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

就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见习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应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就业派遣是指省级高校毕业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依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或录用函,将毕业生的人事、组织、档案、户口关系派往用人单位及其所在地。根据就业派遣时开据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学校为每一位毕业生办理人事、组织、档案、户口关系迁转手续。

第二节 就  业

一、就业的内涵

顾名思义,就业就是选择一种职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般意义而言,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获取一份职业,稳定地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就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寻找或选择一份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社会劳动。一名高职高专的大学生,经过三至四年的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获得相应学分及相关技能证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规格,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落实就业单位,实现就业。

二、就业的基本特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统一,是生产活动中物的因素。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就构成社会生产力。

大学生实现就业,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的,必须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受到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与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密切相关。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就不算就业。

2.从事的工作必须得到社会承认。如游泳,一般只是个人的爱好,即使每天坚持游泳,也不能算是就业。但如果成为职业游泳运动员,得到社会的承认,就算是就业。

3.从事的工作必须有相应报酬或经济收入。对劳动者个人来说,就业是其获得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的主要手段,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必要选择。因此,如在校的学生、义工等所从事的工作就不能算就业。

三、就业的主要方式

在校大学生实现就业主要有五种方式,毕业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1.自主择业。通过家庭、朋友、人才中介机构介绍;或通过本人搜集就业信息、发求职信;或通过本人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网上人才市场等方式直接确定就业单位,并与用人单位签约,实现就业。对于自主择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单位是自己选择、确定的。当然,自主择业付出的精力多、开支大、成本高。

2.学校推荐就业。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大型招聘会,或通过所在系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推荐,落实就业单位,实现就业。一般来说学院推荐就业的单位可靠性高,就业机会多,效率高,成本低。当然,需要学院推荐就业的毕业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推荐纪律,服从学校的推荐就业管理。

3.自主创业。毕业生本人出资或入股成立公司,直接从事各种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实现就业。由于自主择业具有挑战性、创新性,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

4.继续升学。通过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对口单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参加更高学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完成学业后再行就业。

5.其他方式就业。毕业生通过报考国家公务员,或进修、出国学习(工作),或服军役等方式实现就业。

国家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支持毕业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充实自己,提升学历。

四、就业的主要环节

大学生就业主要涉及以下十个基本环节,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就业环节,才能实现顺利就业、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1.接受就业指导。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到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到职业生涯规划、打工体验;从就业指导课、专题报告会,到模拟招聘、顶岗实习,学校在三到四年大学生活中会采用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2.规划职业生涯。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都会有所思考,只有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学习才有动力,就业才有方向。

3.完成规定学业。认真学习,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所有学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是三到四年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也是就好业择好业的前提。

4.搜集就业信息。搜集、整理、筛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就业技巧等等,这些都是就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5.准备自荐材料。自荐材料是展现自我、推销自己的有力武器,每一位毕业生在就业前都要准备一份具有特色的自荐材料。自荐材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求职信、双向选择推荐表、成绩单、相关技能证书、获奖证书等内容。其中个人简历、双向选择推荐表、成绩单等属于必备的自荐材料。

6.参加双选活动。按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毕业生参加双选活动,实行双向选择。

7.离校顶岗实习。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后,一般都需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6个月,完成见习任务。

8.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见习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应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

9.办理就业派遣。 就业派遣是指省级高校毕业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依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或录用函,将毕业生的人事、组织、档案、户口关系派往用人单位及其所在地。就业派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派遣的毕业生应是国家普通高校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并具备毕业资格;(2)派遣的毕业生应已落实就业单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或用人单位已出具接收函。就业派遣后,由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10.迁转档案户口。根据就业派遣时开据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学校为每一位毕业生办理人事、组织、档案、户口关系迁转手续。

五、就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就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在以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里,金钱是人们消除恐惧、获得人生安全感、满足各种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前提。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承受肉体的苦痛和精神的疲乏,以获取金钱或实物等经济上的报酬,作为生活的凭借。因此,就业能实现个人“谋取生计、果腹御寒、支撑家庭、维持生命”的基本目的。

2.就业能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一个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职业,便有了施展才华,发挥潜能,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机会和舞台。有了明晰的角色、义务、责任和能力,才能激发个人的潜能与创造性,进而使其在工作中赢得尊严、荣誉、声望、影响力与成功。因此,就业本身就被赋予自我实现的含义。

3.就业能分担社会责任。就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一个“饭碗”,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相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一定的职业就是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就必须承担与这一社会角色相应的职责。社会分工,使一个人有相对固定的岗位。与这一岗位相适应的是人的劳动技能。一个人一旦加入职业活动,就应凭己所能,履行角色所赋予的社会义务,分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财富。

4.就业能维护社会稳定。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学院、学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