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判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重视上述不利影响。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改变和创造外部环境,产生具有促进大学生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_思想文化新论

王 锋[1]

摘 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校内外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从教育主体和环境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分析了影响其有效性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环境,提出了重视人格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措施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各级学工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判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否有利于解决思想问题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外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受到世界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人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不少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思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并有效解决大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和曲折,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个方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努力克服现行教育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否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在组织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3]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与复杂系统相适应的长效机制。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弱点、消极方面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大学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

(二)学校环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由精英教育提倡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转变为具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扩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影响:教师、管理人员的相对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硬件条件不足、活动经费减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受到了很大制约;毕业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大学生的思想负担;信息技术、传媒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信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重视上述不利影响。

(三)个体环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思想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深刻影响,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观的学校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环境。其中,微观环境对个体而言,具有紧密性、直接性、持久性的特点,因而对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周围环境产生了需求,需求产生了动机,动机支配个体的行为。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求,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这种体现思想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周期运动,形成人们的思想活动过程。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格教育。

重视外部灌输和启发自觉性的有机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外部灌输,忽视个体是否内化、内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使得人格培养成为空谈。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的做法,通过修身、齐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重视人格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等方面培养其人格自觉性。现代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教育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

重视诱导启发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者应当以诱导启发为主,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避免强制式教育带来的逆反效果,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把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感染,进而培养与教育者一致或相似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二)优化育人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改变和创造外部环境,产生具有促进大学生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必能够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科学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减少消极影响。

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使学生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自然美,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同时,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5]

(三)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

在培养目标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必须改变以往一次性、理想化的一元化定位,而是要进行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走向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把实然和应然、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理想教育不仅是空洞的,往往也是低效的,而且极有可能走向反面。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确定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的、有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6]

在教学内容上,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如果只是重复陈旧过时的老话,往往造成教师讲课吸引力的急剧下降,台下的大学生心不在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才能入脑入心。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片面强调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灌输的方式,多组织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可以利用互联网同大学生直接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体现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丰富多样性。

在日常管理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四个方面,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以根本目标为基准,联系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内涵、精神品行以及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大学生的需求层次为准,建立符合现实的多样性、层次化的目标体系。定期开展深度调研,了解把握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完善评价机制

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评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评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整体的评估。

评价标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角度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国家和社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及它所发挥的作用。具体到某所高校,就是社会上对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微观角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过程的评估。

传统的考核主要采用单一的卷面测验形式,借助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等题型来要求学生给出与指定规范相一致的答案。这种测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背诵、默写等应试教育的学习形式来认识伦理价值规范,造成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缺失,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即使获得高分数,但在实际行为中却未必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7]

总之,从教育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入手,密切关注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采取与教育主体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就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2]http://www.zjzk.cn/kj/work/show_unit.php?unit_id_c=2625&chapter_id=86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6]方恩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J].理论月刊,2006(7).

[7]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形成整体合力[N].光明日报,2007-12-12.

【注释】

[1]王锋(1970—),男,山东滕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生态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