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与情报的概念对比,信息与情报的区别

信息与情报的概念对比,信息与情报的区别

时间:2022-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息是信息的反映形式,信息是消息的实质内容。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涵。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二)情报的基本概念1.信息与情报的区别和关联“情报”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

一、信息与情报

(一)信息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信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为“资讯”,我国古代指的是“消息”。作为科学界术语最早出现在哈莱特1928年撰写的枟信息传输枠一书。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枟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枠中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英国学者阿希贝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1.概念对比

知识,即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和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是已知的、系统化的信息。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非完整性,有些信息还未被认知,未被系统化,因此,它仍旧是信息,未转变为知识。可见知识是信息,信息不全是知识。

情报,即那些对用户有用的,经过传递达到用户的知识。可见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那些对用户没用或虽有用但尚未传递给用户的知识就不是情报。

消息,即包含某种内容的音讯。消息是信息的反映形式,信息是消息的实质内容。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涵。而且不同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不同,有的消息包含的信息量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根本不包含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一般特性

普遍性。只要有事物的地方,就必然的存在信息。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人为地篡改信息,那么信息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甚至不能称之为“信息”了。

动态性。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也必然的随着运动发展,其内容、形式、容量都会随时间而改变。

时效性。由于信息的动态性,那么一个固定信息的使用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

识别性。人类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等方式来获取、整理、认知信息。这是人类利用信息的前提。

传递性。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人、人—物、物—物等之间传递。

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的复制、传递。

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价值性。信息有价值。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二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等。

增值性。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他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领域。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人们发现。

(2)经济特性

稀缺性。信息是稀缺的,特别是高质量的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稀缺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效用性。信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价值成本的特殊性。信息是如此的特殊,它既是一种商品,但绝没有人愿意出同样的价钱购买第二份相同的信息。比如,一个人用400人民币购买了一份天气预报,他绝不会再用400元再购买一份。

体验性。大部分的信息都只能在使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评价。

3.信息资源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也就是说,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有区别的。同时,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一起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要素。

只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存在,就有信息产生。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早就存在于客观世界,只不过人们首先认识了物质,然后认识了能量,最后认识了信息。

信息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用来为社会服务。但认识到信息是一种独立的资源还是近年来的事情。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构成资源。对于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对决策有用的数据。开发利用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广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要素”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资金和人等。

狭义的观点突出信息是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但忽视了“系统”。事实上,如果只有核心要素,而没有“支持”部分(技术、设备等),就不能进行有机配置,不能发挥信息作为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情报的基本概念

1.信息与情报的区别和关联

“情报”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枟辞海枠解释为“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枟现代汉语词典枠则解释为“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多带机密性质”。这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情报”的普遍理解。

情报就是提供人们思考与行动所需要的知识。情报工作要搜集(筛选)、整理、存储、检索、咨询、摘要、报导、概述评价各类信息和知识,使信息和知识变成情报。可见情报工作是一种转化工作,是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情报的工作。

(1)情报的发展

情报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现象。广义上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情报,初期的情报是最原始的。原始社会的人类,主要是互相告知有关吃食和栖身处的情况,交流的内容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情报交流、传递的内容、形式都有很大变化,出现情报发展史的4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部落联盟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出现了军事行动进而发生战争。为了战胜对方,想方设法了解其行动,于是产生了军事情报。军事情报的出现,标志着情报发展史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第二次转折是文字诞生、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情报交流、传递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情报发展史上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

第三次转折是情报工作职业化。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较高的近代阶段,情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有了专职情报机构及专职队伍,情报行业开始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职业。

第四次转折是情报化社会的出现。情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从事情报业的人口将越来越多。情报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情报的基本属性

知识性。知识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每日每时都有新的知识产生,人们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参观访问等活动,都可以吸收到有用知识。这些经过传递的有用知识,按广义的说法,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情报。因此,情报的本质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知识性是情报最主要的属性。

传递性。知识之成为情报,还必须经过传递,知识若不进行传递交流、供人们利用,就不能构成情报。情报的传递性是情报的第二基本属性。

效用性。第三是情报的效用性,人们创造情报、交流传递情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不断提高效用性。情报的效用性表现为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增进知识、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情报为用户服务,用户需要情报,效用性是衡量情报服务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此外,情报还具有社会性、积累性、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以及老化等特性。情报属性是情报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正丰富着情报学的内容。

(3)情报的分类

依据枟孙子兵法枠,情报等于谍报,可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5种,5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使敌人莫敌我用间的规律,这乃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是国君胜敌的法宝。所谓“乡间”,是利用敌国乡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制造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间(使敌军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不免被处死)。所谓“生间”,是探知敌人情报后能够生还的人。

按应用范围分类:可分为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技术经济情报、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等。

按内容及作用分类:又可分为战略性情报和战术性情报两大类。战略性情报一般是指对解决全局或某一特定领域中(如制订能源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等)一些带有方向性、政策性问题所需要的活化了的知识,其中包括科学依据、论证和方案等内容。战略情报的形成需要经过高度的逻辑思维过程并具有较明显的预测性质。战术性情报则是指对解决局部或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所提供的情报。战略性情报与战术性情报是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战术性情报是构成战略性情报的基础,战略性情报则可以为战术性情报指明方向。

