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实践探索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阐述了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有效数据和信息,从学生特点出发确立评价思想和研制评价工具,以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基础性九年一贯制学生处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养处于学习、吸收、实践、养成的过程。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王洪伟,肖建民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200065)

摘 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的重任。文章阐述了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有效数据和信息,从学生特点出发确立评价思想和研制评价工具,以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王洪伟,山东文登人,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特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

肖建民,江西萍乡人,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

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的重任。为了探索评价对于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和具体方式,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借助课题“九年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通过扎实有序的行动研究取得了实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世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发布)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且已付诸中小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并成为教育界人士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应具体涵盖哪些内容、怎样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评价,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还存在很多困惑。同时,从中外文献来看,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仅谷歌搜索就达371万条,但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是空白,而且是一个难点,亟待开展研究。这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是解决评价滞后问题的需要,还是实现教育转型、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呈现

素养即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创新素养是指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体身心条件,包括个体的能力、资质、才干、修养等。创新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的过程。创新素养是学生良好素质中具有渗透力和统摄力的核心要素。

我们首先从问卷调查入手,共有62位教师参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现状、教师对学生创新素养结构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见识和取向。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成为研制创新素养评价量表的重要参照。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关于学生创新素养的结构:创新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养应包含哪些主要指标,请列出您认为最重要的选项(最多选5项)(见表1)

表1 学生创新素养结构的选择

排在前五位的是:G.H.F.A.C.

2.从“教”的视角,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请列出您认为最突出的选项(最多选5 项)(见表2)

表2 “教”的方面影响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因素

排在前五位的是:C.A.B.E.D.

3.从“学”的视角看,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请列出您认为最突出的选项(最多选5项)(见表3)

表3 “学”的方面影响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因素

(续表)

排在前五位的是:C.A.D.E.G.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且有多种途径、方法,请列出您认为最重要的选项(最多选5项)(见表4)

表4 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途径选择

排在前五位的是:A.C.E.G.B.

5.您最喜欢的评价方式是(单项选择)(见表5)

表5 评价方式的选择

首选:E.

6.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您希望开发哪些评价工具?请列出您喜欢的选项(最多选3 项)(见表6)

表6 评价工具开发的选择

排在前三位的是:A.E.D.

三、学生创新素养评价:评价方式与工具研制

1.学生创新素养构成的特点

(1)综合性

学生创新素养包括创新心理、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体,其养成过程是一项经由多渠道、多手段、外部影响与内化过程协同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是一块“合金”。

(2)基础性

九年一贯制学生处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养处于学习、吸收、实践、养成的过程。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3)阶段性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前运算阶段(约从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从7岁~11岁)、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15岁)。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林崇德教授等也有这方面的专著。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①小学阶段

小学时期(6、7岁~11、12岁),即学龄初期或小学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对于关键年龄在什么时候(哪个年级或年龄)出现”的问题,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做了不少的研究。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也有人认为在高年级;也有人认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观点还不太统一,大致在四年级前后,确切一点即在三到五年级之间。

小学阶段,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善结构,逐步具备明确的思维目的性,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有着较完善的思维材料和结果;思维品质的发展使个体思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儿童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日益加强。尽管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但是这个思维结构和成分存在不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儿童入学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获得进一步发展,想象的有意性在迅速地增长,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但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还是不高的。

②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系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初中生已经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开始运用假设的、形式的抽象逻辑思维。

这个阶段,学生的想象获得进一步发展,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日益占有优势地位,想象趋于现实化。好奇心已逐渐发展成对某些学习内容的兴趣爱好。

这个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的开始,学生逐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有很强的挑战精神和冒险精神。

(4)潜在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素养的潜质。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7种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生存智力等,甚至还有更多的智力。每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9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位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因此教育要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

2.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关注学生成长。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者、指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3)重视以学论教。从学生创新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角度,反思、改进教师的课程教学。

3.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评价原则。倡导运用发展的观念和动态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2)表现性评价原则。倡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评价。

(3)个性化评价原则。倡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别化的评价。

4.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有效方式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科技意识形态在教育界的反映,通常认为通过数量表示,评价者可以依据数量的多少,直接给出评价结果。定性评价是针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如创新意识、创新意志等,采用质性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访谈、案例、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新的过程,教师针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诊断、指导。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活动全过程的评价,关注其结果。二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3)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即对学生的创新心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专项评价即针对学生在某个方面创新的能力、特长,例如质疑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进行具有个性特点的评价。二者相互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4)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学生从被评价者逐步变为“我参与”,从接受评价到主动自我评价。评价主体由管理者为主转变为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

5.学生创新素养评价量表设计:《1+3+3》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创新素养,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而是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初步的发现、探究和创造的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为了细化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研究,我们研制了《1+3+3评价表》(见表7)。

表7 学生创新素养“1+3+3”评价表

(1)“1”是指《学生创新素养观察分析评价表》

这是对学生创新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观察评价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创新潜质不设固定的二级指标,而是根据学生体现出来的特质给予概括、评价,如记忆力、口语表达等。一级指标比较概括,二级指标比较具体(见表8)。

