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更健康、持续有效地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理性思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确立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校执行层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有很大的作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

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徐玲芳[1]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领域,出现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向分流和交叉、矛盾冲突与交锋,这些问题更集中体现在高校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如何更健康、持续有效地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理性思考。

一、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

1.坚持质量第一的核心价值取向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应该有不同的质量内涵,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尤其专业学位是重在应用型、务实型,能够真枪实弹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应用于转化,最终由市场评价其价值。

学校的作为应以适应需求和保证质量为逻辑起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确立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价值取向。这是由高校办学的最基本属性决定的,学校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促进人的发展是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应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另一方面看,大学教育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非义务性看,学生在交纳了学费的同时就享有了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大学在接受并消耗了学生学费的同时也就负有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教育好学生的义务,同时随着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和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在进入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服务市场时,就可以在众多的服务提供者中进行选择,所以,只有学校以适应需求和保证质量为逻辑起点,努力改进人才培养环境,才能被广大学生青睐,赢得学生的选择。

2.注重绩效,提高效能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重视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应注意进一步引入“成本—收益”和“投入—产出”等分析工具,既强调效率、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要重视结果、注重绩效,以能否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作为衡量效能的标志。

判断绩效和效能,不能只看短期内某一个项目的效益,更不是看它对某些人或社会集团带来利益的大小,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该学科、项目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上。设立一个教育项目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对学科和学校的整体产生积极影响。

3.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

如果说注重绩效、提高效能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般目标或者说是浅层次目标,那么在上述基础上促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终极目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不断调整,使其更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制度性的自我调节,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成不断发展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体地说,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教育自身的实质内容,如在教材的编订选用、案例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诸方面要下苦功夫。在对受教育者的理念上,应坚持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观念,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要扩大其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对学生不但要求其有基础知识,更要有哲学、美学等文理兼备基本知识和素养。另外,应积极拓展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专家和企业家共登讲坛、联手办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行远程教育,方便有教育需求的对象接受教育,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确保生源。学校在资源配置上,需要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建设经费比例,将其用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宜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挪作他用,更不宜把它当作学校或部分机构的创收渠道。

二、高校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意识整合

上文提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确立质量第一、注重绩效、提高效能和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各个层面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也应确立相应的意识,树立质量意识、教育营销意识、品牌意识、事业意识、服务意识,并针对现有的差异进行意识整合。

1.质量意识

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应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把各因素落实到具体的人员。

作为高等学校的领导决策层,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及时认清形势,更新管理观念,调整管理策略,提高质量水平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他们在质量问题上主要应把握好以下3个问题:首先,学校决策层应该完全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规划,在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定位、学科设置等问题前瞻性地提出规划和建议;其次,积极鼓励各学科专业储备好人才,并努力建立专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队伍,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人员培训来增强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最后,学校决策层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有长远的规划,并进行合理的投资。

学校管理层要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创新意识,要清楚地了解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了解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目标,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框架,对下面的执行层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协助服务,从而实现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学校管理层要有企业一样的质量观,要体现管理在改进质量中的强大作用,要重视其产品——人才的质量。

学校执行层要认真执行从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的组织,到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等每个细枝末节的要求,重点把握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的配备、课程成绩的管理、论文研究等重要环节。教师作为学校执行层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有很大的作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务实型高级人才,学校配给的任课教师都应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主持或参与国内各种科研或工程项目,以新近的研究成果充实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接触行业研究前沿的需要。

2.教育营销意识

教育营销即是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全面地向目标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以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满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实现教育价值交换的活动过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竞争较为激烈的新形势和环境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教育营销的实施。

教育营销过程中应“以销定产”,先营销服务(在招生过程中),再营销产品(在就业过程中),反过来进一步营销服务,从而形成一生产循环。

决策层在这一点上需要把握的有:拓宽办学领域和办学视野,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和合作,有必要走出去和迎进来,全方位寻求对外开放与合作。

