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施志仪[1]邵名丽金晔单芝萍王星蒋宇刘晓丹上海水产大学是一所以水产学科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而我校独辟蹊径,鉴于行业特色鲜明、学校规模不很大,且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采取了另一种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这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协议的形式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施志仪[1] 邵名丽 金 晔 单 芝萍王 星 蒋 宇 刘晓丹

上海水产大学是一所以水产学科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从学校的定位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办成综合型大学的规模,各学科不可能也不必要拥有大量的师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研究生教育,如何既扩大研究生规模又保证培养质量,是行业特色性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所普遍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目前大多数学校而言,采取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与综合型高校合并,依托综合学科优势、发展研究生教育;二是几所行业特色性学校合并,发挥学科互补,发展研究生教育;三是通过学校自身学科扩大和充实,发展研究生教育。而我校独辟蹊径,鉴于行业特色鲜明、学校规模不很大,且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采取了另一种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这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协议的形式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一、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是实施联合培养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是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它既要注意合作单位与我校在专业方向上有相近性,更要注重合作单位的科研实力。在寻觅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我们进行合作的比较理想的单位,其无论在科研实力方面拥有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还是在科研方向上涵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大海域和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的各类水产课题,尤其重要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要拥有大批高质量的后续人才必须依托高校。正是在这种双方都有强烈合作意愿的前提下,我们于1994年起开始尝试联合培养研究生,迄今已实施了8年。在这短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不断努力,联合培养工作扎扎实实地跨出了两大步。

第一步是在1997年前后。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研究生联合培养从无到有。从形式上讲,改变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呆板的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一次突破。1997年双方用协议的形式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进行规范,并在双方所在地正式挂牌成立了联合研究生部,由双方领导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者组成了联合研究生部工作委员会,其职责均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条例上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使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制度化。从内容上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被聘为我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参与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并且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到1993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有11位在职人员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我校有3位在校研究生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学习并且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有22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被聘为联合研究生部的硕士生指导教师

第二步是在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双方在合作上更加紧密。从形式上讲,通过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工作细则,从制度上确保了双方紧密合作。从内容上讲,为了使聘请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从1999年起我校每年从国家分配的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名额直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具体做法是:①在招生专业目录上,明确写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教师的名字;②组成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教师为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③采取分段培养的方式,即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上海水产大学完成,论文工作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这一时期,一方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担任联合培养指导教师人数增加了,至今有33人被聘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双方互派研究生的数量也增加了,从1999年开始至今又有6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在职研究人员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使攻读学位的人数达到18人,其中7人已取得硕士学位。从2000年开始我校以联合培养方式招收的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有12人,2001年有16人,2002年有18人。

回顾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8年历程,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①起步早。合作培养始于1994年,那时教育部还没有提出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水产教育领域开了先河。②起点高。双方从合作伊始就着眼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③合作领域宽。联合培养所涉及的专业包括水产养殖、食品科学、捕捞学、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产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等8个二级学科。④跨地域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有多个研究所,分布于全国东、南、北各省,因此我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的最大特点是跨地域广,这是有别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显著特点,其面临的问题多、挑战性强,是开展合作培养过程中的新课题。

二、跨区域、多地域是实施联合培养的一大特色

由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多个研究所分布在黑龙江、广东、山东、湖北、北京、上海等地,因此给我们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工作制度化

把联合培养工作纳入学校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使之走上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是成功实施联合培养的重要基础。几年来,我们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反复讨论,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条例》及《关于上海水产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研究生部培养统招研究生工作细则》。由于有了这几个文件为基础,使双方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由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研究生培养缺乏经验,所以我们建立了导师培训制度,组织新聘任的导师学习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文件,请一些有丰富培养经验的老指导教师谈心得体会,使他们在上岗之前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沟通联系固定化

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导师、研究生和管理部门三者密切配合完成,由于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研究所之间在地域上不相邻,这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建立了兼职导师和管理人员通讯录,以便联系落实下列工作:①在制定招生计划前,请他们确定招生人数和研究方向;②初试结束后,确定复试日程安排;③新生入所前的具体安排;④进行中期考核、论文开题,以求双方同步、互通情况;⑤论文预答辩结束后,研究所将评审意见等及时发送给水产大学;栟每年3月,将导师评选的要求和日程安排告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导师评聘。几年来,由于比较固定地抓住了培养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加强联系,从而克服了因跨地域而带来的不利因素。