表8 学生创新素养观察分析评价表

(续表)

这个评价量表设计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明确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总体要求,即九年一贯制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要从创新心理、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6个方面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潜质。教师们使用后,认为这个评价工具使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素养有了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观察框架,而且比较具体,能了解学生在创新素养及其具体维度上具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便于教师因人而异、长善救失,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同时,学生自评也有了一把“尺子”,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学生自我反思,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长。

(2)“3+3”是指针对三个重点评价项目设计(学生提问、高层次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表和观察单

这是从综合评价表“1”的评价指标中选取的三个点,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点,是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学生创新素养中最薄弱的三个环节,依次占问卷的76%、61%、50%。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要在这三个方面有所强化。为此,特对这三个点的评价进行专项设计和研究。(本文第四部分将分别作具体表述)

(3)《1+3+3评价量表》的创新点

①总分式结构。既有对学生创新素养基本结构的综合评价,又有单项评价(提问水平、高层次思维、动手能力),促进了深度研究。

②组合式搭配。每个单项评价,是“A+B”的组合搭配,即既有评价表,又有观察单,便于观课、记录、分析。

③观察式评价。即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观课评课,在观察基础上进行叙事式评价,进而实践、反思、改进。

四、立足专题评价研究,培育学生创新“基因”

研究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针对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三个薄弱问题(学生提问、高层次思维、动手能力),我们开展了专题评价研究和三轮实践探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展开:“明确标准——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改进——促进增值”,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1.以学生提问水平评价研究为切入点,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1)学生提问评价研究的意义

学生提问或学生质疑,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困惑,用问题的形式主动向教师提出,以求得到解决。学生提问评价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问题开始,是否能够提问,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学习精神的体现;②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具有创新素养的重要体现;③怯于提问是很多学生的短板,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起点。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张曙光教授所说:“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从‘0’到‘1’,实业家的作用就是把‘10’变成千万。中国不缺在数字后面加‘0’的人,最缺的就是把‘0’变成‘1’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看问题回答得怎样,回答问题可以用网络搜答案,它考验的是记忆力,而提出问题才考验好奇心、创造性、诚实和知识。”

(2)学生提问评价工具的研制

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研制了两种工具,一是评价表,二是观察单(见表9、表10)。

表9 【3-1A】学生提问评价表

“学生提问评价表”将学生提问水平分为三级进行分析评价,并列出了具体的评价要点,以指导学生逐层提升。

表10 【3-1B】学生提问观察单

“学生提问观察单”用于课堂观课、评课,重点记录学生在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并对提问的时机、质量、效果进行分析,以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及时反馈,改进不足。

(3)学生提问评价的方式

①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提问现状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专题问卷随机调查,33名8年级学生居然有11人从不提问,占33%;21人偶尔提问,占56%;只有1人经常提问,占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中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以外,还涉及心理、性格、认知、方法、习惯等方面。从问卷统计来看,有16人是“怕提的问题不成问题而被同学笑话”,占49%;14人是“怕提的问题不合要求,还影响教师上课进度”占46%;11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愿提问”占33%;10人是“不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占30%;8人认为自己“不善于用恰当的话提出问题”,占24%。

②课堂观察

我们开展了三轮课堂实践,第一轮是中学部副主任首先进行试点,开了一节研究课《马来的雨》,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进行提问;第二轮是全员参与,每位教师都开了研究课;第三轮是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提问水平。其中,研究课的具体做法是以“学生提问评价表”指导教学设计,听课教师记录好“学生提问观察单”,然后教研组评课,进行反思,总结成效,找出问题,及时改进。

(4)学生提问水平提高的策略——“想、会、常、能”四字诀

教师们以评价量表指导教学设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提高学生提问水平的有效方法“想、会、常、能”四字诀:

①想提问——激发内部动机,让学生想提问

·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爱提问

②会提问——启迪思维方式,让学生会提问

·学会通过预习提问

·学会从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提问

·学会采取对比的方式提问

③常提问——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常提问

·养成看书动笔的习惯

·养成边读边思边问的习惯

④能解疑——深化提问效能,让学生能解疑

·学会使用工具书,在查找中释疑

·学会网上搜索,在分析综合中释疑

·学会合作探究,在相互启发中释疑

·学会带着问题倾听,在教师解析中释疑

例如,教师执教《马来的雨》时,指导学生从预习入手,认真阅读文本,提出学习之惑。这不仅是提问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读书方法;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说明什么)和文章的形式(说明的方法)两个方面,多作思考,找到提问的角度;执教《读书再读书》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引导生疑;精读课文,深层质疑;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执教《童年的发现》时,一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针对教学难点,在课前进行网上搜索,课中进行交流,取得实效,培养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以评价促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学生提问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00%的学生达到一级指标,70%~80%的学生达到二级指标,60%~70%的学生达到三级指标。

