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分类

职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分类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职业的定义中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1.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所做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志愿者以及义工,因其劳动没有报酬,不属于职业。3.职业的经济性。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标准职业分类达到1960个。

第一节 职 业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对职业概念的界定角度、所涉及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

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一词是由“职”与“业”两字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与义务的意思;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工作的意思。

不同学者对“职业”的观察角度不同,定义也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赛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的连续活动。美国学者泰勒(Lee Taylor)在其著作《职业社会学》中指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整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职业是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显然,职业的定义中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

1.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所做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社会分工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工种和岗位,这些不同的工种、岗位赋予劳动者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劳动规范和行为模式。由此,劳动者获得了特定的社会标记和专门的劳动角色,如工人、农民、教师、军人、科学家、企业家等等。

2.从事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从事的工作具有合理报酬。志愿者以及义工,因其劳动没有报酬,不属于职业。

4.从事的工作相对稳定。如某人某天去给一个中学生做了一次数学辅导,并获得了100元的报酬,他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一个职业;如果他经常去做学习辅导,并多次获得报酬,那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个家教职业。

5.从事的工作在特定时间、地域是合法的。

二、职业的基本特征

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职业的社会性。职业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因此职业是社会的职业。

2.职业的连续性(或称稳定性)。劳动者长期连续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或者从事该项工作相对稳定,才能称之为职业。

3.职业的经济性。劳动者通过职业活动来获得经济收入,以此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正因为劳动者能从职业中不断地取得个人收入,他们才能够长期地、稳定地从事某项社会职业。

三、职业的分类

依据标准的不同,职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下面两种分类方法。

1.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共1881种职业。其中8个大类是:

(1)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

(2)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

(3)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

(4)销售工作者;

(5)服务工作者;

(6)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

(7)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

(8)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提高国际间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国际交流。

2.我国标准职业分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总局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1995年,我国开始编制详细的《职业分类大典》,并于200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大典》按照国际标准,把职业分为4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83个细类。“细类”是我国分类体系中的最基本类别,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其中8个大类的排列顺序是:

(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工作人员;

(5)服务性工作人员;

(6)农林牧渔劳动者;

(7)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

(8)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在这8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2005年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又收录了77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涉及第一、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管理、策划、创意、设计、分析、制作和健康、环境管理居多,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职业能力都有较强的要求,多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的知识技能型。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标准职业分类达到1960个。

根据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和我国标准职业分类的内容,可以整理出主要的16种行业,它们是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行业。

根据群组性质的不同,可以整理出主要的18种类型的职业人员,他们是政府官员、一般公务员、军人、警员、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销售人员、服务人员、办事员、生产人员、艺术工作者、律师、社会工作者、党务工作者、金融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其他。

当然,也有学者按职业的发展情况,形象地将职业分为曙光职业、朝阳职业、如日中天职业、夕阳职业、流星职业等。如职业分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属于曙光职业,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

人的一生,需要扮演六种主要角色:孩子、学习者、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就构成了我们独特的职业型态,个人也是通过扮演这些角色来寻求人生需求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将会为其他角色的扮演提供良好的基础。相反,在一个角色上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没有很好地平衡协调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其他角色的扮演失败。

◆阅读延伸◆

新兴职业扫描

许多年前,不少看了美国大片的中国观众,大都会在影片结束后,惊异地讨论主人公的职业,进而惊异于美国职业的古怪,譬如什么巧克力品尝师、海豚研究员等等,大家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也算是职业吗?!不过,在当今的中国,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早已被冲破,各种闻所未闻的新职业每天都在悄然诞生。

所谓“新”职业,自然是相对于传统的“旧”职业而言的。一个社会就仿佛一个机体,职业的“新陈代谢”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在知识飞速更新和全球经济加快融合的过程中,经济中的新领域被不断地开拓出来。我们今天不少的新职业就是由此而诞生的。据专门研究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里,有几个职业必定在中国火起来:一个是精算师,这是全球保险业、咨询业及社会福利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中国现获得国际精算行业资格认证的还不到十人;再就是网络安全专家,互联网已经和现代人的生活分不开了,而网络违法行为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再一个是游戏设计师,这是娱乐进入网络时代的结果。”与此类似的,还有商务策划师、会展策划师、DV策划制作师、城市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手机短信写手、手机小说写手等等。

除了经济新领域是新职业的重要策源地之外,更多的新职业则是诞生在经济生活的日常领域。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发展的完善、细化,各种需要被挖掘出来,比如婚姻分析师、酒后代驾、新闻线人、形象设计师、点菜师、私家侦探、气象经纪人、职业道歉人、职业道谢人、职业砍价人、职业陪护人、职业送帖者、商标炒家等等,就是这么滋生的。如果说经济新领域催生的新职业更侧重于知识的占有,那么这一类新职业则更依赖从业者的敏锐和勇气;如果把前者划为技术型,那么后者就是服务型。

当整个社会的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时,应该说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表征。重庆籍网络写手、时尚观察家玫瑰水手就说:“新兴职业的出现一方面进一步细化了社会的分工、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因为职业的丰富,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丰富,这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做游戏原画设计的张超则告诉记者:“游戏绘画,这么‘不务正业’的爱好居然也可以谋生,太美妙了,在我父母年轻的时候,简直想都不敢想。”

新兴职业受到追捧,还有一个原因是薪金大都不低,而其中的顶尖职业者,更是可以跻身富人行列。当然,新兴职业也并非尽善尽美,在顺应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与新职业配套的行业标准、服务内容等都有待明确,这些法律上的空白亟须填补,以确保有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不过,相信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四、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大学生能否尽早认识职业,有目的地选择并学好专业,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实现人职和谐的关键。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将来所选职业之间大体有以下四种关系:

1.专业包容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发展一直在所学专业的领域内,选择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相吻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2.职业包容专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虽然方向一致,但职业发展超出所学专业领域,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自学提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素质。

3.专业与职业交叉,以专业为基础发展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发展在所学专业基础上有重点地沿某一方向拓展。所学专业在个人职业发展中仍有重要意义,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同时辅修或自学自己规划要从事的其他专业课程。

4.专业与职业分离。个人规划要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所学专业的某些方面在个人职业发展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方向并不一致。这时应尽早调整专业,若为时已晚,应辅修其他专业。

当然,一个人所学专业受到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制约。那种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一个专业对口的好职业”的时代,随着“精英”教育的结束而结束了。在“精英”教育年代,大学生是社会稀缺的人才资源,就业由国家包分配;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到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择,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寻找就业岗位,有时就无法保证专业对口。因此,大学生专业学习应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同时选择主修和辅修专业课程,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

五、职业发展与大学生活

踏进大学,我们的人生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有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环环境,充满希望和挑战。在这里,学校为我们继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挥潜能、展示才华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而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

大学是各类学识渊博、不同学科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通过授课、讲座、报告、日常指导等多种方式给我们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知识体验和人格感染。除此之外,大学还汇聚了富有激情、敢于挑战、思想活跃、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同学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为人处世、能力特长不尽相同,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对个人成长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也可以从他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中学习,当看到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后,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在大学期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会成为我们今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人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本性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无疑,上大学是我们获取较高职业发展起点的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通过上大学,我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适合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创造一个比较高的发展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