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人生意义的关怀缺位影响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作为自然界特殊的生物,总是“自寻烦恼”地探寻活着的意义并赋予世界意义。无论是人对自我生存意义的探寻,还是人对世界于我生存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教育引导下的自我觉解、探寻。但是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及教育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思潮影响下,当今的高等教育目标却离此追求渐行渐远,越来越热衷于帮助学生获得“何以为生”的本领、怠于引导大学生探寻生存、生活的本真意义和价值,致使不少大学生在拥有技术与能力的同时,不但无法拥有幸福感,反而倍感空虚,找不到存在和生活的理由与乐趣,进而在迷茫中纵生甚至弃生。本应以引领大学生探寻人生意义、构建意义世界为根本旨归的高校德育,也不知不觉加入“工具”的行列,热衷于理论解读、规范训导,忽视意义关怀,沉溺于其“所是”的现实境遇,放弃其“应所是”的理想追求。因此当今的高校德育即使被“捧为”首位,也难掩其高等教育“婢女”的真实“命运”。高校德育要真正赢得学生、社会的尊重,只能回归其本职——切实关怀大学生的意义需要。

一、意义:人的根本追求

意义就是人生意义吗?人与意义有何关系?这是高校德育意义关怀首先要诘问的根基问题。

(一)意义之意蕴

“意义”可谓迄今为止最有“歧义”的一个词汇,中外学者从释义学、语义学、心理学、哲学等维度对其进行了广泛解读,至今未达成共识。从哲学角度看,学者们大多主张“意义”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或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作用、价值、重要性、意谓等。如“所谓意义,就是对人有所意谓的客体对主体的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1]69;“意义就是指主体对其有所意谓的客体所具有的影响、价值、作用的理解”[2]240

本文的“意义”是一个具有双重意蕴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生意义,即人为什么活着以及如何活着才有“意思”和价值;二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道德、法律、政治对于人及人生的意义,即政治、道德、法律对人的生存及生存意义的影响、作用、价值等。作为人生意义维度的“意义”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它不是某种目标、某种态度本身,而是实现某种目标、采取某种态度行动后“所带来的心灵寄托、慰藉与愉悦”,“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与体验”[3]87,是“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残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4]9;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于人及人生之意义维度的“意义”是一种主观认知,是人对于道德、法律、政治对于人及人生之“意谓”的认识。

(二)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

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但动物追求的是存在时间的长短,而人不但追求存在的时间,更追求存在的质量,人“关注的不是‘量’的满足,而是‘质’的提高与升华;不是‘外延’的延伸,而是‘内涵’的丰富”[5]52;人和动物都追求物质,但动物追求的只是物质本身带给自己的生理满足、不在乎如何获得这些物质及其对自己的“意谓”,而人更在乎后者,“动物不会自己在食物旁饿死,而人则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之举”[6]213-214;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不同,人不仅仅是实体(肉体)存在,而且是“意义—价值存在”[6]212,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6]213。人与动物事实上的区别证明人追求的是“比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意义”[7]4。人不仅追求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作为理性而自主的生物,对于自我之外的他人、世界的关注和追求度都是与其于己之“意义”的大小成正比的。

二、意义关怀缺位:大学生“德性”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

意义是人的根本追求,以关怀人的需要为根本旨归的高校德育理当关怀大学生的意义需要。然而当今,无论是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作为重要渠道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对大学生的意义关怀都较缺位,影响了大学生“德性”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对人生意义的关怀缺位影响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显著提高,大学生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等问题有强烈的理性探寻愿望;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诸多人生选择中,何种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是大学生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大学生这种“形上求索”和“形下选择”的需要,无不激发着探寻人生意义的强烈动机。然而这种自发的、以自我生活为半径的自我探寻可能因大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生活经验等限制产生主观、盲目和褊狭性,难以触及人生意义的真谛,甚至偏离人生意义的真谛,高校德育必须为之导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下,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由于理论水平和“育德”能力、职业精神的欠缺,对党和国家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内涵,要么不能有效解读,要么担心违背“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定不敢自我解读或者无限“拔高”解读;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要么采取最保险的方式——“照本宣科”讲解人生观的要求,致使大学生只能抽象地记诵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容,对于人为何要追求人生意义、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意义、如何追求人生意义等问题往往缺乏深度觉解;要么远离现实生活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致使大学生对这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无人”的、难以企及的人生观教育反感、排斥进而走向其反面——选择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的、拜金的人生观。这种形式上的、不能触及大学生意义世界的人生观教育,不能照亮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也不能成为阻挡部分大学生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下产生意义迷茫或失落的利器。

