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庆龄的国际传播活动介绍

宋庆龄的国际传播活动介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这个抗日进步团体,大力呼吁和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同时又承担起国际宣传的重任。为此,在宋庆龄的指导下,创办了保卫中国同盟的刊物《新闻通讯》,使这个传播中国抗日之声的刊物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中国诞生后,宋庆龄更加重视国际宣传。宋庆龄是最适合承担此项重任的特殊人物,因为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影响,而且有丰富的国际宣传经验。

第三节 宋庆龄的国际传播活动

宋庆龄的一生与新闻界的关系十分密切,她为多家中外刊物撰写文章,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讲,接受记者采访,联络中外记者,指导和创办报刊等等。从20年代到80年代,她先后为30多家报刊撰写过稿件。宋庆龄非常重视新闻传播,她支持创办的主要报刊有《国民论坛》、《中国呼声》、《新闻通讯》、《中国建设》等。宋庆龄不是职业记者、作家,她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其特殊的身份运用新闻媒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情况。

img62

宋庆龄

青年时代的宋庆龄赴美留学,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读文学系,曾担任该校校刊文学编辑,当时就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颂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显示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写作才华。1914年大学毕业后,她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5年孙中山病逝,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工作。

1927年,宋庆龄随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除了培训妇女干部及红十字会工作外,她还负责对外传播工作,并由陈友仁和雷娜·普罗梅协助开展对外传播具体工作。当时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对面的大楼里成立了两个对外传播机构:人民论坛报社和国民新闻社。它们用英语宣传中国革命,动员美国人民制止其政府对华武装干涉的活动。陈友仁是孙中山的支持者,从小受英国教育,是个爱国华侨,担任过律师,在北京主办过英文的《京报》。他写的文章说理明快,用字简洁,因此在武汉除担任外交部长以外,又主持《人民论坛报》工作。雷娜·普罗梅曾协助过陈友仁的办报活动。在宋庆龄的指导下,雷娜作为主编,使《人民论坛报》成为武汉国民政府的重要对外传播阵地。宋庆龄的许多文章、讲话都发表在该报上,然后由雷娜以该报的名义用电报给世界各大通讯社发稿。

宋庆龄于1927年8月中下旬出访苏联。她到苏联后充分利用苏联报刊等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声明和文章,介绍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在一个月内,她就连续发表了8篇声明和文章。这些新闻媒体包括《真理报》、塔斯社、《青年一代》、《女工》等。她的这些传播活动使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形势。

1931年,宋庆龄回到国内。她在开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活动时十分重视运用新闻传播的手段,其中她支持创办的《中国论坛》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论坛》创刊于1932年1月13日,该刊的主编是伊罗生。伊罗生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30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两家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和《大陆报》担任记者、编辑。他受共产国际委托筹办了这个英文刊物,这是中共在白区的一份外国报刊。经史沫特莱介绍,他认识了宋庆龄。当时《中国论坛》凭借在公共租界办理的执照得以公开存在,承担了其他进步报刊难以起到的新闻传播作用。宋庆龄当时充分利用这一用英文对外传播的阵地,发表许多重要文章。《中国论坛》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停止活动半年以后被迫停刊。

在20世纪30年代,宋庆龄还支持过另一份英文刊物《中国呼声》。美国共产党的格雷斯·格兰尼奇和马克斯·格兰尼奇经史沫特莱联系,于1936年初春到达上海不久,就结识了宋庆龄。格兰尼奇夫妇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为此宋庆龄请他们出面创办了英文半月刊《中国呼声》,主要是宣传人民的抗战,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36年3月15日出版了《中国呼声》创刊号。宋庆龄对他们办刊给以热情鼓励与指导,还亲自帮助他们收集材料,约请一些知名人士谈对时局的看法。宋庆龄本人及不少国际进步朋友都为这个刊物撰稿。《中国呼声》第1期印发2000份,第3期增至5000份。《中国呼声》成为中国第一份支持学生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出版物。从1937年3月起,《中国呼声》增出了部分中文版,用中文刊发一些重要的文章。《中国呼声》于1937年11月1日出版了最后一期。这本刊物虽然仅存在了一年半时间,但是它为传播中国的声音、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宋庆龄直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刊物是保卫中国同盟的《新闻通讯》。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这个抗日进步团体,大力呼吁和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同时又承担起国际宣传的重任。她说:“保卫中国同盟不但在为中国斗争争取国际同情、为前线与敌后的战士争取援助方面负起责任,并且感觉到应该承担起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的职责。”为此,在宋庆龄的指导下,创办了保卫中国同盟的刊物《新闻通讯》,使这个传播中国抗日之声的刊物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闻通讯》创刊于1938年7月,开始是油印的英文简报,编印过6期。1939年4月改为铅印出版的双周刊。1941年初,为扩大在华侨中的影响,增出了中文版。到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新闻通讯》被迫停刊。宋庆龄为办好刊物,邀请了进步的外国记者贝特兰、爱泼斯坦负责英文编辑工作。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担任编辑。宋庆龄先后亲自撰写了8篇文章和评论,她指出日本的侵略不仅威胁中国的独立,也威胁着所有民主国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和自由,“中国不仅是为它自己而战斗,而且也为全人类而战斗”。《新闻通讯》这个对外刊物还善于组织外国友人,以其在中国各地前方与敌后的亲眼目睹的经历,写出具体生动、有说服力的报道或文章。正如当年的编辑爱泼斯坦所说:这些文章“并不是用一般的语言来要求人们给予支持,而是用那些在战地作实际工作的人写的报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到那些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那些战胜的危险和困难的情景都是他们自己经历的事”。

