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滩涂养殖方式及主要养殖区

滩涂养殖方式及主要养殖区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滩涂养殖作为山东省最传统、最重要的开发类型之一,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潜力大等特点,养殖产量一直居海水养殖各类型前列,仅次于筏式养殖。目前,滩涂贝类养殖已成为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一个增长点。近5年山东省滩涂养殖面积产量变化见图1-18。由图可知,山东省滩涂养殖总产量和总面积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目前,山东省青蛤滩涂护养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沿海和渤海湾南部沿海滩涂。

1.3.2 滩涂养殖方式及主要养殖区

1.3.2.1 滩涂养殖发展概况

滩涂养殖作为山东省最传统、最重要的开发类型之一,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潜力大等特点,养殖产量一直居海水养殖各类型前列,仅次于筏式养殖。近年来,滩涂贝类的养殖发展比较迅猛,养殖种类在逐渐增多。目前,滩涂贝类养殖已成为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一个增长点。

历史上山东省有许多环境条件优良的内湾,这些内湾有大量的江河径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盛产多种优良经济贝类,既是鱼虾类的天然产卵场也是幼鱼、虾的天然索饵场。在渔汛季节,当地渔民主要从事捕捞渔业作业,其余时间主要从事滩涂贝类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许多内湾被急速扩张的养殖池塘所占用,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滩涂贝类的生存空间,对滩涂贝类的养殖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的内湾被池塘挤占得只剩一条进排水沟渠,雨季沟渠附近浅滩被大量淡水长期浸泡,直接影响了滩涂贝类的存活和资源恢复。

近5年山东省滩涂养殖面积产量变化见图1-18。由图可知,山东省滩涂养殖总产量和总面积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img25

图1-18 近5年山东省滩涂养殖产量面积变化

2009年,全省滩涂养殖面积达到了1.6×105hm2,产量达到了1.2×106t。其中蛤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79.8%和86.7%,蛏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10.1%和11.2%,螺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8.1%和0.7%,蚶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2.0%和1.4%。

1.3.2.2 主要养殖种类及养殖现状

滩涂养殖的种类多为滩涂贝类。滩涂贝类一般指的是匍匐或埋栖于潮间带的中、低潮区和潮下带20m以内的砂泥质或泥砂质中生活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山东省主要养殖的滩涂贝类有蛤、蛏、螺、蚶四大类。其中,蛤类的代表有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等,蛏类包括缢蛏、竹蛏等,螺类包括强棘脉红螺、玉螺等,蚶类包括毛蚶、魁蚶等。

滩涂养殖主要种类养殖比重变化如图1-19所示。

img26

图1-19 近5年山东省滩涂养殖主要养殖种类产量比重变化

从产量上看,滩涂养殖蛤类占据绝对优势,近5年来蛤类产量占据滩涂养殖种类总产量的82.7%~87.7%,蛏类其次,其比重变化幅度为9.8%~14.5%。蚶类和螺类养殖产量比重较小,分别为1.4%和0.7%。

img27

图1-20 近5年山东省滩涂养殖主要养殖种类面积比重变化

从面积上看,滩涂养殖贝类中蛤类的比重较大。近5年来,蛤类养殖面积比重有减少的趋势,但其养殖面积却不断增大。其次是蛏类,蚶类排在第三位。与蛤类变化趋势不同的是,蛏类和蚶类的产量和面积及其比重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说明山东省潜在滩涂养殖面积在不断开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海产品市场种类的多元化,蛏类和蚶类养殖业正在进一步发展。

1.蛤类

1)菲律宾蛤仔

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A.Adams et Reeve,1850),又名蛤仔、花蛤、蚬子,与缢蛏、牡蛎和泥蚶一起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早在20世纪50年代山东渔民就进行了蛤仔的封滩护养。80年代山东水产科技工作者对菲律宾蛤仔的生长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该种在山东半岛沿海的生长规律,确定了适宜的放养季节和放养密度。1986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胶南进行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技术研究,使其产量增长了3倍。1991年,牟平县渔技站进行菲律宾蛤仔与对虾池塘生产性混养,获得成功。1992年青岛市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在红岛镇育苗场进行菲律宾蛤仔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共培育幼虫8亿粒,成活率40%。菲律宾蛤仔已是山东沿海主要滩涂增养殖种类。

img28

菲律宾蛤仔

img29

中国蛤蜊

img30

文 蛤

img31

青 蛤

图1-21 滩涂养殖蛤类

2)文蛤

学名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1758),又名花蛤、海蛤,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曾是山东省沿海主要海产品。莱州湾、日照海区是文蛤的主要产区。1985年莱州市水产局在莱州土山镇进行了文蛤半人工采苗技术开发。1988年,潍坊市水产研究所进行文蛤“缓流式”半人工采苗,使得自然滩采苗量提高了9.3倍。1992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文蛤人工育苗的基础上,发明了立体采苗技术。1996~1997年,海阳市大辛家镇进行文蛤精养高效技术的开发。2000年,文蛤虾池养成技术在日照市东港区获得了成功。2000~2001年,滨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在浅海滩涂进行文蛤网围增殖护养,获得成功。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文蛤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青蛤

