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领导者积极倡导和全体员工自觉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与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因此,为了提升运营效率与达成共同目标,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既应分析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与任务环境因素,又应探析企业的组织文化因素和经营条件因素。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即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条件与成员合力。任何企业的运营都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能够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都必然受到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且与管理团队、资源状况、核心能力、组织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是对影响其绩效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

一、企业环境因素的构成

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努力,而且会受到存在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内外部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根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式的不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般环境因素与任务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因素亦称宏观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这类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及其变化趋势。任务环境因素亦称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这类因素一般涉及行业发展格局、同业竞争状况、顾客需求态势以及利益相关者要求等方面。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一般由组织文化(内部氛围)与经营条件(企业实力)两大部分构成。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领导者积极倡导和全体员工自觉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与风俗习惯等的总和。组织文化通常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引导与约束作用,在员工的头脑里,“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影响着对有关问题的定义、分析与解决。

企业经营条件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数量与质量状况。这类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模式、品牌声誉与人员素质等。企业发展是内外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只有具备良好经营条件的企业,才能发掘与把握新出现的市场机遇,才能发现与满足顾客的主导需求。越来越多的经营者相信特异的资源、能力及文化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综上所述,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二、企业环境因素的分析

企业管理的过程,既是企业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过程,也是企业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过程,又是企业整合资源、提升能力的过程。因此,为了提升运营效率与达成共同目标,管理者必须把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既应分析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与任务环境因素,又应探析企业的组织文化因素和经营条件因素。

(一)一般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political)环境、经济(economic)环境、社会(social)环境、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自然(natural)环境等五类因素。因此,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分析可简称为PESTN分析。

1.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因素一般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治力量、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连续性和稳定性等因素。政治环境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所在地区政局的稳定性和政府对待各类组织及活动的态度。地区政局的稳定性是任何企业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因为它将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政府对各类组织及活动的态度则决定了各个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一直保持稳定,但企业管理是全球性的活动,我国的不少企业已进军国际市场,在不少国家开办了实业,与众多国家开展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拥有国际视野,对有关国家的主要政治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预见能力。

2.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物质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利率通货膨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股市指数和经济周期是一些可以用于反映经济环境的指标。经济环境因素会对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方式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也会对市场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不同的经济制度有不同的资源供给方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容易通过市场获得的某些资源,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可能很难获得。物质资源状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资源的价格水平,而这些资源的价格水平变化将会明显地影响各类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劳动力、原材料及相关项目成本的上涨,既可能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消费水平不同,市场需求结构也不一样。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其发展过程也是呈现波浪式前进的,即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国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存在着不同的市场机遇,当然也存在各种陷阱。所以,企业必须关注主要经济指标,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把握经济发展的周期,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正确制定和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一般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社会风俗与习惯、道德与价值观念、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通过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的变迁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行为特征、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品质与类型等,从而影响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人口因素包括: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三口之家增多、晚婚晚育倾向、无子女夫妇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等。随着世界范围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国家的人将更健康长寿,有更多的收入与时间用于休闲、旅游与养生。在众多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企业目标定位和伦理道德是相联系的,其卓越的绩效必须建立在合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事实上就体现出伦理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许多经营者都在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今后,这种观念将更深入地影响广大企业经营者,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4.技术环境因素

技术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科研潜力和技术发展动向等因素。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环境因素对特定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信息化、柔性制造系统、激光技术、集成电路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等层出不穷。在充满变化的当代世界里,任何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在产品、服务、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技术进步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发展也改变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进入21世纪,技术更新周期大为缩短,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加快技术研发和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各类组织所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和挑战,而人员的技术素质也随之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及随之而来的网络用户的激增,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5.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矿产、能源、水源等方面的利用与保护状况。任何企业都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给未来国内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压力。企业必须彻底摒弃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综合平衡企业利润、顾客期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以保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任务环境因素

与一般环境因素相比,任务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与具体,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也都更为重视任务环境因素。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其任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

1.资源供应者

企业的资源供应者是指向该企业提供资源的人或单位。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括人力、原材料、设备和资金等,而且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和关系等企业运营所需输入的要素。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股东金融机构是其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学校、人员培训机构、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是其主要的人力资源供应者;新闻机构、情报服务中心、咨询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是其主要的信息供应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发明家是其技术的主要来源。

在运营过程中,企业依赖于供应者的资源供给,因此,一旦主要的资源供应者发生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企业运营的减缓或中止。管理者应努力避免在不了解供应者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策。为了防止企业陷入困境,管理者在战略上一般都尽力寻求所需资源的及时可靠、保质保量的供应,并避免过分依赖于单一的资源供应者。

