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把胶州秧歌发展成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品牌

把胶州秧歌发展成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品牌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艺术魅力,“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舒展、挺拔、细腻、柔韧,给观众以大气舒展、酣畅淋漓的艺术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众减少直接影响胶州秧歌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

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艺术魅力,“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舒展、挺拔、细腻、柔韧,给观众以大气舒展、酣畅淋漓的艺术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据《胶州志》记载,东小屯村马、赵两姓为胶州秧歌的始祖,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化的市场和文化竞争中要获得新的发展,只有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角度拓展思路,做好“文化+”的工作,避免“单打独斗”,联合作战,甚至是“大兵团作战”。一是艺术发展,文化搭台,将胶州秧歌的发展融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二是要注重在“科技+文化+艺术+审美”的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中创新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从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三是将胶州秧歌的文化发展融入青岛市文化发展的整体布局。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情况

(一)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于1957年进京表演,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到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将其列为必修课程。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国秧歌节每两年在胶州举办一届。

胶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胶州秧歌的发展,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08年制定了《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试行)》,促进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胶州市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和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的“山东省民间舞蹈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二)各具特色的演出队伍

胶州秧歌在艺术展演方面,主要有胶州秧歌艺术团和民间的胶州秧歌团队。

1.“官办”艺术团队体现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胶州秧歌艺术团于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隶属青岛茂腔剧团领导管理。剧团属于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隶属于胶州市文化局,是胶州市政府唯一指定投资拨款的专业剧团。秧歌艺术团承担了胶州市各种形式的大型文艺活动,尤其是胶州秧歌的演出已经成为胶州市民众娱乐生活中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精神财富。

秧歌艺术团表演的秧歌舞蹈融入了现代因素。在表演形式上,使用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传统曲牌CD唱片伴奏,用电子音乐合成,音响丰富,曲调和谐优美。在演出内容上,与社会需要、时代发展、国家政策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等关系密切,经常为企事业单位排演节目,根据其行业特点编写歌词内容,帮助宣传企业文化。还通过秧歌与相声、小品、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结合,创作新型艺术形式。

2.民间艺术团队延续传统

胶州秧歌的民间艺术团队主要有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东小屯秧歌队等秧歌团队,是民间业余秧歌队的典型代表,基本沿用了传统的内容和形式。

形式方面采用传统的伴奏音乐形式,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伴奏乐器有同音调唢呐、堂鼓、大锣、钹、手锣、小锣等,后来又陆续增加了笙、双管、二胡等民族乐器。一般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注重舞戏结合,突出小戏秧歌、文武秧歌的结合。

内容方面主要有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逃荒落难、流离失所的剧本《大离别》,劝说家庭和睦、与人为善的剧本《四劝》,揭露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罪恶的《怕老婆顶灯》等,破除迷信、抵制神权统治的《栓孩儿》,提倡教子严格的《砸机》,歌颂能工巧匠、讽刺尖酸刻薄的《锯缸》等。

二、胶州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空间缩减

1.受众逐步减少

繁荣的艺术形式必定植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胶州秧歌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虽然承载美誉,受到文化艺术业界的肯定。但在现代文化艺术市场的冲击下,喜爱胶州秧歌的受众随着年龄的递减呈现出递减趋势,青少年喜爱胶州秧歌的程度远不如中年及老年人。受众减少直接影响胶州秧歌的可持续发展。

2.传承力度不足

东小屯等民间秧歌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亲缘传承和族外师徒传承两种形式:家族亲缘传承是指传承人与被传承人同为家族内部成员,之间既是师徒关系又有亲缘关系;族外师徒传承是指亲缘关系以外的师徒传承关系。民间演艺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急需将这一文化形式传承下去。亲缘相传和师徒相传等非现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客观上必然影响到民间秧歌的继承和发扬。此外,民间秧歌所蕴含的一些武术动作在传承时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家长鉴于孩子学艺的安全问题,一般不愿意孩子学习这些具有较大难度的秧歌动作,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民间秧歌的继承问题。

(二)缺乏现代文化市场竞争的活力

胶州秧歌艺术团具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力量,演员比较年轻,能够得到政府财政支持,享有事业编制的待遇,但相对于市场的文化竞争来说,在发展运营上仍然要受已有文化体制的制约,容易受到安于现状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缺乏体制改革的动力和现代文化市场竞争的活力。胶州民间秧歌队是群众性业余演艺团体,自负盈亏,不享受政府财政支持。胶州秧歌艺术团与胶州民间秧歌队各自为战,缺乏交流与合作,没有形成发展的合力

三、发展胶州秧歌的对策建议

(一)从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上对胶州秧歌进行扶持

相关部门要对胶州秧歌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未来发展的目标,把发展胶州秧歌融入胶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规划与创新之中,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发展的互补联动机制,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影响文化事业,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生效应。其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市场的杠杆作用,通过文化市场的需求变化,激发胶州秧歌发展创新的内在活力。

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支持胶州秧歌的艺术创新、对外宣传以及文化普及与推广等文化活动。特别是要为文化企业搭建高层次的艺术平台,为发展胶州秧歌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加快艺术院团机制的改革,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的融合,通过改革完善机制,释放胶州秧歌艺术团的创新活力,激发胶州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

要加大对胶州秧歌创新的扶植力度,包括政策上支持和观念鼓励,包括创新团队的优化组合,形成创新的发展合力等。建议以胶州秧歌艺术团为创新团队的核心元素,协调胶州秧歌民间艺术团队,突破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藩篱,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和集体“头脑风暴”的创新团队。