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402,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学习、成长等具有“辅导”职责。但是,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理论素养、“育德”智慧、敬业精神的缺失,往往“窄化”或“简化”其职责,以不出政治问题为最高准则,以发展党团员、组织各种政治活动或其他日常纪律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享乐、拜金、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意义取向不能及时关注和指导,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遭遇突发人生困惑时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做出令人扼腕的自杀、杀人或其他违法违德行为。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8]379,但是在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科学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科专业教师,满足于“以何为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不能觉解“精神上的苦恼更多是由对无意义的存在和无意义的事件的体验与恐惧造成的”[9]36等诸多道理,不但不利用自己在学生中的特殊威望及言行表现帮助大学生探寻人生意义,甚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背道而驰”,认为掌握“活着”的本领是最实际的、最重要的,对“为何而生”的探寻是“多此一举”的“无病呻吟”,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浸在单一的生活世界和褊狭的人生意义世界中,不但无法体会活着的幸福,反而因为失去比活着更有意义的意义引领而感到空虚、迷茫和痛苦。

(二)对道德、法律、政治于人与人生之意义的关怀缺位影响大学生道德、法律和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法律、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高校德育的意义关怀还应包括对道德、法律、政治于人及人生的意义联系的关怀。然而现实境况却是,承担道德与法律教育的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教育理念、职业精神等诸多欠缺,对道德的诠释仅限于规范层面,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仅限于记诵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枠中规定的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80字”内容,较少引导大学生思考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与人及人生之间究竟有何意义联系;对于法律要么热衷于从其所属的学科进行诠释,抛一堆专业术语、法律条文或诸多高难案例,要么按照教材讲一堆抽象的概念或权利、义务,几乎不引导大学生思考法律于人及人生的意义;其他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是从政治所属的学科视域诠释政治的内涵,满足于让学生结论式的掌握一系列抽象的政党理论,很少引导大学生思考政治对于人及人生的意义,即使引导大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也多局限于维护国家秩序、政党领导、社会稳定的宏观角度。

高校德育这种“过于高妙,悬在空中,与学生的生命建立不起直接联系”[10]12或者远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境况,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将道德视为人生存的内在精神需要和意义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法律视为人生存的制度保证及控制纯动物本能、超越自我、追求意义人生的支撑,反而将道德和法律视为人的羁绊,在学习、交友、恋爱、就业、公共生活中屡屡做出违背规范、远离意义世界的不讲文明、损害公物、破坏环境、考试作弊、简历造假、情感欺骗、侵犯他人利益等放纵本能欲望的违德违法行为;不能将政治视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人生权利维护及人有意义存在的制度保障,反而把它们视为国家和政党控制人、限制人自由和权利的工具,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怀疑、抵触、反感。

三、引导大学生觉解、澄明、创造与提升意义:高校德育意义关怀回归之路

高校德育要赢得学生、社会的尊重,就必须回归自己的本职——引导大学生不断觉解、体悟、澄明与提升意义,为人的发展找寻动力和归宿;引导学生觉解道德、法律、政治与人及人生之间的意义联系,为人的发展找寻精神家园和路径。

(一)引导大学生觉解、探寻、澄明与创造和提升人生意义

“意义世界所表征的并非是人的‘是其所是’,而是‘应其所是’”[7]5,反映的是人的应然存在方式,人生意义的生成总在“途”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存在”,人生意义在觉解、探寻、创造与提升中生成。

1.觉解人追求意义的根据

尼采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大学生只有深刻觉解人追求意义的根据,才会始终如一地自觉追求人生意义。对人的存在理由的觉解是一种高层次觉解,必须借助理性。承担理性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善于通过讲授、讨论、对话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从人与其他动物在智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视角去觉解人追求意义的根据: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人不仅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反思的对象,还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存在与他人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唇齿关系,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权衡中控制自己的欲望甚至割舍、让渡自己的欲望,追求存在的合理性、高贵性;高超的智慧使人能意识到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在“畏”中珍惜生命、超越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旅程,追求生命存在的丰富性、精彩性、理想性、完美性与价值性。

2.探寻人生意义的本质

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内涵不同,因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并不等同。价值固然是属人的,而以价值为人的尺度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人的生命及其人格毕竟是无价的。且人生意义虽然发生于人对其价值创造活动的体验,却并不等于价值本身。价值总是为他的社会客观概念,意义则是自为的社会主观概念,它更属于社会的个人,因为归根到底意义是人的生命在其活动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人在生活中从追求价值到寻求意义的变化,正反映了人在更高程度上的自我生成和自我觉解”[11]56;“人生价值的涵义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谈人生意义,如人们常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等等;而人生意义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兴趣、追求、动机、愿望、目的、意图、信念等属于主观心理领域里的内容,表达着自我的主观精神感受”[12]7,人生意义是个体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体验,人生价值是个体人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尽管如此,但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之间有密切关系,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生成的根源,人生意义的本质在于奉献和给予,因为“对自己来说,人是不充分的,如果生命不为自我以外的目的服务,如果生命对别人没有价值,那么生命对人就没有意义[9]40”,“幸福可以被定义为确信被别人所需要”[9]40,“实存的真正意义只有在于奉献,在给予”[9]42