2.顾客

顾客是指一个企业为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或单位。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吸引、获得和留住顾客。源于忠诚顾客关系的利润是任何企业生存的基础。但许多企业在经营中常犯战略性错误:忽视顾客导向原则,或只重视吸引新顾客而忽视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友好关系。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转变,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与行为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企业有必要从战略角度考虑顾客的作用,通过构建有助于促进企业与顾客发展良好关系的各种能力,加强对顾客关系的管理,使顾客忠诚于企业。

3.竞争者

竞争者是指与企业争夺资源与顾客的人或单位。竞争者之间不是相互争夺战略资源,就是相互争夺关键顾客。基于资源的竞争一般发生在许多企业都需要同一资源的时候。最常见的资源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资金竞争和原材料竞争。当众多企业争夺有限资源时,该资源的价格就会上扬。比如,当资金短缺时,利率就会上升,企业运营成本就会上扬。

基于顾客的竞争一般发生在同一类型的企业之间。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一是竞争范围进一步扩大,既面临国内同类企业的挑战,又面临国际跨国企业的挑战,真可谓“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二是竞争手段持续升级,从最早的数量、规模竞争,发展到价格、质量竞争直至文化、品牌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确立正确的竞争理念,苦练内功,提高水平,以打造卓越的品牌声誉。

资本经营方式使得21世纪的竞争更为激烈与复杂。资本凭借其强大的力量,打破各种行业壁垒,长驱直入,令企业经营者防不胜防。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推动生产要素由差的企业向好的企业重组,推动优胜企业吸引更优质的资源、顾客、技术、人才,以及兼并劣势企业的资本。

4.政府主管部门

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相应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物价局、财政局、税务局等。政府主管部门拥有特殊的管理权力,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价格幅度、征税、减税、对违法的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等,而这些手段对一个企业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能取得多大的收益,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会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会扩大或限制管理者的决策范围。

5.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是指代表着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的群众组织,如工会、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这些组织虽然没有像政府部门那么大的权力,但却可以对各类企业施加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既可以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又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工具来制造舆论,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实际上,部分政府法规的颁布就是对某些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所提出要求的回应。企业要提升社会形象与品牌声誉,就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的利益与特殊利益群体的需要。这要求企业既重视为当地社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又重视特殊利益群体的影响。

(三)经营条件因素

任何企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和能力的投入。企业拥有的资源不仅在客观上是有限的,而且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样的资源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利用情况及利用效果也是不同的。企业对资源的拥有情况和利用情况影响或决定着组织可能开展的业务种类、规模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只有明确企业未来的资源运用变化态势,才能判断该企业是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准确评价该企业的优势或弱点。

企业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客户资源和关系资源等。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在不同的业务范围和职能领域如何进行分配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关键问题。企业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等。

(四)组织文化因素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这一观点长期以来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产生影响,并体现在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见表2.7)。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固有文化的支撑或阻碍;另一方面是围绕文化的核心假设与价值观变革而对整个组织可能带来的震动。如果企业欲采取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致,员工就会使自己深深地陷入“认知”与“行动”的混乱之中。这种混乱必然对企业运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如果企业不能使员工认知与具体实践相一致,就不会形成具有强执行力的组织文化。

表2.7 组织文化对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的影响

资料来源: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1版).李原,孙健敏,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5(部分内容有所调整和补充).

为了深入分析组织文化因素,就必须了解其构成部分。组织文化主要包括三层面:物质文化(外层文化)、制度文化(中层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层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位于组织文化系统的最外层。这是组织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也是组织文化存在的基础。物质意义上的文化即为企业各种物质设施与有形产品中内蕴的文化价值。企业的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筑造型、功能设计、装饰风格、基本标识、员工着装、娱乐设施、产品与品牌等方面。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被相关利益者直接感知,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社会对企业的整体感觉,而且直接关联到员工的工作情绪。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位于组织文化系统的中间层。制度文化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是指对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集中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组织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构建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各职能部门与工作团体的日常业务运作。企业的制度文化蕴含于制度结构之中,影响着制度的实施与变革。制度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层次体系的中间纽带,在组织文化塑造中,发挥保证价值观体系的效用。企业的使命、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权力结构都需要制度的保证与强化,因此,可从企业制度上发现其文化风格。譬如,根据企业权力体系,可发现权力观念;根据企业营销与服务制度,可发现顾客服务观念。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位于组织文化系统的内核层。精神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共同信仰”,是企业努力使全体员工认同的信条。精神文化通常要经由长久的价值判断与认同才形成,体现出较为稳定的思考方式和文化沉淀。精神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升华,影响着员工做事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根本性看法。价值观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企业价值观就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人格化的产物。具体地讲,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它解释了企业秉承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从文化的起源上,组织文化常常反映创始人的远见与使命,这起因于创始人的创造性思想以及实现这些创造性思想的倾向性。创始人确立并影响员工开展工作的思维与方式,往往就形成企业的早期文化。在企业建立之初,往往依靠创始人的人格魅力与运作能力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因此创始人的行为与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组织中的所有人。文化起源主要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1]。在此基础上,企业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做事与思维方式。