学名Cyclina sinensis(Gmelin),又名铁蛤、黑蛤,是我国南北常见的经济贝类。青蛤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体内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高达194.25mg/kg,是优质海产贝类之一,也是沿海群众喜爱的海鲜。青蛤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涂中。1957年,福建省开始进行人工养殖。20世纪70年代开始,山东省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青蛤的苗种培育研究,80年代末取得突破。山东沿海青蛤的增养殖在90年代发展较快。目前,山东省青蛤滩涂护养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沿海和渤海湾南部沿海滩涂。

4)中国蛤蜊

学名Mactra chinensis,俗称飞蛤,属蛤蜊科。壳质坚厚,略呈三角形,壳长一般不超过6cm,壳高为长的3/4,壳长为宽的2倍,左右两壳相等。壳顶位于背缘偏前方,略高出背缘,两壳顶距离很近,但不接触。壳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并具深浅交替的放射状彩纹。壳顶常呈剥蚀状,白色。生长线明显,呈四线形,在壳顶处细密,三边缘逐渐增粗。内韧带黄褐色。左右壳各具主齿2枚,左壳前后各1枚片状侧齿,右壳前后各1枚双片侧齿。壳内面白色或带蓝紫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而钝。为我国黄渤海习见种类,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可进行人工养殖。常年可采捕,以深秋和春季采捕的质量较好。

2.蚶类

1)毛蚶

学名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1869),又名毛蛤、瓦楞子,是我国沿海习见种,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毛蚶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具有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毛蚶主要分布在水深5~7m的海域,适应能力较强,除冰冻和酷暑季节外几乎常年可以进行采捕。20世纪70年代仅渤海湾的产量就达20多万t,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毛蚶资源日益匮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毛蚶的人工育苗已经在多个地方开展,但如何提高苗种质量仍是主要的问题。毛蚶的人工增养殖也已开始进行。目前,山东省毛蚶增养殖主要集中在莱州湾和渤海湾。

2)魁蚶

学名Scapharca broughtonii(schrenck,1867),又名赤贝、大毛蛤,是海洋底栖蚶科贝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海产品。在我国自然海区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北部。山东省的烟台、威海是魁蚶的主要产地,青岛沿海也有分布。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魁蚶产量曾超过20万t。由于过量采捕,目前每年的产量不足万吨,基本上形不成渔汛。山东省在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开始魁蚶的增殖实验研究,进行了魁蚶控温育苗技术的相关研究并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山东省魁蚶增养殖主要集中在威海荣成东部、南部沿海和青岛即墨鳌山湾附近海域。

img32

毛 蚶

img33

魁 蚶

图1-22 滩涂养殖蚶类

3.蛏类

1)缢蛏

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at(Lamarck),又名蛏子、青子、竹蚶、海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中国、朝鲜和日本的特有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缢蛏是我省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具有生长周期短、易管理、产量高、养殖效益高等优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开始缢蛏的苗种培育研究,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蛏苗紧缺是制约其增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山东省缢蛏的滩涂养殖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目前,山东省缢蛏增养殖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沿海和渤海湾南部沿海-3~-10m浅海底面。

2)竹蛏

主要指长竹蛏,学名Solen gouldii(Conrad),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海产优质贝类,在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省竹蛏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始人工增养殖,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南部和莱州湾浅海。2005年,日照水产研究所在大竹蛏育苗方面取得突破,并开始了区域性增殖试验。此后,日照、胶南、崂山、即墨、乳山、莱州、东营等地区分别对大竹蛏自然繁殖区进行了滩涂护养。目前竹蛏资源相对其他种类保护较好,崂山仰口附近水域大竹蛏每年产量数十吨,主要销往我国香港、福建等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img34