管理层在教育营销方面应该做的工作有:根据学校条件和特色进行分析,确定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进行适当的市场细分准确锁定对象。管理层还要对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分析,即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更好地面对竞争和挑战。管理层还要为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宣传,通过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质量意识的整合,为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打好一个牢固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口碑,宣传做到位至关重要。

执行层在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指导和协作下,应该把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教师作为执行层的主力军,要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添砖加瓦,为良好的口碑建立做坚强的后盾。

3.品牌意识

决策层在学校品牌宣传和管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对学校的影响都很大,教师的科研成果也是学校的一大产出,其数量和质量(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率等均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学校的品牌宣传有良性影响。决策层应该站在长远的战略层面思考,舍得花巨额资金引进人才,为学校的教师队伍注入强大的力量。决策层还要为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知名企业争取一个交流的平台,利用知名企业的名声为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品牌的宣传推波助澜。

管理层和执行层要加强对自身品牌和特色的宣传,利用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有效互动进行传播,执行层要辅助管理层对自身教育品牌创造良好形象。

三、高校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道路选择

1.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发展

高校需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思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全日制为主向、从多数攻读学术型学位,调整到应用型、复合型为多数的格局,应特别重视专业学位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制度上应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的目标定位,进行全校自上而下的观念整合、管理体制的梳理和发展重点的确立。

2.深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

目前,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滞后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尽快推动建立和理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合理的管理层次,实现人员到位、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齐头并进的局面;并且有必要尽快开展教育自身的改革,如认真探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相关制度以及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是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由教育主管部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培养方式、论文要求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制定标准,防止一些办学单位将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摇钱树”,只顾招生赚钱,不顾教学质量。二是建立评估监控机制。重点对本学科专业的水平、师资队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学位论文答辩等进行评估和监控。另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教育也应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有必要将对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经费使用效率进行全面的普查,使这些有限的经费能真正用于培养工作中。学校更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发展、师资培训、人才引进、教材和课程建设、案例建设和参加交流会议等给予投入,成立专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金,对这些培养工作进行立项建设,并且将这些纳入学校每年的预算中。通过理顺各方关系,形成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行业并针对行业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自主设置学科、自主建设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培养单位自主自律的机制。学校首先应该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办学特色为目标来开拓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发展领域。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各学院拓展与学科相关企业单位的联系,确定自己的人才市场,包括规模与质量、规格与层次、学科与地域。可以探索与企业共建,形成培养基地,甚至可以深入地与行业合作打造一套相关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

在具体操作上,可借助本科生及全日制研究生广泛了解企业需求。同时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为这些企业进修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其次,可以借助本校学科及地理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通过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通过承担企业项目并让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研究,从项目中发现“好苗子”,吸收企业优秀员工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三,可以借助已有的全日制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优势,搭建开放式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平台,积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指导教师,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和指导工作,整合全校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实施“精品课程工程”、“精品讲座工程”等,合力打造品牌非全日制研究生,从而扩大影响、扩大生源来源。第四,高校可以经常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介绍企业新技术。高校教师也可以应企业邀请到企业讲课,为企业员工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与企业实际结合,以应用为主,真正发挥他们的长处。第六,与企业合作办学。高校可以与企业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和建设实习基地的新模式、新机制。

4.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学校要探索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创新型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基本构架确立的同时,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创新的管理理念体现于规章制度之中,并逐步实现管理理念先进、人员分工明确、工作到位、综合协调力强的管理体系。

应形成的主要管理制度如下:

(1)招生方面:制定拓展生源的措施和规定、各种类型的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包括资格审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要求等)、关于建立培养基地的规定等。

(2)培养方面:形成各种类型的培养方案,制订基本要求、培养工作细则、学籍管理细则、教学管理要求与规定、课程考试管理与规定、教学质量检查及要求、课程建设与考核、中期考核及筛选、论文要求及标准、毕业条件及资格审查、导师要求及其考核、实践要求和考核、双导师制度及其管理等。

(3)管理方面:各种类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案、保证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建设要求、管理层次的划分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教育成本补偿的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经费分配管理办法,以及学校与校外合作单位、行业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等。

(刊于2007年第4期)

【注释】

[1]徐玲芳,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部培养科科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