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加强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以下现实意义。当今时代,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必须靠自己的人文文化来维持和支撑。因此,必须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是固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精神纽带。因此,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理工科教育的唯一目的。
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从理工类大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讲,仅仅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若要实现自我价值、今后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能够独当一面,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做基础。在我国加强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明代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的存亡和盛衰,从内心深处感到有强烈的责任,就会思考和探索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并调整自己的追求、行动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之各放弃其责任,是世界必毁。”[3]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4]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法宝。因为,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现代化的人。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身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判断力美的欣赏力、适应变化的灵活性。他们的身上积淀祖国优秀文化的底蕴,汲取本民族和人类文明之精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批判地思考科学、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他们的敬业、勤奋、团队精神以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合作共事,为祖国、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人文素质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升华,也可以教给他们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己。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明的吸纳和认同,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格调趣味,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人文气质。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越不可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加快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正走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其宏伟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同样,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也将丧失民族精神,必然亡国。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必须靠自己的人文文化来维持和支撑。因此,必须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是固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精神纽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理工类大学生树立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视国家富强和民族兴盛为己任,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国家的建设中,才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虽然把谋职求生作为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把学习职业技能、追求物质利益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价值取向空间中,完全排除高等教育提升人性、塑造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就等于是放弃了人类特有的道德、伦理、审美、理智、浪漫、价值等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有人形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处于“荒漠化”状态,他们“一半人的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另一半人则盯着考试书”。网络作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和水一样,是当代大学生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这个空间带给他们的是游戏、电影、综艺节目、音乐、聊天等,虽然花样繁多,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充实。人文学科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学科,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同样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是残缺的人。

三、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矫正科技理性的过分膨胀

科学技术的创造、价值和发展应用方面需要运用人文精神来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可供享受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与人类生存需要相反的后果,包括生态、环境、能源、人欲横流等问题。可见作为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科技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需要受到人文精神的制约,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理工科教育的唯一目的。

四、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是指在日益加速的就业市场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发展要求、成就事业的能力,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人是文化的主体,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而人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的。这就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5]在现代社会,人一生的就业次数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将面临可持续就业的问题。可持续就业竞争力包含一部分内部隐性竞争力,也包括一部分显性竞争力,是经历时间和职业市场的考验“日益发光”的那部分能力和素质。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知道“如何做事”,人文背景越宽,视野也就越开阔,融会贯通、创造能力才越强,获得成功的几率才越大;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一个品德高尚、有责任心、有情有义、内心和谐、举止得体、谈吐大方的人,才能迅速给用人单位以信赖感和亲和力,并迅速在职场打开工作局面,赢得各种资源和发展空间。有的大学生专业素质很强,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可能一时有获得工作的能力,但没有保持工作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人文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只有专业技术能力强与人文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就业。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但还不完善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不会被物欲驱使而导致价值迷失、诚信缺失、责任心淡漠、精神颓废;在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日渐凸显的今天,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才不会片面唯科学主义,不会执着追求工具性目标而淡漠社会理想追求,忽视人间亲情和精神世界;在信息网络为特征的经济时代,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甄别网络信息误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大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增强可持续就业竞争力,必须夯实人文知识、培育人文情感、掌握人文方法、匡正人文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