缢 蛏

img35

竹 蛏

img36

大竹蛏

img37

脉红螺

图1-23 滩涂养殖蛏类和螺类

4.螺类

山东省滩涂养殖螺类主要是强棘脉红螺。强棘脉红螺俗称红螺,是生活在黄渤海沿岸的特有经济贝类。幼螺多分布在低潮线附近岩石间,成螺一般多栖息在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深的细泥、碎壳的海底。近几年螺类滩涂养殖的面积和产量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是山东省滩涂养殖的重要养殖种类。目前螺类苗种繁育正处于研究阶段,在关键技术方面尚未取得突破。近年来,养殖户在筏架养殖区进行了脉红螺的养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该种养殖需要提供大量贻贝或扇贝的苗种作为饵料,成本较高。1.3.2.3主要养殖区分布

山东省滩涂养殖区域分布情况见图1-4。可以看出山东省滩涂养殖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

1)渤海湾南部滩涂养殖区

img38

图1-24 渤海湾南部滩涂养殖区

渤海湾南部滩涂养殖区西起漳卫新河河口,东至黄河河口,包括滨州市全部和东营市部分沿海滩涂。此段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坡度徐缓,海底平坦,水深大多在10m以内,底质多为黏土软泥和细粉砂。经本区入海的河流较多,除黄河以外,还有漳卫新河、沙头河、套儿河、潮河等河流,水文变化受河流作用明显。该区域饵料生物充足,适合贝类繁殖和生长,主要滩涂贝类养殖种类有四角蛤、泥螺、缢蛏、毛蚶、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等。

2)莱州湾滩涂养殖区

img39

图1-25 莱州湾滩涂养殖区

莱州湾滩涂养殖区北起黄河河口,东至胶莱河河口,包括东营市垦利县、东营区和广饶县以及潍坊市全部沿海滩涂。此段为典型的河口滩涂生态系统,为堆积平原型海岸,底质多以泥质粉砂为主,海岸坡度徐缓,水深大部分在8m以内。经本区入海的河流有黄河、支脉沟、小清河、虞河、弥河、胶莱河等。该区域海水透明度高、盐度较为稳定,饵料丰富,适宜贝类滩涂养殖。滩涂贝类养殖种类有文蛤、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毛蚶、竹蛏、蓝蛤、青蛤、泥螺等。

3)山东半岛北部滩涂养殖区

山东半岛北部滩涂养殖主要分布在烟台崆峒岛—养马岛附近及威海双岛湾、刘公岛附近海区。烟台崆峒岛—养马岛海区的滩涂为软质滩面,养殖种类为蛤类,主要有文蛤、菲律宾蛤仔等。威海双岛湾与刘公岛附近海区滩涂养殖面积小而分散,养殖种类为菲律宾蛤仔和蛏类等。

img40

图1-26 山东半岛北部滩涂养殖区

4)山东半岛南部滩涂养殖区

img41

图1-27 山东半岛南部滩涂养殖区

山东半岛南部滩涂养殖区主要包括靖海湾、五垒岛湾、丁字湾。靖海湾滩涂养殖区东起靖海卫,西到二岛子,主要滩涂养殖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毛蚶、泥蚶等;五垒岛湾滩涂养殖区位于文登市南境,东起牛心岛,西到鹅嘴,北到母猪河口和昌阳河口,主要滩涂养殖贝类有菲律宾蛤仔、文蛤、泥蚶等;乳山湾位于乳山市内,包括险岛湾和白沙口泻湖,菲律宾蛤仔、泥蚶、四角蛤蜊、长竹蛏、文蛤为主要滩涂养殖贝类;丁字湾滩涂养殖区北起海阳县的丁字咀,南至即墨县的王山东,主要滩涂养殖贝类有缢蛏、杂色蛤、毛蚶、文蛤、青蛤等。

5)胶州湾滩涂养殖区

img42

图1-28 胶州湾滩涂养殖区

胶州湾是以团岛头(36°02′36″N、120°16′49″E)与薛家岛脚子石(36°00′53″N、120°17′30″E)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的半封闭式海湾,环湾地带均为青岛市辖区。海湾面积397km2,平均水深约7m,最大水深64m。胶州湾主要滩涂养殖贝类有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四角蛤蜊、长牡蛎、毛蚶、竹蛏、螺等。其中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已成为青岛的特色渔业,在青岛水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菲律宾蛤仔曾经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其捕捞生产有7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蛤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渔民扩大捕捞强度,致使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自20世纪90年代胶州湾开始进行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产量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目前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以城阳红岛、胶州营海和黄岛红石崖为主要增养殖区。近些年,根据当地政府规划,该区域滩涂大力发展浅海生态养殖,重点开发海珍品,滩涂贝类养殖面积逐年减少。

1.3.2.4 主要养殖区产量和面积

以上5个滩涂主要养殖区2009年各主要养殖种类的养殖面积和产量见表1-2。

表1-2 山东省主要滩涂养殖区产量、面积情况

单位:面积(hm2)、产量(t)

img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