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期刊介绍

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期刊介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着重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动向,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人民画报》是中国目前语种最多、发行范围最广,对外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中国画报》是我国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它是当时中国唯一由非政府组织出版的外文刊物。

第七节 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期刊

一、对外传播的主要外文期刊

中国用外文出版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主要有以英、法、德、西、日五种外文出版的《北京周报》,各种外文版的《中国妇女》、《中国体育》、《中国银幕》、《中国对外贸易》、《中国民航》等,以及世界语《中国报道》月刊,还有英文和法文版的《中国与非洲》月刊。

《北京周报》是中国时事政策性外文周刊,1958年3月4日创刊。最先出英文版,后来相继增加了法、日、德、西班牙文版,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10月《北京周报》开始出北美版,在美国印刷发行。

img35

英文版《北京周报》

img36

世界语版《中国报道》

《北京周报》以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外国各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着重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动向,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经常刊载中国政府的重要文献、党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的文章和专题报道等。外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把它作为研究中国情况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外国的通讯社、电台、报刊经常播发、引用和转载它的内容。

《人民中国》是综合性日文月刊,1953年6月在北京创刊。该刊以促进中日友好、增进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办刊宗旨,读者遍布日本47个都、道、府、县。《人民中国》图文并茂,以日本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以独家采访报道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最新态势,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中日关系等。《人民中国》所刊载的文章常常被日本、英国和欧洲的一些报刊转载。

img37

《人民中国》

《中国报道》是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出版的世界语版月刊,主要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和重大建设成就,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科技、教育、卫生、旅游和考古等,以及中国和国际、世界语界的有关活动情况。《中国报道》现在发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语界享有盛誉。

《中国报道》原来的中文名称是《人民中国报道》(El Popolaimg38inio),1950年5月15日创刊。创刊号为8开8页,发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欧各国及大语种不太流行的地区为主。《人民中国报道》的文章经常被翻译成所在国家的语言,在当地报刊上发表。5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苏联和东欧国家反对世界语,《人民中国报道》1953年底到1957年底曾经暂时停刊。在短暂停刊期间,许多国家的读者来信,要求复刊。复刊后的《人民中国报道》在南美洲、北美洲、北欧大量发行,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只满足需要者的需求,不主动推广。1963年《人民中国报道》复刊5周年时,发行量已由复刊时的5000份上升到1.2万份,已经发行到91个国家和地区。它是当时唯一能够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发行的中国刊物。[5]

《中国与非洲》月刊有法文版(Chinafrique)和英文版(Chinafrica),专门对非洲公众发行,分别创办于1988年和1990年。《中国与非洲》主要针对非洲中层知识分子,设有观点、论坛、特稿、专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栏目。它的内容以中国为主,兼谈非洲和世界,主要报道中国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介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促进中国与非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发展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服务。

《中国文学》有英、法文版,创刊于1951年。是刊登中国当代小说、诗歌、古典名著、文艺评论、文艺动态的季刊,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学》的读者是爱好中国文学的外国人。它以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为主,兼及艺术门类,辟有小说、诗歌、散文、作家艺术家评论、中国文化等栏目,每期都刊登有精美的插图,还刊载中英文对照和中法文对照的小小说,供读者在欣赏中国文学艺术之时还可以兼学中国语言文字。

《人民画报》是中国目前语种最多、发行范围最广,对外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它是1950年7月在北京创刊的月刊,主要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历史文化、山川风物和人民生活。《人民画报》包括汉文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以汉、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英、俄、法、日、西班牙、德等20多种文字出版。外文版和海外汉文版名称为《中国画报》。

img39

《中国画报》

《中国画报》是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画报。50多年来,《中国画报》用大量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见证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用中文以及其他多种外文出版,发行范围包括国内各省、市、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区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国画报》是我国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1951年到1958年,《中国画报》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文版相继创刊,从此《中国画报》以多文种面向世界发行。

1984年10月,人民画报社出版机构中国画报出版公司成立。1992年9月,人民画报图片社开业。1993年3月,人民画报电脑照排中心和中国画报翻译中心成立。1999年1月,《中国画报》中、外文版分版,全新改版的国内中文版画报呈现在读者面前。2000年5月,《中国画报》网站开通。2002年12月,《人民画报》韩文版创刊,在汉城出版发行。

1950年7月《人民画报》创刊时,期印总数为4万份。1963年,《中国画报》期印总数达到50万份,1972年,期印总数达到1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发行的历史最高记录。现在《中国画报》发行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超过70万份。

二、从《中国建设》到《今日中国》

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刊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宋庆龄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创办了《今日中国》的前身《中国建设》。1952年1月,《中国建设》(英文版,英文名:China Reconstructs)诞生在北京大草地胡同16号的一座四合院里。《中国建设》是由中国福利会出版的多语种综合性月刊,报道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文化艺术、山川风貌、民族风情等,主要向国外发行。《中国建设》出版后很受海外读者的欢迎,发行量不断上升。它是当时中国唯一由非政府组织出版的外文刊物。它还是当时中国唯一能够进入美国市场、能在美国书店和报亭买得到的刊物。外国读者通过《中国建设》生动有趣的报道,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发生在新中国的事情。

