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文科类及理工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文科类及理工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与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自1995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在试点的52所大学和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均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强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与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自1995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在试点的52所大学和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均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还不平衡,在省属高校还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为此,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于2001年在“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课题中由东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南通工学院(现已成为南通大学一部分)三校共同立项,对如何加强文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课题于2001年批准立项。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参加本项目的三所学校各有特点,并且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是教育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学校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之一,地处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省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江苏省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之一,地处江苏省北部的徐州市。南通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的工科院校,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号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市。自2001年批准立项以来,本项目课题组的三所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工作。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一方面对如何深化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对推动三所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论上对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论述,提出和谐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文章从如下几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和谐是自然规律的本质;和谐是人类社会理想;和谐的本质及其哲学意蕴;和谐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对最后这一点,又从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①和谐在教育发展模式上的体现:既表现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模式要和谐,也表现为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的模式要和谐。对前者,要按照教育的外部规律办事,既要看到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又要看到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度超前社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应看到,教育不仅仅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教育还是人生应有的一种权利。所以古今中外,凡有远见的国家和政府都必然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同时又按照教育的规律发展。对后者,则要按教育的内部规律办事,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要协调发展,外延的发展要和内涵的发展相协调。那种单纯注重规模、注重外延而不注重质量、注重内涵的发展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那种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层次,不注重结构整体优化的发展也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②和谐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体现:对高等教育,就是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调和融合,要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兼顾,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并重。③和谐是人的发展观中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人的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构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可见,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发展观中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④和谐在教育目标上的体现: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也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1945年的一篇文章《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2.通过提倡阅读经典进一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针对当前大学生较为浮躁、不太认真读书,特别是不太读文化经典的状况,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于2003年11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发起,东南大学主办,南通工学院协办,成功召开了“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参加大会的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和32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100多位代表,钱伟长院士欣然与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许嘉璐、罗豪才、季羡林、张岱年、王元化发来贺词,著名学者文怀沙、陈鼓应、汤一介、何兆武、杨叔子、张岂之、肖纪美、许倬云、叶嘉莹、韦政通、刘梦溪、庞朴、成中英、金耀基、谷超豪、魏荣爵、张祥龙、席慕蓉等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这些著名学者和院士的报告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大学生中提倡阅读文化经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会主席张岂之先生在开幕词中说:“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有多种版本,其中一个最具权威性、准确无误的版本是‘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这里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大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大学强调‘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与李白同在,与杜甫同在’,更加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在开幕式上举行了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首发式。论坛还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关于在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文化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由陈怡主笔)。全文如下:

“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民族复兴的伟业,既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也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为此,我们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聚会南京东南大学,举办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共同探讨人文教育的有关问题。经认真研讨,我们向中国高校的广大师生发出倡议:阅读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经典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智者贤人言传身教,著书立说,化育天下,使得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恢弘气度,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与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虽自近代以来,强敌入侵,西学东渐,中华文化经历了旷古未有的挑战和危机,然而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磨砺、激荡之中,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大批汇通中西之学、融合科学人文的饱学之士。这使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再度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的世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世纪呼唤着人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时刻,倡导阅读文化经典,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是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有效措施,又可谓溯源返本之举。文化经典凝聚着人类共同的智慧,有着丰富的养分。阅读文化经典,能使我们的文化脉络延续,能使我们的精神有所皈依,能使我们的根深扎在沃土之中,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的活力,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惟其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才使得中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老树新花,生生不息。

让我们的人生旅途常与文化经典相伴,与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同在,让我们心有所归,心有所向,继往开来,温故知新。让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懈的努力。”

这次论坛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会后,东南大学提出了将文化经典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具体方案,本课题主要负责人陈怡和清华大学程钢博士共同编写出版了《老子论语今读》,并在东南大学等校开设了“老子论语今读”和“老庄哲学导读”课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项目主要负责人陈怡到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四川大学、南通工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院校和单位作了相关讲座,和清华大学的学生社团作了关于《老子》和《庄子》读书的座谈,并受聘为清华大学水木书苑的顾问

