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就是“国创计划”。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有利于教师把前沿的科研知识和严谨的科研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这种方式有利于积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性、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家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工作。

庞 岚 殷坤龙 王 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务处

200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就是“国创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该项目,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改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将项目类型拓展为3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目前已在全国117所部委直属高校和751所地方所属高校全面实施,参与学生20余万人,投入经费十几亿元。

本校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2011年来,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和实施。自2011年至2014年,我校共组织选拔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次,共有285个项目立项成功,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63项,创业训练项目29项,创业实践项目5项(表1)。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实施,助推了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表1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汇总表(2011—2014年)

一、依托学科优势,探索形成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方向与重点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之初,学校经过多方论证、多次讨论后决定:项目的设立要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紧紧围绕国家资源、能源、环境、材料、信息等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以我校优势学科背景为依托,在地球历史演化与地球物质科学,地质勘查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及设备研制,地学信息系统及软件研发,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与宝石鉴定、加工、设计、艺术作品创作,新一代服务产品的市场调研,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研究等领域开展,以高质量教师为支持力量,以教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命题、自主研究与学习、完成研究工作,从而增长知识与研究能力。

3类项目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方面有不同的侧重面。创新训练项目重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创业训练项目重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挖掘。要求学生在模拟创业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洞悉社会需求态势;创业实践项目重在学生创业实战的训练。在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已初步成型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特别是让参与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规范的创业训练(3~6个月)。这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体验创业的经历、积累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二、第一、二课堂融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育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

我校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一直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调整、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打造坚实的创新创业平台与条件,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基础性和全员性,做好第一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校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具体实施原则,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的融合性。在立项时,鼓励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或者是科研院所的项目。强调实训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有利于教师把前沿的科研知识和严谨的科研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这种方式有利于积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性、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针对个体或者部分群体,我校积极探索建立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模式。通过对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对已结题的项目进行分类总结,我校对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将培养训练学生的方法分为以下7类:设备研制、软件研发、理论研究、实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社会调查、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类别实验项目的特点,展开分类指导,提供不同的平台,实行相应的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已立项的项目,从项目的选题、项目组成员的构成、指导老师的选择、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评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协调办理,自主完成。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和各个环节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着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优性、竞争性和实验性,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也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三、激励教师积极性,打造大学生项目顺利开展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是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与保障,学生参与项目的题目很大部分是由指导教师提供或者是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即使是学生自拟题目,也需要指导教师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给予论证方能实施。因此,教师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科研训练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所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就是大学生本身和指导他们的教师,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指导教师的投入与支持关系到国创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效果。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作为管理者,通过综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配套的激励政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和宽广的创新能力平台。同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学校鼓励专业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开设所在行业的创业知识实训课程,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满足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学校在现有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增设创新创业的通选课程,在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等专业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学校成立7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委员会,每个专家委员会由学校相关学术领域的7名教授、高级工程师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工作。对指导学生完成了实验项目研究的导师,学校、学院将其工作业绩纳入岗位的考核内容。对指导学生实验研究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导师,学校、学院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岗位聘用时给予政策支持。

四、建设各类保障制度,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

自2011年国创项目启动开始,学校就起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方案》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校成立了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实验室设备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学院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由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事务工作。

在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申报、项目计划书、项目成员分工、中期检查、项目成员更换、项目终止、结题验收登记等都需要填写相关表格,并归档保存;同时还制订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从而保证了实验项目有序开展。

对按照计划完成了实验项目,且实验项目被学校验收合格的学生,依据学校相关规定认定所修学分。对取得优异实验研究成果的学生,学校除承认其所修学分外,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自筹配套经费与教育部立项划拨经费共同组成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学校还鼓励有条件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鼓励校办企业支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训练平台,聘请企业导师,实现创业模拟训练与商业实战体验的对接。

从2011年至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经实行了4年,学校也有4批项目立项,共有86个项目结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科研规范和团队意识,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已结题的项目中,不同项目组分别以自主研发的小型设备仪器、模型、成型软件、学术论文、发明专利、产品配方、实验方法、调查报告、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记录,目前已经结题毕业的项目组成员中,有80%以上的同学都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中有50%的同学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他们都觉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学习训练过程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改变目前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锻炼动手能力,不断推行研究型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改革。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多和成果的丰富,项目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数据统计整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项目,所以将对网上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同时,我校将进一步以项目为切入点,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继续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