1958年,中国的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报刊上也充满了火药味,但是《中国建设》坚持既定方针,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面貌。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中国建设》也没有停刊。这本杂志始终遵循宋庆龄制定的办刊宗旨,真实报道和纪录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成就及变化,把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介绍给了世界,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以生活为内容”是《中国建设》杂志自己风格和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创刊之初,宋庆龄认为《中国建设》的读者对象“特别针对那些真诚要求世界和平,但政治上并不先进的自由职业者和科学艺术工作者。”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杂志的订户、读者来信,以及出访考察得到的资料表明,这个刊物的读者仍然是中下层知识界自由职业者,教员、医生、记者、职员、科学艺术工作者及学生等,他们对中国有兴趣,想了解,但又还不了解中国的人。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看,主要想通过具体、生动的报道了解中国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通过活生生的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反映这些新的变化。

《中国建设》最先出的是英文版,后来陆续增出了西班牙、法、阿拉伯、德、葡萄牙文版及中文版。中文版在香港印刷发行,英文北美版在洛杉矶印刷发行,阿拉伯文版在开罗印刷发行。该杂志现在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期发行20多万份,成为各国读者了解新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建设》各种文版除采用通稿外,还有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需要的专稿,约占全部篇幅的30%到50%。1990年1月,《中国建设》的刊名改为更符合这本综合性对外传播刊物性质的《今日中国》。2000年,《今日中国》又开通了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德文网络版,为各国读者开辟了一条快速了解今日中国的通道。

《今日中国》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外工商界、科技界、新闻界、文教界、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比较固定的栏目有本刊特稿、致读者、社会生活、地区与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与科技、文物与考古、旅游、读者信箱、中文月课、邮票、食谱、工艺品等。

创刊于1980年10月的《今日中国》中文版曾经以《现代中国》为刊名,主要读者对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祖国大陆的发展变化、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与祖国大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除了有各文版的共同栏目外,还开辟了“海峡交流”、“侨乡音讯”、“港澳之窗”、“神州见闻”等特有的专栏。

img40

英文版《中国建设》和《今日中国》

国际形势的新趋势和读者的新要求不断向《今日中国》提出新的挑战。正如《今日中国》社长兼总编辑黄祖安所说,“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媒体之间的竞争必然更趋激烈,但这也为传播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多语种报道月刊,在加强针对性、形成独立文本后,实现各文版的本土化,争取在对象国出版发行,也是未来要拓展的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在大的国际背景中报道中国,以一种国际的视野,引导舆论,启迪人心,让读者通过《今日中国》能够听到中国走向世界的足音,能够感受到世界发展的走向。”[6]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建设》真实报道和纪录了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成就及变化,把一个多彩多姿、充满魅力的中国介绍给了世界,为中国树立良好形象、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海内外读者和各界的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对外的“窗口”和“桥梁”。现在,《中国建设》已从初期的英文双月刊发展成为拥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中文5个文版的月刊。1997年,这本刊物又开辟了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中文和德文6个网络版。2000年,为了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对外传播正在大步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本刊物的中英文版同时改版,全部彩色精印。《今日中国》现在出版8个文版,包括英文版、英文北美版、英文盲文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德文版和中文版,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还创办了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小读者》期刊。在2001年11月举办的“中国期刊展”上,《今日中国》的英文版被列入“中国期刊精品”,入选中国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之列。

三、中国主要的时事期刊

中国的时事期刊通常都包含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1980年,新华社主办的时事政治刊物《半月谈》创刊,到1992年发行量达到718万份,在全国和亚洲各期刊发行量中均居首位,在世界各国期刊的发行量中居第五位。

《瞭望》是中国时事新闻综合性期刊,由新华社主办,1981年4月20日在北京创刊。起初为月刊,1984年1月改为周刊。1984年9月,《瞭望》海外中文版创刊,在纽约印刷,发行北美。1986年1月,《瞭望》采用繁体汉字在香港印刷出版,发行港、澳及北美、东南亚等地。海外版除保持《瞭望》的特色外,还增加了为海外读者关心的栏目。

img41

《瞭望》

2000年创刊的《新民周刊》成为国内继《瞭望》周刊之后第二家新闻时政周刊。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市场定位及新民文汇报业集团雄厚的采编实力,《新民周刊》在创办初期就定为周刊,发行量超过10万份,很快占领了上海市场,并延伸到北京和广东。在广州,时事综合周刊《新周刊》1996年8月18日问世。

img42

《新民周刊》

img43

《新周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多,更快。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各种新闻期刊纷纷缩短出版周期,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刊物的时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