生活、娱乐、休闲等虚拟社区;从参与对象来看,主要有教师社区、学生社区、家长社区、专家等虚拟社区,见图1.24。

图1.24 虚拟活动

(3) 创设情境的真实化。这里是模拟化、虚拟化的真实环境,主要内容有环境模拟,如学校、教室、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办公大厅等;角色扮演,如学生、教师、专家、家长、游客等;体验过程,如讲授、提问、交流、作业、评价等。虚拟情境见图1.25。

img34

图1.25 虚拟情境

(4) 活动内容的开放化。虚拟开放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开放、课程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校务信息开放、学校活动开放、平台开放等。

(5) 反馈评价的可视化。虚拟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图形、图像的方式显示谁参与过,谁来过。此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游客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均是虚拟校园网重要的评价形式,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特征。

虚拟化校园给学校的主体、客体创造了一个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等的生态社区,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真实环境中平等、自由、愉悦地学习与生活。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数据化校园到网络化校园,再到虚拟化校园,是学校数字化应用从数字化点到数字化链,再到数字化场的三次升级,同时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三大革命,即思想的革命、技术的革命、学习教育的革命。虚拟生态化校园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是我们“数字化校园”建设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反思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在探索过程中虽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性、实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认识偏差大

21世纪强调人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完整。因此,传统的教育目标、就业思想、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难以承担新时代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学校树立大教育观的思想,努力与数字化的社会相适应,拓展师生的学习时空与自由创造时空。具体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就是要体现教育为人、技术为人的精神,注重教育“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尊重个性,推动均衡发展,发掘创造性。然而我们有不少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动力不是来自于学校实际需要和师生发展的需求,而是自上而下的任务驱动,或是为了迎接检查,为了贴标签和装点门面,将其当作政绩工程来做。其结果是劳民伤财,而“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在中小学具有一定普遍性,它严重背离了数字校园的建设初衷,不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 实践缺支撑

一些中小学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践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它有何特征?我们为什么要建“数字化校园”?为谁建?要解决哪些问题?完成建设目标任务要作怎样的规划?从哪些方面做?做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都是需要学习、调研和论证的。有的学校还没有搞明白这些问题,就开始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了。由于学校只是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一个传统的物理工程项目来做,结果便是数据“不流”、信息“不通”、资源“不享”、平台“不平”。

3. 投入不持续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是学校事业新发展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分三大块:一是硬件环境的投入,主要包括局域网、数字中心、用户终端等校园网络的建设;二是软件环境的投入,主要包括局域网底层中的安全防护系统和操作系统建设,应用层中网络功能的平台建设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建设;三是潜件建设,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安全、维护培训,干部、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应用研究等。这三大块投入应是有规划、分阶段地持续进行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建设重点。可是,现在有不少学校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而且主要投入放在了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建设上,硬件、软件和潜件投入比例失调。这是不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规律的,不利于师生的发展。

4. 应用缺研究

校园网路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要应用好,首先是要研究好。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研究,从横向看,要从管理与应用的涉猎面寻找研究方向;从纵向看,要破解教育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研究方向。“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发展方向研究;维护管理、安全支撑研究;应用方式、方法及模式研究;持续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机制研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为师生减负,提高教学质量,让师生学习与工作更轻松、愉悦、自由。因此,中小学要把重点放在应用方式、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上。

5. 效果不明显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内实与外显的标志性成果。从理论层面来讲,我们看到的成果中有理论高度和认识深度的文章与专著很少;即使在这有限的成果中,也是翻译外来的多,本土草根的少;人云亦云、抄去抄来的多,原创、有新意、有价值的少。从实践层面来看,缺少从设计、建设、维护、管理到应用颇有成效的学校成功案例;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不利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利于学校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与现象值得我们深层反思。

综上所述,认识、实践、反思的“三部曲”,实际上是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其目的是让同仁们看到成绩,发现问题,形成共识,明确方向,找到路径,让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孟庆军,孙宁.解析“数字化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03,(8).

[2] 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J].计算机教育,2004,(6).

[3] 高小伍.数字化校园虚拟化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网络,2009,(2).

[4] 吴文虎等.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EB/OL].http://www.cctv.com/lm/131/61/85871.html,2003-03-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