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合作的意愿基础、内涵及特征

校企合作的意愿基础、内涵及特征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与学校具有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欲望,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从而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企业与学校的自主、自愿行为,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意愿基础。因此,准确把握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与特征,是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一、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沿革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在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的,探究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沿革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发展变化。

(一)实业教育思想的产生

实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实业教育思想,即“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的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代表思想有以张之洞、张百熙为代表人的“讲习与历练兼之”的思想,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以周学熙为代表人的“相辅而成”“产教结合”的思想。实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丰富了产教结合的探索和思考。

在工业化大生产、科技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以及社会形态多变的大背景下,当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催生了产教结合的萌芽。作为校企合作早期萌芽形式的实业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合作模式主要为工学并举、勤工俭学;第二,合作内容涉及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第三,通过实业学堂、实习场地等方式实现产教结合,受教育者大多以工作为主,兼顾学习。

(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初步萌芽

从民国初期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在国家开始实施“教育救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并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国际社会上盛行“实用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产教结合的理论内涵有了一定的发展,“实利”和“民生”被强调。

这一阶段社会对产教结合进行了多种尝试,如以陆费逵为代表的基于“实利主义”的思想的产教结合,即重视职业教育在改善生计、养成人格方面的功能;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基于“有业、乐业”思想的产教结合,即重视产教结合对增进生产力的作用;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基于“生利主义”思想的产教结合,即探索产教结合中“生利”的内涵、师资的产业经验,重视课程上的教学做合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基于“生产劳动与工农相结合”思想的产教结合,即将产教结合与根据地区域的发展战略、革命需要相结合。

(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产教结合开始正式进入国家教育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家战略支持下,在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概念、内涵逐步得到明确,制度和政策保障逐步落实,合作模式逐渐多样化,学校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各类职业学校、企业组织教育与培训等为形式的校企合作。

(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体系化发展

2006年以来,我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取得了较大的政策支持。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增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湖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办法明确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湖南省校企合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企合作的意愿基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取得并拥有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其服务。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要素更加协调,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如果关门办学,不与企业合作,不了解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无法实现的。显然职业人才的供需双方的要求一致、目标一致,这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利益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府指导文件中都提出职业院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要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都清楚地表明了政府在指导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校企合作所占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与学校具有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欲望,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从而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企业与学校的自主、自愿行为,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意愿基础。

三、校企合作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内涵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双向参与为途径,以相互服务为宗旨,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教育性、职业性、互利性、创新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等特征。因此,准确把握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与特征,是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一)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根本项目就是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能够实时掌握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信息及动向,为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提供依据,有利于开展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工学交替学习模式的推进,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参与,校企双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动态能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可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职业能力、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并按照职业标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教学场所、师资力量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实现沟通与协作,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实现开放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可根据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岗位需求情况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同时,校企合作办学也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可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管理中,不断改善管理机制,优化育人氛围,扩大办学职能,增强办学活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人力资源合作为纽带,实现校企互利

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也是高职院校运行的主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命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最大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和训练已具备了较强的职业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免去了企业再培训之累,提升了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员岗位的迁移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基地与资源,这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功能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考核与聘用制度,实行“访问工程师”制,让教师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企业一线,系统学习业务技术,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其次是要打通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渠道,从企业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第三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以适应专业建设的要求。由此可见,“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优秀教学团队的最佳途径。

(三)以物质资源共享为手段,实现校企互惠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目前教育资源短缺、实验实习场所紧张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以校企合作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优势,使之与高职院校的科研理论优势相结合,由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具有先进性、开放性、针对性、职业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环境和物质资源。第三,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仿真教学资源,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足给予补充,也可利用仿真教学资源为企业进行职工培养,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通过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共享,为高职教育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既解决了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和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达到高职院校和企业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合作办学目标。

(四)以技术服务为推动力,实现校企共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和难题;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为高职院校和企业

在技术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职院校具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熟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高职院校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同时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要向企业的生产实践转化,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技术应用能力更强。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主动在高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引进、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校企的共赢,这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四、校企合作的特征

(一)教育性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因此,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转变育人理念,强化人才意识,优化专业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本质属性—教育性的体现。

(二)职业性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从开始就以培养适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为目标,包括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至产学研结合,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因此,学习和生产相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教育自己、学习知识,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使他们完成由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职业性特征,也合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三)互利性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它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因此,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各参与方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和协调的互动,也就是具有行为的共同性和目的的一致性,即互利性特征。这里的目标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它是仅通过一方的行为无法实现的利益,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所有获得利益均是通过互动合作来实现的,参与方既不应该只有行为而没有利益,也不应该只有利益而没有行为,否则校企合作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互利性是实现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

(四)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高职教育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之路成败的关键。因为,在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处区域和面向行业不同,校企间的合作形式、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不相同。目前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各方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如果仅仅是照搬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而没有结合各参与方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校企合作,不可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

(五)多样性

校企合作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如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专业和企业部门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合作、信息的合作、研发的合作等等。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等以多方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发挥各自优势为条件,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职业教育规律;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动态性需求。校企合作的多样性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重要措施,是达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重要保障,是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标志,否则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效益。

(六)文化性

校企合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合作。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包括先进的理念、合理的制度、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态度、完善的服务以及和谐的氛围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在各种不同方式的校企合作中,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学生深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途径,同时使学生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陶冶,逐步形成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可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完善校园文化的职业氛围,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实现校企共同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企业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文化,将打破高职院校传统的、封闭的管理与文化;特别是企业良好的服务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融入,将会帮助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树立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氛围。由此可见,校企间的文化合作—文化性,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培育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以最优的形式实现最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无论对高职院校,还是对企业、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