3.推进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针对当今中国大学生过分重视英语学习而忽视中国语文学习的现状,在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多年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建设,使“大学语文”课程跃上了新的台阶,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认为,一门好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对大学生美好情感的培育产生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对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很好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理工科大学生还是人文类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大学语文”。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学国文”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文革”前,匡亚明先生就曾倡议大学要开设“大学语文”。目前,这门课程已建成一套立体化教材,发行了几十万册,在全国几十所院校使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与此同时,王步高教授还开设了“唐宋诗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编写的《唐宋诗词鉴赏》教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4.推进了“大学文科物理”课程的建设。目前,如何加强人文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对人文类大学生开设“大学文科数学”和“大学文科物理”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现在,不少大学都已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但开设“大学文科物理”的还不多。东南大学从1995年开始就要求人文类大学生既要学习“大学文科数学”,也要学习“大学文科物理”。开始时,学生有不少意见,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中学文理分科,数学基础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何针对人文类大学生开设这类课程还没有成熟的经验。经过几年的摸索,东南大学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编写出了《物理学概论——大学文科物理教程与实验》教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和《文科物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吴宗汉教授还采用了让学生写小论文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开展了将科学与人文有效融合的初步探索。除了上述加强人文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外,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将科学和人文有机地加以融合。但是,这一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看,可以由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哲学的学习,二是加强创新实践。哲学是人类文化中的精髓,其高度概括的辩证思维既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所以,我们呼吁: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哲学本身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哲学教育。让哲学返璞归真,情理相通,让哲学成为人生的指路明灯,让哲学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创新,是近年来中国媒体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字眼之一,这表明了中国领导层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创新,不仅指物质产品上的创新,也包括精神领域的创新。对在大学学习的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创新的具体物质成果,而是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是让学生得到一种高峰体验。这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3所学校都采取了各种方式让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力争让创新成为跨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举办了大量的人文和科学讲座。如东南大学仅在2002年就举行了160多场高水平讲座,在海内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来听讲座的,不仅有东南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还有很多外校的学生和教师。如今,这已经成了东南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在苏北地区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自2001年承担该课题以来,在徐州师范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推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如撰写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参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汇编》);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重点建设,形成了一批开设稳定、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程:校长徐放鸣开设的“审美心理学概要”,原校长周明儒开设的“文科高等数学”,张仲谋教授开设的“宋词欣赏”等,均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参见《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学校致力于高水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自2000年以来,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4年以来共立项完成320个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创造成果展评,4年来累计参评学术论文(含调查报告)381篇,科技创造成果314项,这些工作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几年来,该校本科生共发表论文118篇,出版史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6项(参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探索与实践》)。

8.南通工学院通过此项目有效地推进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他们从调查本院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现状入手,设计了相关的测试卷,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通工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文化素质培养对策研究》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两份报告,并认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欢迎,还出版了《文化素质教育文集》和《文华——南通工学院学生读书报告集》。

二、项目研究成果

1.出版的教材和书籍

(1)《唐宋诗词鉴赏》,王步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老子论语今读》,陈怡、程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文科物理十五讲》,吴宗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5)《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1)《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 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陈怡,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8期(获200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

(2)《和谐——教育的最高目标》,陈怡,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9期;

(3)《让哲学返璞归真情理相通》,陈怡,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8期;

(4)《关于‘文化、先进文化、大学文化’的思考》,陈怡,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第1期;

(5)《让创新成为跨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陈怡,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转变观念,落实措施,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张仲谋(获2002年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优秀论文)。

三、成果的创新点

从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看,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倡导文化经典的阅读,举办名家的讲座和开设相关的课程,持之以恒,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亮点,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倡导的:“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及圣经作为自己的家。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道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人们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整整的一生。”相形之下,中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太大的差距。

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课题是十分有价值的,但同时又是十分艰巨、十分困难的,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力。今后,仍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加强人文类大学生科学素质与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将科学和人文有效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四、成果推广应用

此项成果除在项目所在的3所学校直接对上万名学生产生了实际的积极影响外,还通过出版的书籍在全国很多高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大学语文》已被50多所高校采用,累计出版达20余万册;《大学物理》也一版再版。通过发表的文章宣传了相关观点和做法。通过到其他院校做讲座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召开“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及发布《关于在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文化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我们衷心希望,这一工作能得到更好的推动,取得更好的成绩。

江苏省教育厅于2004年12月24日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组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推动了所在学校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