(二)打造“综艺秧歌”或“秧歌综艺”等新的艺术品牌

在现代文化多元消费的时代,艺术市场不可能出现某种艺术一枝独秀的霸主垄断情况。因此,要发展胶州秧歌,不能把胶州秧歌定于一尊,而是只能把胶州秧歌视为艺术繁荣、百花盛开中一朵鲜花、一道靓丽的风景。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注重音乐、诗歌、故事、朗诵、舞蹈、艺术体操、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互补,广泛借鉴戏剧的矛盾冲突和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的丰富性,赢得文化市场的竞争优势。

“综艺秧歌”或“秧歌综艺”是指在已有的胶州传统秧歌与现代秧歌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其他艺术元素,如现代音乐、现代戏剧、影视艺术、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并尽可能地利用现代舞台技术以充实舞台效果与现场气氛,在突出胶州秧歌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的合理因素,为胶州秧歌的艺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促进胶州秧歌与其他艺术的共生效应。

电视剧《大秧歌》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完美建信影视、完美影视传媒、海阳完美千策影视等联合出品的热血抗战传奇剧,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该剧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了胶东地区的海猫在一段夹杂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热血抗日斗争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小乞丐蜕变成大英雄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不仅宣传了海阳大秧歌,而且对于宣传海阳和提高海阳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感于斯,胶州发展秧歌,也可以借鉴影视艺术或其他艺术形式,把胶州秧歌的艺术元素融进去,或者把其他艺术元素融入胶州秧歌中。

(三)开发胶州秧歌的多种功能

从运动心理学、养生保健和医学的视角出发,借鉴人文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胶州秧歌的多种文化元素和多种功能。胶州秧歌雅俗共赏、刚柔结合,既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又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刚柔相济、刚柔互补,如各种扇巾动作的表演既突出各种动作的优美与潇洒、飘逸,又与音乐节奏、舞步和身体的扭动协调一致,展现时而阳刚、洒脱、飘逸、豪放,时而婉约、清丽、典雅、优美的艺术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可注重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把胶州秧歌与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强身健体和广场舞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跟踪调研、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邀请部分专家和市民参加扭秧歌,并对扭秧歌进行审美体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半年至一年参加扭秧歌前后的身心变化,挖掘胶州秧歌对生命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挖掘胶州秧歌对市民的休闲娱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提升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四)发挥青岛“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优势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具有鲜明、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山东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应充分发挥青岛“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优势,通过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胶州秧歌的对外宣传力度,让胶州秧歌走出胶州,走出青岛,走出山东,走出中国,让海内外都了解胶州秧歌。在胶州秧歌的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培养海内外一批现实的受众和潜在的受众,争取用3~5年的时间,逐渐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支持胶州秧歌艺术团体到国内外巡回展演。建议定期举办全国秧歌比赛或秧歌邀请赛;中国秧歌节由两年举办一次,改为每年一次,时间由三天增加为一周。充分利用秧歌节,传承秧歌文化,扩大和提升胶州秧歌的国内外艺术影响。

(五)加强胶州秧歌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胶州秧歌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确保秧歌艺术后继有人;打破事业单位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壁垒,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改革艺术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激发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引进高校和艺术院团专家、艺术家加盟胶州秧歌艺术团队,进行合作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加强胶州秧歌艺术人才的传承与培训

胶州市委宣传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文广新局应经常组织胶州秧歌艺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演艺人员的艺术素养、艺术表演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传承能够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州秧歌艺术元素,探索未来发展胶州秧歌的思路和方法等。通过加大对胶州秧歌艺术人才的传承与培训的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传承和创新胶州秧歌艺术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培训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胶州秧歌艺术团组织本地的秧歌演艺人员、创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在本地进行定期培训。培训人可以是胶州本土的艺术家和专家,也可以是请进来的外地艺术家和专家;二是组织相关人员到高校或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进行专业或演出类的实践培训。

2.扶持非遗传承人的艺术传承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载体,需要通过代际相传的方式,传承文明,传承艺术。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非遗传承人的艺术传承。

第一,对非遗传承人实行特殊的职称晋升和评价政策。通过调研发现,胶州秧歌非遗传承人存在职称晋升难的现实状况,建议根据非遗传承人的特殊情况,在职称晋升方面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根据专业人才的能力贡献,予以相应的确认和认定。

第二,选择合适的接班人。传统的胶州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后继有人,就必须做好接班人的传承工作。这方面,既要尊重和考虑现有的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和建议,又要根据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非遗传承人,做到事业后继有人。

第三,建立胶州秧歌展览馆或资料馆,全面、准确、真实地展示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沿革、艺术角色、艺人介绍、秧歌特点、音像资料等,为传承胶州秧歌打好基础建设工作,为更好地学习胶州秧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研究胶州秧歌和胶州秧歌的艺术创新提供学术平台。

(六)胶州秧歌进校园

在学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邀请胶州秧歌的传承人、秧歌表演艺术家到学校讲学、示范,邀请优秀的秧歌队到学校表演以及组织秧歌培训。学校可以开设民间传统音乐选修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胶州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和艺术元素。

胶州秧歌进校园,是对胶州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寓教于乐和强身健体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小学教育入手,逐渐养成孩子珍惜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爱好,利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在普及宣传胶州秧歌方面的优势,把学校音乐教育与弘扬民间音乐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胶州秧歌艺术潜在的受众群体和创作主体。

课题组组长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

课题组成员

刘 佳 中国海洋大学

陈 钊 中国海洋大学

龙晓璇 中国海洋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