组织文化是在创始人倡导与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提炼、传播与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为:①文化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产生,反映组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②文化发端于创始人与先进分子的倡导与示范,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③通过文化的梳理、提炼与整合,形成一定的理论与规范,使之不断科学化与系统化;④在相互沟通、逐步强化、不断修正的基础上,使全体员工思想观念与行为趋同化,形成共有的观念体系[2]。因此,对于已有一定规模与历史沉淀的企业来说,要构建适应组织发展的文化,就必须重视发挥高层领导的作用。一旦高层领导没有相应的理念与努力,那么更换其中的关键领导就成为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企业环境因素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才能有所作为。管理者的工作往往取决于他们对环境的了解、认识和把握程度,取决于他们能否正确、及时和迅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因此,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学会有效管理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要管理环境,首先必须了解所处的环境特征。著名组织理论家詹姆斯•D.汤姆森(James D.Thompson)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环境的复杂程度来衡量企业的环境特征。环境的变化程度用于衡量企业环境是处于相对稳定还是日趋动荡的状态;环境的复杂程度用于衡量企业环境是处于相对简单还是日趋复杂的状态。据此,他将企业环境分为四类状态:①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管理者可采用强有力的组织结构形式,通过计划、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化程序等方式来管理。②动荡而简单的环境。企业可在大多数部门保持强有力的组织结构的同时,对内部的一些部门采用较灵活的管理方式。③相对稳定但极为复杂的环境。企业一般需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组织各自的活动。④动荡而复杂的环境。企业必须采用分权式的、各部门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形式,同时强调各部门之间及时而有效的相互联系,以便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对环境变化做出适时响应。

一般来说,除了部分实力雄厚的特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对于改变其外部环境因素是常常力不从心的,因而常常是外部环境因素主宰着企业发展。这不是说管理者对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无能为力了。管理外部环境是困难的,但又是可能的。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管理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收集环境信息;②研究变化规律;③预测变化趋势;④分析影响程度;⑤做出适时反应。

一般环境因素不是管理者可以影响的,更不是管理者所能改变的。对于一般环境因素,主要是如何主动适应它。对于任务环境因素,管理者可以而且应该是通过努力加以管理的,管理者可以主动地改变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企业可以采用联盟或参股的方式,控制其主要供应商,以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或者与供应商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竞争对手。

内部环境因素管理的关键是找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条件因素与组织文化因素。管理者需通过改变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来构建与确立持续竞争优势。经营条件因素管理的关键是战略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构建。企业经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托自己的资源禀赋,因此企业必须不断积累与优化配置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替代性等特征的战略资源。企业在获得必要战略资源后,还要培养与提升对各种资源的协调和组合能力,以形成具有独特性、价值性、辐射性、难以模仿性、学习积累性等特征的核心能力。组织文化因素管理的关键是塑造与组织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者应通过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以有效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来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

总之,企业管理者应系统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因素,以及内部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因素,找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正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明确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明确组织管理的要点。企业或组织通过分工协作达成组织目标,因此企业管理或组织管理的要点包括三方面:①定位。确立能够为群体所接受和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突现本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这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②激励。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组织充满创造力。企业或组织的主体是人,它的运作依赖于人,其功能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管理者致力于创造一种激发每个员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良好气氛,是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的关键。③规范。明确各项规范,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企业或组织运作的基础。规范是员工相互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员工为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的基石。

思考题

1.企业具有哪些特征?

2.企业是如何形成的?

3.如何避免企业老化?

4.企业创业阶段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5.企业环境因素由哪些部分组成?

6.如何分析企业的任务环境因素?

7.组织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8.企业应如何管理外部环境因素?

注释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4版).黄卫伟,孙健敏,王凤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1.

[2]刘仲康,郑明身.企业管理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2—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