2.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的实践由来已久。其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企业为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将原名称“竞争者情报(Competitor Intelligence)”改为“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竞争情报这一概念迅速得到企业和学界的认可。

对其定义很多,如:竞争情报是一种过程;竞争情报是一种产品;竞争情报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

竞争情报源于信息、情报,因此具有信息的共性,同时也就情报的专有属性。此外还独具对抗性、谋略性、合法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三)情报运用现状

1.社会情报运用概况

情报广泛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

情报最早运用于军事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掌握敌方军事方面的秘密信息,为与敌对抗或作战提供方向和指导。当前,各国为获取对手的军事情报信息可谓是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以美国为例,我们熟知的其情报部门就包括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陆、海、空军、海岸警卫队各军种的情报部门等。其遍布世界各地的情报信息网络为其提供大量的情报。

经济中所谓情报学界称为竞争情报。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开始把竞争情报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竞争情报被形象地称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竞争中的一种重要新式武器。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日本通过对竞争情报的运用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并一度使美国企业全面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面对日本企业的巨大挑战,美国加强了对日本应有竞争情报经验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多年努力,在不少行业重新取得了竞争胜利者的地位。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以色列、澳大利亚等也在竞争情报研究与应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对竞争情报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很多知名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情报工作机构,北京市竞争情报资讯服务中心、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情报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我国竞争情报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竞争情报应用水平还相对落后,竞争情报工作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此外,情报还广泛运用于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公安机关倡导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足见情报的重要性。

2.高校情报运用现状

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对外开放,这使我国高校的办学主体真正实现多元化,师资力量、生源、学校品牌及办学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也逐步趋向激烈。与此同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国内各大学面临生源和教授争夺战、就业大战、教育质量和效益竞争、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要求提高等挑战,这都加剧了大学的国内竞争。高校要想适应市场发展和规律的要求,即优胜劣汰,就必须制订科学的竞争策略,完善的竞争机制,做出最优决策,赢得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情报。

目前来说,我国国内各高校的竞争情报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多数高校并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对于高校今后的整个发展极其重要的影响性。大多数的高校都还没有开展竞争情报的相关工作,也不了解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所以整个竞争情报工作在高校中是处于一个涣散、凌乱、不为人注意、不系统的这样一个层面。而且,学校领导也不会为高校聘请专业的竞争情报机构或人员来从事或领导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其最终所接收到的相关情报并不能说是正确且客观的情报,也许还带着个人主观的因素。加之目前高校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独立从事部分竞争情报工作,缺乏对整体情报进行分析和整合。高校的竞争情报难以对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和战略支撑,这是我国当前高校竞争情报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只有建设好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和获得竞争优势,迎接新挑战。

3.高校安全管理情报运用现状

情报信息工作是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基础工作,是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要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情报信息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情报和信息,才能掌握保卫工作的主动权,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直以来,各高校十分重视情报信息工作,将其作为工作主线纳入内保部门的工作日程之中,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对治安保卫信息的理解还比较片面、狭隘,认为治安保卫信息工作仅是收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动态。其实这只是治安保卫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治安保卫信息包括各级部门在贯彻执行政策、法律、法规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其中有官方与非官方之分。前者来自上级文件、调查报告、通报、领导批示、各种会议、同级机关或单位公文往来、情况简报、经验介绍、下级单位的统计报表、情况简报、建议、意见;后者主要是通过治安保卫信息员队伍收集到的信息,包括各种来信来访中获取的信息。

公开层面上的治安保卫信息工作相对较强,隐蔽战线上深层次的信息工作相对较弱。各高校保卫部门就面上的信息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到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上级有关部门一般会下发内部通知,要求保持信息畅通,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高校保卫部门也会根据文件精神,通过召开信息员会议和向下属单位发通知等形式进行贯彻落实。一般会要求下级单位安排值班,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及时报告可能会影响稳定的动向。下属单位也会根据要求向保卫部门报告一些关于本单位如何抓好稳定工作的做法,但关于师生对重大事件反响的“社情民意”等深层次信息较少。平时从信息员队伍中收集上来的关于政治、宗教、涉外保卫等方面信息更少。比如,一些学校曾发生学生策划通过合法途径组织示威游行的行动,但这些高校的保卫部门却并未事先掌握,只有当公安部门接到学生要求示威游行的申请时,保卫部门才通过公安部门了解到有关情况。又如,高校中有信仰宗教的学生,但关于信教学生活动情况的信息较少。再如,高校中留学生、外籍教师较多,但关于外籍教师、留学生的活动情况,保卫部门并不是非常清楚,等等。这些信息就属于隐蔽战线较深层次的治安保卫信息。保卫部门对这一块信息工作接触非常少。在日常信息管理过程中,缺少积累。个别兼职的学生信息员,即使发现一些有不良倾向性动态信息,因怕得罪人,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愿意向学校保卫部门反映有关情况。有的信息员为了收集信息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然而他们却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补偿,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