3.澄明人生意义的误区

高校德育既是面向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彼在”,更是面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理当帮助大学生澄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意义困惑与误区。

针对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恋爱受挫、学习困难、经济拮据、人际关系紧张等人生挫折时产生人生无意义、进而放纵或放弃生命等现象,高校德育要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增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生命是意义存在的载体,“有意义的存在的前提是热情洋溢地、令人愉快地接受人的自身的存在”[9]57,“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3]24;增加逆境、挫折对于人及人生意义之意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迎接挑战、战胜挫折是一个人自我超越、拓展与确证自我本质力量、有意义存在的本真方式。

针对部分大学生因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追求物质消费、感官享乐等褊狭人生意义取向,高校德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从人存在的丰富性及创造性去反思人生意义的真谛。“有意义的存在包括满足需要和欲望,包括一个人的能力的实现以及对超越这些能力的渴望,包括获得真、善、美、爱、友谊以及使人意识到困惑而不是自我满足的避风港的感受”[9]38;有意义的人生离不开物质和享乐,但丰富的人生绝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享乐,因为尽管“按照生理的逻辑,‘吃、喝、玩、乐’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完全醉心于满足这些要求的生活,最终会使人的存在丧失做人的全部本质”[9]38,“对动物来说,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而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意味着奋斗、等待、盼望”[9]29

针对大学生因为“近视”或“短视”产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意义取向,高校德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去探寻与觉解人生意义。“人是来自共同体的存在,他受到共同体的照料,并面向共同体的存在。对人来说,存在(to be)就意味着同他人共存(to be with)。他的实存就是共处(coexistence)”[9]31,离开他人与社会,个体将失去存在的根基,意义便失去了附丽的载体,正如霍尔巴哈所说:“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4.创造和提升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全是每个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贫、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你若情愿把这六尺身躯葬送在白日做梦上,那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如果,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14]112。高校德育要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树立确立奋斗目标,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创造人生意义;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要,在为社会的服务过程中创造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有境界之分,冯友兰先生就根据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四种境界”[15]556。高校德育的职责,在于为大学生人生意义境界的提升创造条件、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引。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对话教学或情景教学,为大学生提供顿悟或渐悟的平台,促使大学生将他人的人生体验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人的意义世界与自己的意义世界直接相遇,在相互碰撞、相互比较中反思、审视自己意义世界的局限,达成“视域融合”或生成“新视域”,提升原有意义世界;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验证、体悟、践行和改铸、提升人生意义;通过引导大学生阅读相关人生理论、撰写学习体会、不断省察等自悟方式提升人生意义。

(二)引导大学生觉解道德、法律、政治于人及人生之意义

人最根本的需要是存在及存在意义的需要,觉解道德、法律、政治于人及人生之意义是激发大学生学习、认同、遵循道德、法律、政治要求的根本动力。

针对大学生因为对道德与人及人生之间的意义联系知之不深而忽视道德或为了眼前的、暂时的一己私利故意违背道德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讲授、对话、讨论、实践、生活指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不仅要从规范层面去觉解、体悟道德的内涵、要求及道德所具有的维护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为人的生存提供保证的功能;还要从精神层面觉解、体悟道德的本质及道德为人的有意义存在“立法”,保障人存在的向善性功能;更要从道德是人有意义存在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精神家园层面去觉解、体悟道德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深刻内涵,从而将道德视为心灵法则、人生信仰。

针对大学生对因为对法律与人及人生之间的意义联系知之不全而轻视法律或为了满足自己过多欲望违反法律的现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生活指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不仅要从法律产生的政治、经济原因去觉解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核心职能,更要从法律产生的文化、社会原因去觉解法律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生存秩序及遏制人的过多本能冲动、促进人之完善成为意义存在的功能,从而敬畏法律、信仰法律。

针对大学生因为对政治与人及人生之间的意义知之不多而回避,甚至抵触、反感政治的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要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觉解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存在的原因,引导大学生觉解政治虽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在今天,政治更是人们自主管理社会事务、建立和谐生存环境、实现意义存在的方式和保障,从而关心政治、参与政治、信仰政治。

参考文献

[1]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69.

[2]刘龙根.意义底蕴的哲学追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菲.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J].教育学报.2006(12).

[4]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

[6]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

[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枠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安希孟,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10]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与意义建构——试论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和价值取向及其落实[J].昆明学院学报,2009(3).

[11]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9(5).

[12]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胡适.枟胡适散文枠[M].第1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5]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邱永琼、易连云,本文曾刊于枟前沿枠2011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