2.以学生高层次思维评价研究为着力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1)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评价的意义

高层次思维又称高阶思维(high order thinking),或称高级思维。1956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6个层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

研究高层次思维评价的意义,主要有:①高层次思维,是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数之一;②高层次思维,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核心成分;③高层次思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学生高层次思维评价工具的研制

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研制了两种工具:一是评价表,二是观察记录单(见表11、12)。

表11 【3-2A】学生高层次思维评价表

这是以上海市教委“绿色指标”高层次思维能力为基本框架,细分为18个二级指标,从6个维度进行评价(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表12 【3-2B】学生思维活动观察单

这是听课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评价工具。

(3)学生高层次思维评价方式

①试卷分析。数学教研组在进行数学试卷分析时,对照高层次思维评价表,对学生的亮点和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薄弱环节,例如,观察不仔细、推理不严密、思路不开阔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②课堂观察。运用高层次思维评价表进行课堂观察,着重记录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进行思考,存在哪些思维阻碍,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给于解决,并通过评课进行反思、探讨。

③SOLO评价。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ohn B.Biggs和Kevin F.Collis以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质量评价理论──SOLO分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称为“假设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简称HCS);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为此,我们运用SOLO分类理论来分析、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育学生高层次思维的策略——“问题导学八法”

通过三轮实践研究,教师更加重视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培养,用评价表指导教学设计、听课评课。数学组还在探索中总结概括了“问题导学八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导学八法”的步骤如下:①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困顿;②消除“迷思”,辨析模糊概念;③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④分析综合,抓住解决条件;⑤搭建支架,克服陷阱障碍;⑥一题多做,形成发散思维;⑦变式训练,应变灵活敏捷;⑧自编习题,从小尝试创新。

学校一位教师采取“三阶段两反思”行动研究的方式,连续开设了三轮研究课。其特点是围绕高层次思维的评价要点,每次突出一个重点,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培养。第一轮实践:《小数乘整数》,把问题情景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迁移顺利实现;第二轮实践:《三角形的面积》,采取“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用学具剪剪拼拼,从梯形面积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领悟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第三轮实践:《垂直》,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从图示的比较观察中领悟“互相垂直”这一新知,学会用准确的语言对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表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

据运用SOLO评价工具的统计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高层次思维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3)。

表13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水平实验之前后比较

其中,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处在低层次思维阶段,多点结构层次处在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过渡的阶段,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层次进入高层次思维的阶段。

3.以学生动手能力评价研究为生长点,促进“第二大脑”开发

(1)学生动手能力评价研究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学生动手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这项研究的意义主要有:①手是人的第二大脑。据脑科学专家研究,从人的大脑皮层显示的信息来看,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最大,几乎达到1/4到1/3;②手脑并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顾玉东院士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会思维,双手能创造”;③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2)学生动手能力评价工具的研制

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研制了两种工具:一是评价表,二是观察表(见表14、15)。

表14 【3-3A】学生动手能力评价表

这是从4个维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为主)进行评价(选题价值、方案设计、研制过程、作品品质)。

表15 【3-3B】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单

这项评价主要是以个案跟踪的方式,从作品简洁、学生访谈、总体评价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评价。

(3)学生动手能力评价的方式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在特定的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所运用的所学知识,所采取的方法、技能,所表现的思考、意志、情感、合作、能力及其发展潜能。具体方式如下:

①现场观察。以评价表为指导,通过现场观察,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②作品分析。对学生动手实践完成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强化五项关键能力

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总结了强化五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做法:

①加强选题能力培养,捕捉创意火花;

②加强设计能力培养,细节决定成败;

③加强实施能力培养,磨砺坚韧精神;

④加强合作能力培养,汇聚团队智慧;

⑤加强表述能力培养,呈现作品特色。

例如,学校一位教师为了探索学生动手能力,采用个案跟踪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见表16)。

表16 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记录表

通过实践探索,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意识,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视为己任;增强了运用评价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充分利用评价信息改进教学的自觉性,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师们说:“理论学习使我们开阔眼界,参与评价设计让我们了解了科研思路,集体备课、实践教学更是积累了不少研究数据。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评价量表不但是反思教学的好工具,更是设计教学的好帮手。这面镜子使得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明晰,流程更多线,关注更全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斌华.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约翰·彼格斯,凯文·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钱钰.最缺把“0”变成“1”的好问题[N].文汇报,2014-05-29.

[5]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4.

Promoting Culture and Breeding Innovation“Gene”by Evaluation

——Practice Research of“Students’Innovative Literacy Evaluation”of Nine-year School

WANG Hongwei, XIAO Jianmin

(Shanghai New Huangpu Experimental School,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Cultivating a new innovative generation is a vital task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which is given by the ag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meaning of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students’innovative literacy evaluation”of Nine-year school, and analysis the effective data and information which obtain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evaluate ideas and developed evaluation tools, and expected evaluation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ve literacy.

Key words:students’innovative literacy, evaluation, practice researc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