新中国诞生后,宋庆龄更加重视国际宣传。她在1950年5月至9月三次致函周恩来时都提到了国际宣传问题。周恩来也认为新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外传播。尽管当时国际新闻局已办了英文刊物《人民中国》,但周恩来还是建议由宋庆龄出面再创办一份英文对外刊物,由中国福利会出版,但又不限于救济福利工作,而是有人民团体色彩的综合性对外刊物,向各国人民介绍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以增进他们对新中国的了解与支持。宋庆龄是最适合承担此项重任的特殊人物,因为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影响,而且有丰富的国际宣传经验。

周恩来的建议和宋庆龄的愿望不谋而合,导致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的诞生。宋庆龄亲自确定了刊名,并制定了办刊方针与原则。她邀请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陈瀚生、著名新闻工作者金仲华以及30年代《新闻通讯》的主要编辑爱泼斯坦参加筹办并担任编委会领导和执行编辑工作。宋庆龄于1951年在上海中国福利会主持召开的《中国建设》筹备会议上,确定“这本双月刊的读者对象以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国家的进步人士和自由主义者以及同情和可能同情中国的人。它特别针对那些真实要求世界和平,但政治上并不先进的自由职业者和科学艺术工作者。”宋庆龄在指导这份对外刊物时,十分强调要保持自己的风格,避免与其他刊物雷同。这本刊物在宋庆龄的关怀指导下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要面对外国广大中间读者,以人民团体的刊物身份出现,保持真实报道的传统,用事实说话,内容丰富多彩,文章通俗、图文并茂,办得生动有趣、有亲切感。在《中国建设》发展过程中,宋庆龄经常提出评价和改进的意见,使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得到改进。

在国际传播中,宋庆龄很注意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闻传播中,对内对外虽有共同之处,但有很大的差异。对外传播要针对不同的外国对象,运用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外国的语言。宋庆龄在20年代到40年代所写的文章许多是以外国读者为对象的。一部分是访问苏联时为苏联人民写的,一部分是为英美人民写的。但这两部分读者不仅不同于国内读者,而且苏联读者与英美读者因所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不相同,所以她在对外传播中很注意不同的对象。她在对外广播中很重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把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与对象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各国人民只有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支持中国的正义战争也是帮助本国人民。

在国际传播中,宋庆龄巧妙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还善于运用外国报刊和传媒。她说:“当我的意见必须传播得越广越好的时候,我就只好依仗外国报刊和其他外国媒介了。”她解释说:外国刊物和通讯社刊登我的声明这一事实,并不表示他们完全同情中国革命,或者能够让我畅所欲言。固然,有些外国报刊的确是本着真正的国际主义的精神把我们之间的合作当作共同斗争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的外国报刊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宋庆龄灵活地利用了一些西方传媒去`传播中国人民的声音。

在开展国际传播中,宋庆龄还善于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团结了一批外国新闻工作者和国际友人。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爱泼斯坦等新闻记者都是她的好友,都为传播中国真实情况做出了贡献。宋庆龄在新闻传播中还很注意向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传播祖国的信息和交流感情。在抗战中,她在香港办保卫中国同盟的《新闻通讯》时,为适应海外华侨要求增办了中文版。为了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需要,还帮助创办了爱国的中文日报《华商报》。

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转入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宋庆龄为新中国创办的刊物体现了这个历史转折。她在筹办《中国建设》时就确定“重点报道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以及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在她的指导下,经济文化建设构成了《中国建设》对外报道的重点。尽管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变化,杂志在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文革”动乱中受极左思潮的干扰,出现过“红海洋”的误导,但在粉碎“四人帮”后迅速作了调整,恢复了优良传统,投入了致力于对外报道新时期中国开展改革开放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宋庆龄十分重视同受众的联系,十分重视推广发行。多年来,她每月将20本《中国建设》寄给国外友人,亲自在封袋上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宋庆龄在新闻传播中不仅十分重视内容的原则性与正确性,而且非常重视传播的艺术形式与技巧,讲究新闻传播的艺术技巧和文风。她认为面向海外读者的报刊要给读者生动的亲切感,这包括改进图片、设计的工作。宋庆龄一贯要求对外传播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要有广度和深度、要及时、要使外国人感兴趣、能理解、愿意接受,在形式上要用较短的文字和较多的照片,使杂志更富有生气,要在设计和美术方面下力气,“必须装饰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