3.总结交流经常化

从1999年开始,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比较大型的总结交流会,由双方的导师和领导参加,就研究生培养经验进行交流,并对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讨论。我们几个有关联合培养的工作文件就是在这些会议上制定形成的。上海市教委、农委和农业部的领导都亲临大会,媒体也对会议作了报道。

4.组织管理专人化

根据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在研究所学习。因此,在校期间配备副导师负责与在所的指导教师联系,副导师人选由各研究所的导师自己选定。如果导师不能确定,则由我校研究生部根据研究方向指定。

各个研究所都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将研究生的党团工作列入本所的党团工作中,并指定人事处一名干部担任辅导员,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5.生活安排优惠化

我们没有将研究生进入研究所学习看作培养工作中暂时卸掉包袱,而是仍然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在研究生入所以后,研究生部不断地与导师及各所管理人员联系,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为了使研究生安心在研究所学习,对原来在学校不享受每月生活补贴的研究生在进研究所以后都实行享受补贴,还在不多的经费中留了一笔经费作为研究生从研究所到家庭所在地的差旅费用。由上海水产大学承担的费用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到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研究生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入所的研究生每月发给200元生活补贴。各研究所对研究生的生活起居、文体活动和学习环境都作了精心安排,并为每个研究生配备了一台电脑。

6.领导高度重视

8年来,我们联合培养工作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关键在于双方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每次召开联合培养工作会议时,学校和研究院的领导都亲自参加。双方各指定一名副校长或副院长负责联合培养工作。许多研究所都把研究生培养工作列入所长办公会议的议事日程,分别安排所长或副所长专门负责,保证了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南海所所长在新生来所后,及时召开有关人员和指导教师的会议研究工作,并多次亲自到研究生宿舍检查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研究所领导对研究生培养期间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奖学金评比和学术报告等活动都亲自到场指导。

三、优势互补,实现多赢是实施联合培养的最大成就

从联合培养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今天,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相互支持,唯有这样才能开创高校工作的新天地。通过8年的合作,我们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1.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两者不仅双双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而且两者之间完全处于隔离状态,科教分离、条块分割使研究方向的科研力量相对单薄,难以形成合力,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实施合作培养研究生后,把双方的人才集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在各个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上组成实力强大、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梯队,从而为扩大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和提高培养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导师队伍有了明显扩大。从原来仅有40多个硕士生导师扩大为现在的硕士生导师100人左右、博士生导师16人。②学位授予点不断增加。从合作之初的4个硕士点发展为涉及10个一级学科、涵盖理、工、农、经、管多个学科门类的13个硕士点和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3个博士点)以及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点。③招生规模扩大。统招研究生从合作之初的40多人发展到270人,其中博士生从零到25人;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00人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90人。总计在读人数达到了460人左右,使我校无论在培养人数上,还是在学科、专业点数量上,都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④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联合培养拓宽了学科领域与方向,增强了科研能力,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也有较大提升。

2.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既有利于在校研究生能及早参加科研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开阔科研视野;又有利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活跃学术思维,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使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强大的科技人才阵容提升了上海水产大学整体科研实力,为学校办学上了层次,也为建成科研教学型的学校提供了学科上的优势。自1994年联合培养工作开展以来,我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较快,2000年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等学科被评为农业部的重点学科;2001年水产养殖、捕捞学等学科被评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002年水产养殖学科被评为国家的重点学科。

同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而言,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于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架起了桥梁,由于获得了高等院校多学科和基础理论的滋养和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各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的全国水产类的重大基础性、关键性课题,研究生的到来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协助完成了许多重大课题。

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由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的不少研究所地处偏僻,因此往往很难引进研究生;我校的研究生由于对那里的情况不了解也很少愿去那里工作。通过合作培养,研究生在各研究所进行学习和做论文,使研究生加深了对研究所的了解,对研究所的科技水平和科研状况以及能否施展自己所学和专长做到心里有数;研究所在培养过程中也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清楚了,对其是否适合所用做到了心中有底,从而减少了引进人才的投资风险。目前已有不少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意向留在研究所,研究所也有打算录用他们。因此,合作培养研究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引进人才的一种好方法,也是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合作以来,上海水产大学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培养了18名在职研究人员,提升了学历,充实了人才梯队,其中有不少人现在已是各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几年来,合作的经历使双方都坚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仅使学校感受到这种方式是在既有条件下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层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使科研院所认识到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加速自身发展的最佳捷径。当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求真务实,为这一模式的日臻完善,为我国水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使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工作。

(刊于2002年第1期)

【注释】

[1]施志仪,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