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就业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就业市场的内涵与特征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国家与高等学校需要研究人才市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培训,促进人才市场的完善,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一般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表现为供大于求,故其首要任务是保证上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劳务市场由劳动部门主管,由社会再就业中心或职业介绍机构设立。

第一节 就业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国家与高等学校需要研究人才市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培训,促进人才市场的完善,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类型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特点

1.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2.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以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

(2)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而且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人员富余,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

(3)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二)劳动力市场类型

1.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

从劳动力类型上,劳动力市场分为劳务市场与人才市场。

(1)劳务市场又称为一般劳动力市场。求职者主要是社会失业或下岗职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待业青年、农民剩余劳动力等,市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以非技术性岗位为主。一般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表现为供大于求,故其首要任务是保证上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劳务市场由劳动部门主管,由社会再就业中心或职业介绍机构设立。

(2)人才市场又称为复杂劳动力市场,包括大学生就业市场。求职者主要具有较高学历层次(一般为中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市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以知识及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高级技工岗位为主。复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总体上表现为供不应求,故其首要任务是优化人才配置,引导社会增加人才产出,在劳动力市场中起引导作用。目前,人才市场由人事部门主管,由专业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主办。大学生就业市场属于复杂劳动力市场范畴。

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从服务形式和手段上,劳动力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就业主管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持有许可证的劳务与人才中介机构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这种有形市场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有形市场有两种形式,一是日常有固定场所的中小型市场;二是在举办期有临时场地的集市式的大型市场。这两种形式在社会上和学校中都已存在。中小型市场完成日常供需洽谈活动,具有活动经常举行、供需双方能深入交谈、洽谈成功率较高的特点,但由于参加活动的供需双方相对较少,供需双方选择的余地也有限。集市或大型市场参与供需洽谈的单位和个人多,供需双方选择余地大。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活动了解就业动态。但由于到会的人数较多,供需双方当场只能达成就业意向,还需市场结束后供需双方的进一步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才能最终达成协议。

(2)无形市场是指供需双方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依托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电话、电视、报刊等完成供需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的市场。无形市场具有求职成本低、信息覆盖面广、信息反馈快、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市场、移动市场、电视招聘市场、媒体广告市场等。

3.区域性市场、行业性市场、内部市场和社会市场

从服务范围上,劳动力市场可分为区域性市场、行业性市场、内部市场和社会市场。区域性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以某一区域(省、市等)内的单位和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劳动力市场;行业性市场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即为本行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市场具有明显的本位特征,即为本系统(高校、企业等)内部人员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市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即不受地区、行业限制的一般劳动力市场等。

另外,从存在形式上,劳动力市场还可分为常年性市场(例如人才交流中心和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临时集中性就业市场(例如各种大型供需洽谈会)和散在性市场(如路边的木工、瓦匠)等。

二、劳务市场的特征

1.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

近几年我们就业工作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再就业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2.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日趋合理。这些变化包括:(1)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农产业比重超过农业;(2)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新兴行业则增多;(3)随着单位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4)女性就业结构明显变化。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农业存在着1.5亿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更多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收入得到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同时,在采掘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部门从业人员迅速下降的形势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速,给信息技术业、电子传媒业、电信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在各经济成分中,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就业增加;中国女性就业结构开始从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在社区服务中,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

3.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然很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仍在1.5亿左右。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4.劳动者素质有所改善,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于80年代初把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这项政策的实施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来临均推迟了4年,为控制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仅仅是计划生育这项政策诸多成效中的一项。我们必须要明白:人口总量有效控制,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的品质、知识、智慧、技能和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5.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特性

我国劳动力市场自产生开始就带有市场分割特性,即为二元市场。反映这种市场分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劳动力市场的巨大价格差别: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职工与相同职业岗位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之比,最高的达到5∶1,最低的也有2∶1。

6.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

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企业需求迅猛扩张引发用工短缺。东南沿海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是企业用工短缺的深层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运用市场导向机制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途径,优化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劳动力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为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才服务的专门性人才市场,对大学生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起着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使高校大学生从过去由国家分配就业,变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进入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就业机制既赋予大学生一定选择职业的权利,同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和特征、功能和作用以及其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以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特征

1.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人才市场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低,“一次分配定终身”和“一个岗位干一生”的现象仍很普遍,与国外15%~20%的流动率相比,中国的人才流动率仅为3%。

2.大学生就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比如:缺乏对定岗实习学生保护的法律、法规。

3.大学生就业市场投资主体单一。其主要由政府或学校组织投入经费,可考虑引入民营资本。

4.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加之人才培养本身存在滞后性,因此我国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配置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新旧体制同时存在,体制和机制障碍对毕业生流动和就业造成了不少困难;公共就业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公共就业服务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服务需求等。这些都会造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流动,求职时间延长和求职成本增加,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

四、就业市场的内涵

就业市场是由劳动用人单位的需方和劳动力所有者的供方所构成。它是在协调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过程中运行着。供求机制、价格(工资)机制和竞争机制是调节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机制。就业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一般劳务人员、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是求职择业者和用人单位招聘、选录人才的主要场所。一般劳务人员与大学生就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一市场配置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也为一般劳务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